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二祖智俨法师
觉 深
内容重点:作为华严宗二祖的智俨法师,广学多闻,曾从多位法师学习,但其最后依慧光法师所著《华严疏》而明华严别教一乘之理,并著《搜玄记》、《孔目章》等著作来阐明自已的华严思想,说六相、立十玄、明性起,这些思想为后来人所继承,更为后来三祖法藏法师完善华严思想体系打下了基础。本文主要即是对智俨法师的生平、著作以及他的一些主要思想作一个阐述。
关键词:
作者觉深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一、引 言
在中国佛教各学派中,论思想的丰富和圆熟,当首推华严宗,华严宗的思想体系,为法藏法师所完善,而法藏师事于智俨法师,其学说的主要观念,均多承袭自智俨;智俨可说是中国华严教学的先驱,是故被后人推尊为华严宗的第二祖。
就智俨法师的一生来说,是简单明晰的,幼年随杜顺法师出家,随后即入至相寺,先后随多位法师学习佛教各类典藉,后独立研究《华严经》,吸收慧光法师的《华严疏》的思想,领承慧光的华严别教一乘说与无尽缘起说。随后在二十七岁时就作了对后世影响极深的《搜玄记》来注释晋译《华严经》。在此书中,实际上已包含了智俨学说的基本内容。后来又作《华严一乘十玄门》、《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等论著,在若干问题上对其华严思想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我们现今对智俨法师华严思想的研究主要也是来自于这几部著作。
由于智俨法师的生平事迹少见于传记,现在所能依靠的也多以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为主,而在法藏所作的《华严经传记》中记载,智俨法师是从智正法师学习《华严经》,是故近现代有人提出以智正法师为华严初祖的说法。但自古华严学人均以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这样的说法作为华严宗的传承,其必有一定的理由,本文将在后文中将这些说法一一列出。
依法藏法师的说法,智俨法师一生著书有二十多部。然现今能够存于世的并不太多,对其著作的考证也只能见诸于诸传记与经录中,本文亦是从这方面着手,对智师法师的著作名目作一些整录。
在华严学中,六相、十玄、性起、别教一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智俨法师的这些思想有的是承继于前人并加以发挥,有的为智俨法师所提倡。这些思想也都为后来的华严三祖法藏法师所继承,对后世的华严学者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华严判教是佛教诸家判教中较为有系统的一家,在智俨法师之时,虽然没有明确以哪一种判教作为自已的固定模式,但其在承继前人的渐、顿、圆三教判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位分教”等判法,这应该说为后来的“贤首五教判”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也将智俨法师著作中所表现的各种判教说作一个展示。
二、智俨法师生平
在谈及华严宗的祖师时,我们通常以华严五祖说之,智俨法师就是华严宗的二祖,有关智俨法师的生平,史料中记载的并不是太多,在道宣的《续高僧传》中只用了几句话就统而概之。对于智俨法师的生平事迹的记载,现在所能依靠的也就是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了。在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里记载了智俨法师曾从学于地论学派的智正法师,所以近现代有人提出华严宗的初祖应是智正法师。另外,就智俨法师的生卒年代也有两个说法,一是六十七岁,此为法藏的《华严经传记》中所说;一说是七十二岁,此是续法的《法界宗五祖略记》中所说。本章主要就这些问题作个讨论。
1、智俨生卒年说
智俨法师,俗姓赵,是天水(今甘肃天水)人,据传,其幼时即有志于佛道,于嬉戏时常累石为塔,或以友伴为听众,自任法师。他的父亲赵景,任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录事参军。其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依续法的《法界宗五祖略记》所说,法师生于开皇二十年(600),至总章元年(668),法师于法座上说法而逝。而续法又说其寿年七十二。若依上续法所说之生卒年与寿年比较,并不相符:如果说续法所记智俨法师生卒年代均无有错误的话,那么,法师的寿年就不应该是七十二岁,而应是寿年68岁;如果说续法所记的智俨法师的寿年与圆寂年无误的话,那么智俨法师应是生于开皇十七年(597),亡于总章元年(668)。
