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left">5、琳法师,此中未明具体从其学习何种经论,只说是“广学征心”;

  

6、智正法师,智俨法师随其学习《华严经》;

  

7、光统律师,因两人所处年代不同,所以未曾亲自教导智俨,但智俨法师从其所撰《华严经疏》中得解华严“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义理;

  

8、一异僧,教导智俨如果欲解华严一乘义的旨趣,需了知《十地经论》中所明的“六相”义。

  

智俨法师最初随从法顺的教育,中间听智正的讲说,末后探讨慧光的文疏。在这里,虽然交代了杜顺法师是智俨的出家之缘,但对智俨与杜顺之间的关系交代得并不清楚,但智俨确是继承法顺的法派,在《续高僧传》之“法顺传”中已有明文,《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法师是和法顺、智俨先后同时之人,他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在《续高僧传•法顺传》中说: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绝矣[4]。

  道宣法师说,智俨法师是幼年随从杜顺法师,即所谓“幼年奉敬”也,这与法藏法师的记载也是相同的,只是后来杜顺法师将智俨交给了其上足弟子达法师“令其训诲”。道宣法师在这里明白无误地指出了智俨与杜顺之间的师弟关系,而且在这里,尤其是说智俨法师在杜顺圆寂后,智俨到杜顺的“龛所”化导乡川,且说因智俨法师在杜顺法师“龛所”,华严、摄论,寻常讲说,因有此缘,故“斯尘不绝矣”。道宣法师虽没有明确指出杜顺法师如何教导智俨,但这里已间接地说明了智俨法师承继了杜顺法师的华严思想。因为智俨法师承继了其华严思想,所以杜顺法师的思想得以“不绝”。

  

在这里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不论是道宣法师的《续高僧传》,还是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或者是续法法师的《法界宗五祖略记》。在这些传记中,都可以看出,智俨法师是幼年从学于杜顺法师。杜顺法师应是智俨法师华严思想的启蒙者。另外,宋代的赞宁法师说杜顺法师曾为智俨讲说晋译华严,并传其华严法界观法,此说或可作为二人师弟相承的一个证明,还有,智俨法师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时曾说是承杜顺和尚所说,或者也可作为两人华严思想传承的一个佐证。

  

还有一点也需值得注意,在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中,虽说智俨法师从至相寺的智正法师学习《华严经》,但也并没有说智俨法师的华严思想完全承继于智正法师,这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说智俨法师“虽阅旧闻,常怀新致”。这说明了智俨的华严思想并不等同于智正的华严思想。

  在智俨法师的华严思想中,慧光法师的别教一乘说、无尽缘起说,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一思想被后来的华严历代诸师所承继。另外,《十地经论》中的“六相”义也为智俨法师所重视。在智俨法师所著的《搜玄记》中,对“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第二十一”进行释文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约分此文意即可知。仍此中文相或通果及因;或初总后别;或自他利异;或同异成坏。如是一切及上会诸文,并准地论初六相,取之无不明了,余相可知[5]。

  

“六相圆融”说是华严教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从智俨法师的这一段文字来看,其“六相”义乃是取自于《十地经论》中所说,这应该亦是受于慧光、智正等地论学人的影响。

  

智俨法师十二岁时,随杜顺法师出家,听受杜顺的高足弟子达法师教诲;十四岁时剃染,出家为沙弥;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学《四分律》、《毗昙》、《十地》、《地持》等经论,后又从智正法师学《华严经》,于慧光所著《华严经疏》中领受“华严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义旨。并由一异僧处得到启发,深入理会《十地经论》所示之“六相义”。智俨法师所形成的华严思想体系,并不是偏从于某一师,在前而所列示的八家法师,对智俨法师的影响都不可忽视,如果单单说其从学于某一法师,则这一说法未免显得偏颇。智俨法师并非只从学于杜顺法师一人,后人之所以将之称为华严宗初祖,应该与道宣法师在《续高僧传》中所记不无关系,道宣法师与杜顺、智俨所处同一年代,其所记载也最为可信。其记录了智俨法师在其华严思想体系形成之后,到杜顺法师的“龛所”化导乡川,那么杜顺法师在智俨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所以后人将杜顺法师追认为华严宗初祖,其源头也就可想而知。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杜顺法师只是智俨华严思想的启蒙者。智俨华严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后来其参访琳法师、智正法师和其研究慧光《华严经疏》这一过程是分不开的。另外,传说中的异僧虽不具名,但从这一点上也可知智俨法师是学无常师,广学多闻。其华严思想体系的形成,是其在一天天的参学过程中形成的。

