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以爲自所說,一切皆會出差錯,
了知此義不多言,彼者會受人尊敬。
若遇應時合境時,當以謹慎說少語,
雖有善說若過多,如同剩貨無人用。
雖是廣聞博學士,亦難認識自過失,
衆人若指自過失,則能推知自有過。
雖知過失而不改,此人定是遭魔纏,
若尚不依對治者,自己切莫視爲人。
稍有辨別智慧衆,當知過失並除之,
如是常依對治者,此人日日會上進。
聰明之人仁慈者,隨和之人勇敢者,
彼等不知其余事,亦應各行而護之。
雖久交往蠻橫者,然彼遠離則安樂,
翁雲動牙雖爲美,然彼拔掉得安樂。
時常怨爭之眷屬,爲彼稍施當驅逐,
毒蛇所咬之傷口,不能切除則離命。
設使已成高者時,不必吝啬瑣碎物,
若能製服諸眷民,不必悭吝珠寶也。
智者若欲積財富,稍微施舍方護財,
若欲井水常充盈,舀水便是勝竅訣。
何者若欲皆圓滿,彼當忙碌種種事,
若見瑣事痛苦因,則應斷盡彼妄想。
無論需做任何事,當思功德與過患,
德過等亦不應爲,過多德少何堪言。
敬依正直之學者,謹慎狡詐之學者,
慈護誠實之愚者,速棄狡詐之愚者。
雖無財富眷仆等,若有具慧之善友,
傍生亦能成辦事,何況說爲人衆矣?
委托應予所知事,不知之事莫強迫,
馬車不能水上行,舳舻不能陸上行。
結下深怨之恨敵,雖成和好莫密切,
如同高溫滾沸水,若遇火焰亦熄滅。
若知羞恥忠厚者,雖是怨敵可信任,
非天投靠忠厚敵,彼亦拼命護非天。
雖說自己無劣心,亦勿輕信所有衆,
野獸恒時心雖善,彼等猛獸當爲食。
倘若愚者入邪道,了知愚者即可足,
倘若智者入邪道,則應觀察其原因。
學者善于用財物,即使不賜亦不奪,
耗財之境雖不奪,亦以借貸等毀財。
自己雖知一切事,亦尚需與人協商,
誰者不願人協議,此人自引自悔恨。
設使協商險怖事,再親亦莫過叁者,
如修起屍有惡伴,首先食掉修者也。
了知取舍平等施,溫和可親尊重人,
無所畏懼不唐捐,誰人具此得諸地。
設使敵人來投靠,亦應供養並贊美,
傳說烏鴉依老鼠,次後獲得安樂也。
交結劣友聞劣論,持執邪見作劣事,
此等智者不應行,若行即是愚者也。
若善觀察而行動,此事怎能成失敗?
智者睜眼行大道,怎能墮入深淵中?
既能利己又利他,學習知識智者相,
有些知識如射者,一旦精通家族毀。
自己若欲得高位,則當惟有利他衆,
如同修飾容貌者,首先豈非擦鏡子。
若欲降伏諸對方,則自竭力學本領,
猶如欲殺怨敵者,先自竭力造兵器。
狡者之語有攙假,誠者對此需觀察,
誘後自稱真誠者,如是自誇有何益?
昔日褒文中宣說:狡者之前需狡詐,
直者之前需真誠,動者之前需堅固。
智者恒時對怨敵,亦應和藹如親友,
雖然不能得和解,定是熄怨之良藥。
若說惡言劣語者,此世不會成自願,
心中雖想爲私利,言說亦應合世衆。
若對自他有利事,無論粗暴或溫和,
皆行善巧方便故,佛陀未說是谄诳。
最終有利之協議,智者暫苦亦履行,
學者衰老又遭苦,亦將知識傳後人。
設使受用過增者,彼者速會遭衰失,
如同池塘過滿水,或是沖堤或越水。
于某些人有利事,余人不定有利益,
蒜頭治風雖有效,而對膽病卻成毒。
若恒親近脆弱者,大者亦恐將衰敗,
酥油若置劣器中,老鼠豈不啃壞彼!
