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即指由修行之功渐显本有之性德;所谓修生本有者,即指修生即从本有,同性而发;所谓本有修生者,谓如来藏性隐在诸缠之中,凡夫在迷处而不能觉知,若对迷而言则不名为有。

  就“染分缘起”与“净法缘起”二种,实际上就是从真如(如来藏)有力、无力两方面而说。染法缘起,是就凡夫而言,系说明迷界之缘起,乃真如无力而无明(迷)有力之状况;净法缘起,是就觉者而言,是说明悟界之缘起,即真如有力而无明无力之状况。

  

在智俨的华严思想中,与“法界缘起”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就是“性起”思想,在《孔目章》中,智俨法师依《宝王如来性起品》立“性起”义,谓从佛的果智上来谈,法界森罗诸法,都是毗卢遮那如来果满的本性所起。如智俨法师所说:

  

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于修造。何以故?以离相故。起在大解大行,离分别菩提心中,名为起也;由是缘起性故,说为起,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39]。

  这是智俨法师对《华严经》中“性起”义的解释,性起的意义是从体性生起。具体地说,即是不等待其他因缘,但依自体本具的性德生起,离于一切相,离于分别心,不起而起,是名性起。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性起”者,是在明“一乘”的“法界缘起”之际,本来究竟,离于修造。性起不离缘起,但此是“离相”,离“菩提分别心中”,是因为“由缘起性故,说为起”。归结到底,是“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从这几点上来讲,智俨对“性起”的解释与“法界缘起”中的“净分缘起”义是相同的。

  

又前面引文中有云“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 “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就此句中所说“自体因之与果”,智俨法师在《搜玄记》中注解《普贤菩萨行品》时说:“第二自体因果,此品是因,性起是果”[40]。如是说明普贤缘修(修生)是因,如来性起是果。也即是说缘起是从因上而说,性起是从果位上而说,也即是从净法上而说。

  

如上所说,智俨法师所立的“性起”与“缘起”思想。若就“果上”谈诸法之现起,是为性起;若就“因分”谈万有之现起,是为缘起。即谓性起为果,缘起为因;性起为遮那法门,缘起为普贤法门。又就《华严经》而言,《宝王如来性起品》为性起法门,《普贤菩萨行品》为缘起法门。

  

又,此一乘中所说的缘起与大乘、二乘所说之缘起并不相同,此中所说一乘法界缘起是无尽缘起,所表现出来的是自体因果,一即一切,无过不离;三乘所说的缘起是“缘聚则有,缘散则离”,而一乘法界缘起是“缘聚不有,缘散不离”[41]。其性德本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而三乘所说之缘起,不过是迷界之缘起,乃真如无力而无明(迷)有力之状况,并非究竟之说。

  

  

六、结 语

  

智俨法师一生,是不断修学、弘传华严学的一生,从其生平可以看出,其四处参学,四方讲学,将毕生都奉献在对《华严经》的研习与弘传中,其在唯识、六相、十玄、法界缘起等方面的研习,以及其在判教方面的理念,对后世的华严经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虽然在后人的评价中,将华严三祖法藏法师作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智俨法师对《华严经》的深入研析,由于智俨法师在华严经学方面所奠立的坚实基础,方有法藏法师后来的华严学的大成。而从法藏法师与智俨法师的思想传承上而言,法藏法师所体现的华严思想中,处处皆可见到智俨法师思想的影子,法藏法师更多的是将智俨法师的华严思想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地体现出来,亦如法藏法师自已在其寄书与义湘时对《探玄记》的著作缘起时所言:“夙世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俱沐大经。特蒙先师授兹奥典,希傍此业用结来因。但以和上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趣入。是以具录微言妙旨勒成义记”[42]。由是可知,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实际是承继于智俨法师,只是在表达上更加明细而已。

  


  [1] 法藏著《华严经传记》,T51,163页。

  

  

  [2] 吕澄著《中国佛学源流略讲》,354~355页。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

  

  

  [3] 法藏著《华严经传记》卷三,T51,163页。

  

  

  [4] 道宣著《续高僧传》卷二十五,T50,654页。

  

  

  [5] 智俨著《搜玄记》卷二,T35,43页。

  

  

  [6] 智俨著《法界宗五祖略记智俨传》。

  

  

  [7] 崔致远著《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T50,281页。

  

  

  [8] 道宣著《续高僧传》卷二十五,T50,654页。

  

  

  [9] 崔致远著《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T50,281~285页

  

  

[10] 参见高丽一然著《三国遗事》卷四,T49,1006C。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三,T50,729A。

  

  

  [11] 法藏著《华严经传记智俨传》,T51,163页。

  

  

  [12] 同上。

  

  

  [13] 法藏著《华严经传记》卷五,T51,172页。

  

  

  [14] 义天著《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 T55,1170页。

  

  

  [15] 同上。T55,1167页。

  

  

  [16] 同上, T55,1178页。

  

  

  [17] 同上,1170页。

  

  

  [18] 日人圆超录《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T55,1133页。

  

  

  [19] 崔致远著《法藏和尚传》,T50· 282页。

  

  

  [20] 参见《搜玄记》,T35,13~107页。

  

  

  [21] 参见《华严经孔目章》,T45,536~589页。

  

  

  [22] 参见《华严经五十要问答》,T45,519~536页。

  

  

  [23] 参见《华严一乘十玄门》,T45,514~519页。

  

  

  [24] 智俨著《搜玄记》卷一,T35,13页。

  

  

  [25] 智俨著《华严五十要问答》,P45,525页。

  

  

  [26] 智俨著《华严五十要问答》,P45,523页。

  

  

  [27] 智俨著《华严五十要问答》,521页。

  

  

  [28] 智俨著《华严五十要问答》, 522~523页。

  

  

  [29] 智俨著《华严五十要问答》,524~528页。

  

  

  [30] 智俨著《孔目章》,542~547页。

  

  

  [31] 智俨著《搜玄记》卷一,T35,19页。

  

  

  [32] 智俨著《搜玄记》卷二,T35,42页。

  

  

  [33] 世亲著、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T26,125页。

  

  

  [34] 慧远著《大乘义章》,T44,524页。

  

  

  [35] 参见拙文《华严经学初期研究人物考》,《法源》第22期,第119页。

  

  

  [36] 澄观著《华严法界玄镜》,大正藏卷45,683页。

  

  

  [37] 智俨著《华严一乘十玄门》,514页。

  

  

  [38] 智俨著《搜玄记》卷三,T35,62页。

  

  

  [39] 智俨著《孔目章》卷四,T45,580页。

  

  

  [40] 智俨著《搜玄忘》卷四,T35,78页。

  

  

  [41] 智俨著《孔目章》卷四,T45,586页。

  

  

  [42] 法藏法师著《贤首国师寄海东书》,《万字续藏》103册、843页。

  

  

  

《华严二祖智俨法师(觉深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