二、依法藏法师的《华严经传记》中记载,智俨法师于总章元年(668)梦见本寺般若台倒塌,知时日无多,故告晓门人,其将往生西方,至十月二十九日夜,于清净寺圆寂,是年法师春秋六十有七。若依此说,则智俨法师应是:生于隋仁寿二年(602),亡于总章元年(668)[1]。
如此,则智俨法师的生卒年代有二种说法,其圆寂年说法相同,而只是生年不同而已。
从《法界宗五祖略记》中所述可以看出,其对诸位祖师的生平叙述都只是交待性的阐述,无有过多的说明,其所说应都是根据前人所传而记,因毕竟续法是清代人,离祖师所处年代相距较远。而从续法所记的智俨法师的出生年、圆寂年、寿年这三者之间的不相符合可以看出,续法在参照前人的记载存有一定的疏漏。而对于法藏法师在《华严经传记》中所载,虽没有交代智俨法师的生年,但法藏法师作为智俨法师的弟子,对智俨法师的寿年与圆寂年的记载应该不会有错。所以,在此上关于智俨法师的生卒年的二种说法应以法藏法师所说为准,即是: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圆寂于总章元年(668),世寿六十七岁。
2、智俨法师师承
就华严宗人来说,智俨法师是华严宗二祖,法藏法师曾从其习学《华严经》,法藏法师撰《探玄记》就是在其所著的《搜玄记》的基础上对《华严经》的注解,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智俨法师在其游学的过程中,曾从学过多位法师,这也是在诸传记中有记载的。所以,就一般华严宗人而言:杜顺法师是华严宗初祖,智俨法师自是从学于杜顺法师。但是近代有人认为此说不可靠,认为智俨法师应是从学于智正法师,这一说法非常流行,如吕澄先生所说:
关于华严宗学说开始的传承,早年在日本的佛学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辩。先是境野黄洋主张推翻旧传的华严宗世系即杜顺、智俨、贤首三代说。他以为华严宗的杜顺始祖说乃出于后人的伪托。实际上最初是智正、智现、贤首三代相传。在《续高僧传》里虽然说到智俨和杜顺有师弟的关系,却无华严学说传授的明文。后人也说智俨的华严学说得之于至相寺的智正,但智正的传文里说他所传授的是智现,并无什么智俨。这或者是俨现两安声音相近而误传为一个人吧。所以华严宗开始的真正传授,应该是智正、智现、贤首三代。境野黄洋以后有铃木宗忠,根据古人凤潭、觉州两家的旧说,也否认了杜顺初祖说。这两家都是日本的华严宗学者[2]。
从吕澄先生上面所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境野黄洋先生否定了杜顺法师作为华严初祖的资格,同时也否认了杜顺与智俨二人的师、弟关系,甚至否定了智俨法师这个人的存在。在这一点上,本人不敢苛同。而对于智俨法师的师承,私下里以为,古人向有参学游方的习惯,一人学于多师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关于智俨法师的传记虽然并不太多,但是本人认为,在诸传记中,作为与智俨法师同时代的人,道宣法师所撰的《续高僧传》中的记载应该是最为可信的;另外,作为智俨法师的弟子法藏,对于自已的师承记载也不可能出错,一个人总不可能连自已的师承都记不明白,所以境野黄洋所说的法藏从学于智现而非智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华严经传记》中,法藏对于智俨法师的师承作了如下描述:
年十二,有神僧杜顺,无何而辄入其舍,抚俨顶谓景曰:“此我儿,可还我来”。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顺即以俨付上足达法师,令其顺诲。晓夜诵持。曾无再问。后属二梵僧来游至相。见俨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文。不日便熟。……后依常法师听摄大乘论,未盈数岁,词解精微;……后于琳法师所,广学征心,索隐探微,时称得意;……于当寺智正法师下,听受此经,虽阅旧闻,常怀新致;……讨寻众释,传光统律师文疏,稍开殊轸,谓别教一乘无尽缘起;……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义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勿轻也。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遂立教分宗。制此经疏。时年二十七[3]。
从法藏法师这一段对智俨法师的师承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对智俨法师的师承按其所从学的时间先后作一个总结:
1、杜顺法师,其于智俨十二岁时带智俨出家;
2、达法师,杜顺法师的弟子,为智俨法师出家后的依止师;
3、二梵僧,此二人教导智俨梵文;
4、常法师,智俨随其学习《摄大乘论》;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