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eft">5、琳法師,此中未明具體從其學習何種經論,只說是“廣學征心”;
6、智正法師,智俨法師隨其學習《華嚴經》;
7、光統律師,因兩人所處年代不同,所以未曾親自教導智俨,但智俨法師從其所撰《華嚴經疏》中得解華嚴“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的義理;
8、一異僧,教導智俨如果欲解華嚴一乘義的旨趣,需了知《十地經論》中所明的“六相”義。
智俨法師最初隨從法順的教育,中間聽智正的講說,末後探討慧光的文疏。在這裏,雖然交代了杜順法師是智俨的出家之緣,但對智俨與杜順之間的關系交代得並不清楚,但智俨確是繼承法順的法派,在《續高僧傳》之“法順傳”中已有明文,《續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法師是和法順、智俨先後同時之人,他的記載是比較可靠的。在《續高僧傳•法順傳》中說:
弟子智俨,名貫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績京臯。華嚴、攝論,尋常講說。至龛所化導鄉川,故斯塵不絕矣[4]。
道宣法師說,智俨法師是幼年隨從杜順法師,即所謂“幼年奉敬”也,這與法藏法師的記載也是相同的,只是後來杜順法師將智俨交給了其上足弟子達法師“令其訓誨”。道宣法師在這裏明白無誤地指出了智俨與杜順之間的師弟關系,而且在這裏,尤其是說智俨法師在杜順圓寂後,智俨到杜順的“龛所”化導鄉川,且說因智俨法師在杜順法師“龛所”,華嚴、攝論,尋常講說,因有此緣,故“斯塵不絕矣”。道宣法師雖沒有明確指出杜順法師如何教導智俨,但這裏已間接地說明了智俨法師承繼了杜順法師的華嚴思想。因爲智俨法師承繼了其華嚴思想,所以杜順法師的思想得以“不絕”。
在這裏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不論是道宣法師的《續高僧傳》,還是法藏法師的《華嚴經傳記》,或者是續法法師的《法界宗五祖略記》。在這些傳記中,都可以看出,智俨法師是幼年從學于杜順法師。杜順法師應是智俨法師華嚴思想的啓蒙者。另外,宋代的贊甯法師說杜順法師曾爲智俨講說晉譯華嚴,並傳其華嚴法界觀法,此說或可作爲二人師弟相承的一個證明,還有,智俨法師在著《華嚴一乘十玄門》時曾說是承杜順和尚所說,或者也可作爲兩人華嚴思想傳承的一個佐證。
還有一點也需值得注意,在法藏法師的《華嚴經傳記》中,雖說智俨法師從至相寺的智正法師學習《華嚴經》,但也並沒有說智俨法師的華嚴思想完全承繼于智正法師,這當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智俨法師“雖閱舊聞,常懷新致”。這說明了智俨的華嚴思想並不等同于智正的華嚴思想。
在智俨法師的華嚴思想中,慧光法師的別教一乘說、無盡緣起說,對他的影響最大,這一思想被後來的華嚴曆代諸師所承繼。另外,《十地經論》中的“六相”義也爲智俨法師所重視。在智俨法師所著的《搜玄記》中,對“金剛幢菩薩回向品第二十一”進行釋文時,有這樣一段文字:
約分此文意即可知。仍此中文相或通果及因;或初總後別;或自他利異;或同異成壞。如是一切及上會諸文,並准地論初六相,取之無不明了,余相可知[5]。
“六相圓融”說是華嚴教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從智俨法師的這一段文字來看,其“六相”義乃是取自于《十地經論》中所說,這應該亦是受于慧光、智正等地論學人的影響。
智俨法師十二歲時,隨杜順法師出家,聽受杜順的高足弟子達法師教誨;十四歲時剃染,出家爲沙彌;二十歲時受具足戒,學《四分律》、《毗昙》、《十地》、《地持》等經論,後又從智正法師學《華嚴經》,于慧光所著《華嚴經疏》中領受“華嚴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的義旨。並由一異僧處得到啓發,深入理會《十地經論》所示之“六相義”。智俨法師所形成的華嚴思想體系,並不是偏從于某一師,在前而所列示的八家法師,對智俨法師的影響都不可忽視,如果單單說其從學于某一法師,則這一說法未免顯得偏頗。智俨法師並非只從學于杜順法師一人,後人之所以將之稱爲華嚴宗初祖,應該與道宣法師在《續高僧傳》中所記不無關系,道宣法師與杜順、智俨所處同一年代,其所記載也最爲可信。其記錄了智俨法師在其華嚴思想體系形成之後,到杜順法師的“龛所”化導鄉川,那麼杜順法師在智俨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所以後人將杜順法師追認爲華嚴宗初祖,其源頭也就可想而知。但有一點必須明白,杜順法師只是智俨華嚴思想的啓蒙者。智俨華嚴思想體系的形成,與後來其參訪琳法師、智正法師和其研究慧光《華嚴經疏》這一過程是分不開的。另外,傳說中的異僧雖不具名,但從這一點上也可知智俨法師是學無常師,廣學多聞。其華嚴思想體系的形成,是其在一天天的參學過程中形成的。