  

  

3、法师行化

  

在续法的《二祖智俨和尚传》中,有这么一段话:“二祖智俨,俗姓赵氏,生于开皇二十年也。别号云华和尚,师居是寺,因而名之,又号至相尊者,亦因主化其中,人故称之”[6]。

  

智俨法师的行化,主要即是在此二寺之中,后人称其为“云华和尚”,或称其为“至相尊者”,均因其在此二寺中行化一方而得名。

  

法师在至相寺行化,应是其早年的一段时间,从其传记中也可以知道,至相寺对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法师出家后不久,就被杜顺法师交付给其上座弟子达法师训诲,其自然也就来到了至相寺,并住于至相寺,后来又从本寺的智正法师处学习《华严经》,那么,其后来于此弘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法师在云华寺行化,应主要是其晚年一段时间,智俨法师之所以被称为“云华和尚”,即是因为法师曾居于该寺,并于该寺讲解《华严经》,对于法师于该寺居住的具体时间,虽无法明确肯定,但在华严三祖法藏法师从学于智俨法师的一段因缘中,可以看出,法藏即是因为智俨法师于云华寺讲经,法藏于夜半见到有神光照耀庭院,知有异人在此寺弘扬大法,故往从之。此故事之真伪可暂不考虑,但从此故事中可以确定“智俨法师此时在云华寺行化”这一事实。法藏于十七岁(659)入太白山求法,数年后因慈亲示疾而返,故此时就是法藏二十岁左右。也即是在662年左右,而智俨法师圆寂于668年,那么智俨法师在云华寺行化已经是其生命的晚期了[7]。

  

依《续高僧传》中所述,智俨法师在杜顺圆寂后,曾在杜顺法师的“龛所”化导乡川[8]。杜顺法师圆寂于贞观十四年(640),也即是说,智俨法师在杜顺“龛所”化导乡川的间应是在640年之后。662年之前,因为智俨法师662年时已在云华寺行化。另外,有关杜顺法师的“龛所”,《续高僧称》是樊川之北原,即今西安。在西安华严寺(又名开福寺),现存有两座砖塔,其一是杜顺法师塔,另一为华严四祖澄观法师塔,依此可知,智俨法师于其四十岁之后的一段时期,曾在唐时的长安华严寺行化。

  

又依法藏所着的《华严经传记》中所述,智俨法师“终于清净寺焉”,则可知,智俨法师并非在云华寺圆寂,也就是说,智俨法师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并非在云华寺弘化,而是在清净寺,但法师于何时从云华寺到清净寺,其时不可考证。其在清净寺的时间长短也无法定断。另外,有关“清净寺”一说,唯见于《华严经传记》,故此寺处于长安何处亦不可知,唯祈有知之人考之。

  

从这几处所说,智俨法师早年在至相寺修道,四处参学后,还至相寺宣说华严义旨,因此后人称其为“至相大师”;贞观十四年(640)后的一段时间,即智俨法师四十岁之后一段时间,在长安华严寺宣说《华严经》,化导乡川;在662年前后,智俨法师于云华寺弘化一方,在这一时间,法师被人们称之为“云华尊者”;最后,智俨法师来到了清净寺,于此弘法,并于该寺中圆寂。

  

  

4、法师传承弟子

  

在智俨法师的传记中,对法师的传承弟子行文不多,就法师的弟子中,有资可考的也不多。然而,在这不多的弟子中,却对中国与新罗佛教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法藏法师”,就华严学者的观点上看,法藏法师是中国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又如“义湘法师”,从智俨法师学习后回到新罗,弘扬《华严经》,被新罗佛教徒尊称为华严宗初祖。

  

法藏法师(643~712年),俗姓康氏,本康居国人,16岁时在阿育王舍利塔燃指供佛,17岁入太白山学法,数年后出谷回家省亲,逢智俨法师于云华寺讲《华严经》,遂从之学习。26岁时,智俨法师圆寂。28岁时,则天皇后建太原寺,道成、薄尘等曾受智俨法师的遗嘱,大力推荐法藏,法藏遂得剃染。法藏法师承智俨法师之教,大力弘扬“华严”,被后人称为华严宗三祖。其重要著作有《金师子章》、《探玄记》、《五教章》、《华严经旨归》、《华严经问答》等[9]。

  

义湘法师(625~702年),俗姓朴(一说姓金),鸡林府人,二十九岁于京师皇福寺落…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