倘若依靠惡劣衆,惡習熏染害自己,
依賴渠水之魚衆,田地之上遭撒棄。
寡情之人來投靠,于彼稍施當驅逐,
如同家中起惡兆,當需耗財而消災。
正士即使赴他處,亦應尊敬及承侍,
若常敬奉如意寶,則增吉祥成所願。
若人過越贊劣者,次後自己受毀謗,
如向空中擲糞便,其落擲者之頂上。
若人侮辱有學士,則彼自己會遭殃,
猶如燈火向下垂,此人自手會燒傷。
無論何法何相應,彼法應當如是用,
首飾不能戴足上,足镯不能用頂飾。
成辦巨大事業時,竭力依靠善妙友,
猶如火燒茂林時,務必依靠大風助。
仁慈者說溫和語,他人歡喜易成事,
誰能耗財令人喜,舍棄身壽亦難足。
不因窮困極憂傷,不因富有喜而慢,
業力所牽遙遠故,種種苦樂隨後現。
第八品終
第九品 觀察佛法
衆生怙主在世時,若人禮拜外道師,
則如具八支河岸,又複欲掘鹽水井。
無論一切任何事,若人習慣無微難,
如同學習工巧明,修學佛法亦不難。
何人稍財能知足,彼者財富用不盡,
若無知足求財者,恒臨痛苦如雨水。
佛說何者施舍財,彼人需時可收取,
所積之財如蜂蜜,終將被他人享用。
此世雖然放債務,亦不一定償清債,
若與乞丐布施者,無勤定得百倍物。
悭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
似成啬者不喜財,施者似爲貪圖財。
若施恐怕變窮故,悭者不願放布施,
若啬必定變窮故,智者有財即布施。
屯集之物不增上,商者處處設貨攤,
如是積財不成富,智者十方放施財。
廣聞博學之士雲:雖具千百萬寶藏,
誰亦不願布施者,此乃世間之貧者。
愚者顧慮失後代,所得微財亦積累,
智者爲興自後代,如同賄賂而發施。
思爲後代得福貴,抛售己身遺予子,
劣子反而抗父母,耗盡諸財遊如犬。
父母極爲慈愛子,子女並非如是待,
父母竭力養子女,一旦衰老受子辱。
積財悭吝之富者,積財樂施之富者,
此二自己及後代,來世將有明差別。
漂泊輪回諸衆生,晝夜拼命求財富,
知足之士雖得財,亦如菩薩施他衆。
施舍一切圓施度,若起嗔恚增安忍,
人足亦可隨喜故,布施修法之根本。
此身雖爲苦海器,是故如同怨恨敵,
智者若知役使法,則成一切福德因。
雖身刹那即消失,善業亦能傳百世,
如同風揚檀香味,傳送雖遠令人喜。
今世長期共享樂,一旦辭別極痛苦,
終無自由而死亡,若執恒常真毀己。
親友皆圍自身旁,低聲吐語失目光,
不知死後歸何處,此時無善者可憐。
叁種惡趣之諸病,未到之際當治之,
否則如同遭霹雳,驟落自頂無可奈。
明知離別諸親友,亦知必定會死亡,
仍舊安然入眠者,究竟吾心有何魔。
何者雖不能精進,亦不應該墮惡趣,
勇者雖不能殺敵,怎會殺害自方矣?
學者爲得恒久樂,暫苦亦應求學問,
如同刺灸法療治,此乃巧醫之論典。
若他一切圓滿時,自心生起不忍耐,
則摧自己之福根,實爲嫉自又毀己。
若欲滅除諸害敵,則汝應除自嗔恨,
是因無始輪回中,嗔恚害吾無窮盡。
《薩迦格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