3、法師行化
在續法的《二祖智俨和尚傳》中,有這麼一段話:“二祖智俨,俗姓趙氏,生于開皇二十年也。別號雲華和尚,師居是寺,因而名之,又號至相尊者,亦因主化其中,人故稱之”[6]。
智俨法師的行化,主要即是在此二寺之中,後人稱其爲“雲華和尚”,或稱其爲“至相尊者”,均因其在此二寺中行化一方而得名。
法師在至相寺行化,應是其早年的一段時間,從其傳記中也可以知道,至相寺對其的影響也是非常大,法師出家後不久,就被杜順法師交付給其上座弟子達法師訓誨,其自然也就來到了至相寺,並住于至相寺,後來又從本寺的智正法師處學習《華嚴經》,那麼,其後來于此弘化,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
法師在雲華寺行化,應主要是其晚年一段時間,智俨法師之所以被稱爲“雲華和尚”,即是因爲法師曾居于該寺,並于該寺講解《華嚴經》,對于法師于該寺居住的具體時間,雖無法明確肯定,但在華嚴叁祖法藏法師從學于智俨法師的一段因緣中,可以看出,法藏即是因爲智俨法師于雲華寺講經,法藏于夜半見到有神光照耀庭院,知有異人在此寺弘揚大法,故往從之。此故事之真僞可暫不考慮,但從此故事中可以確定“智俨法師此時在雲華寺行化”這一事實。法藏于十七歲(659)入太白山求法,數年後因慈親示疾而返,故此時就是法藏二十歲左右。也即是在662年左右,而智俨法師圓寂于668年,那麼智俨法師在雲華寺行化已經是其生命的晚期了[7]。
依《續高僧傳》中所述,智俨法師在杜順圓寂後,曾在杜順法師的“龛所”化導鄉川[8]。杜順法師圓寂于貞觀十四年(640),也即是說,智俨法師在杜順“龛所”化導鄉川的間應是在640年之後。662年之前,因爲智俨法師662年時已在雲華寺行化。另外,有關杜順法師的“龛所”,《續高僧稱》是樊川之北原,即今西安。在西安華嚴寺(又名開福寺),現存有兩座磚塔,其一是杜順法師塔,另一爲華嚴四祖澄觀法師塔,依此可知,智俨法師于其四十歲之後的一段時期,曾在唐時的長安華嚴寺行化。
又依法藏所著的《華嚴經傳記》中所述,智俨法師“終于清淨寺焉”,則可知,智俨法師並非在雲華寺圓寂,也就是說,智俨法師在其生命的最後階段並非在雲華寺弘化,而是在清淨寺,但法師于何時從雲華寺到清淨寺,其時不可考證。其在清淨寺的時間長短也無法定斷。另外,有關“清淨寺”一說,唯見于《華嚴經傳記》,故此寺處于長安何處亦不可知,唯祈有知之人考之。
從這幾處所說,智俨法師早年在至相寺修道,四處參學後,還至相寺宣說華嚴義旨,因此後人稱其爲“至相大師”;貞觀十四年(640)後的一段時間,即智俨法師四十歲之後一段時間,在長安華嚴寺宣說《華嚴經》,化導鄉川;在662年前後,智俨法師于雲華寺弘化一方,在這一時間,法師被人們稱之爲“雲華尊者”;最後,智俨法師來到了清淨寺,于此弘法,並于該寺中圓寂。
4、法師傳承弟子
在智俨法師的傳記中,對法師的傳承弟子行文不多,就法師的弟子中,有資可考的也不多。然而,在這不多的弟子中,卻對中國與新羅佛教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法藏法師”,就華嚴學者的觀點上看,法藏法師是中國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又如“義湘法師”,從智俨法師學習後回到新羅,弘揚《華嚴經》,被新羅佛教徒尊稱爲華嚴宗初祖。
法藏法師(643~712年),俗姓康氏,本康居國人,16歲時在阿育王舍利塔燃指供佛,17歲入太白山學法,數年後出谷回家省親,逢智俨法師于雲華寺講《華嚴經》,遂從之學習。26歲時,智俨法師圓寂。28歲時,則天皇後建太原寺,道成、薄塵等曾受智俨法師的遺囑,大力推薦法藏,法藏遂得剃染。法藏法師承智俨法師之教,大力弘揚“華嚴”,被後人稱爲華嚴宗叁祖。其重要著作有《金師子章》、《探玄記》、《五教章》、《華嚴經旨歸》、《華嚴經問答》等[9]。
義湘法師(625~702年),俗姓樸(一說姓金),雞林府人,二十九歲于京師皇福寺落…
《華嚴二祖智俨法師(覺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