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陽玉泉寺觀音菩薩誕辰開示

  當陽玉泉寺觀音菩薩誕辰開示

  淨慧老和尚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誕辰,我們在此舉行祈福消災法會,祈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賜福給大衆;同時我們也要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大乘佛教有四位菩薩,受到我們中國大乘佛教的重視。這四位菩薩分別有四大道場,也就是所謂的四大名山。山西的五臺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應化道場;四川的峨眉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浙江的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安徽的九華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的應化道場。四大菩薩,每一尊菩薩都代表大乘佛教的一個理念、一個思想、一個法門。文殊菩薩是大智慧,普賢菩薩是大行願,觀音菩薩是大慈悲,地藏菩薩是大願力。大智、大行、大悲、大願,這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我們學習佛法,修行佛法,就要向這四位菩薩學習。

  

  修行要有大智慧,要修大智慧,要得大智慧。有智慧,修行就不會走彎路。修大智慧就是在修行中不斷地開發智慧、增長智慧,最後圓滿大智慧。大智慧得到圓滿了,就成佛了。

  

  學佛還要修大行。普賢菩薩有十大願王,我們每天早上做早課,都要念這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的具體內容,就是菩提心的全面展開。我們平常都說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扼要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把菩提心的內容再加以展開,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乃至“十者普皆回向”。

  

  發菩提心還有更廣泛的內容。《華嚴經·淨行品》二百四十多首偈子,教導我們從日常生活起居做起,時時處處、心心念念都不要忘記衆生,就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

  

  普賢菩薩,又稱普賢王菩薩,又稱普賢王如來。 從唐密來說, 普賢菩薩是一位重要的本尊;在顯宗,普賢王菩薩就是菩提心的代表。

  

  然後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大慈大悲。一般地說,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的最高境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平等普遍,對于有緣無緣的所有衆生都有求必應,無願不從。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胸懷和悲願。所以說,觀世音菩薩與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最有緣,與我們中國人最有緣。

  

  最後是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這種願力就是菩薩的精神、菩薩的誓願。永遠都和苦難的衆生在一起,只要衆生有苦難,菩薩度衆生的誓願就不會停止。

  

  四大菩薩的精神,就是菩提心的內容,是我們修學佛法之人永遠學習的榜樣。今天是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我就重點講一講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和精神,講一講修習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重要意義。

  

  當陽玉泉寺,從智者大師開山以來,都和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可以說觀世音菩薩就在玉泉寺。

  

  爲什麼這麼說呢?在智者大師的著作中,講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有《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請觀音經疏》(一卷);而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中,也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都講到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講到修習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重要意義。智者大師有關觀世音菩薩經典的闡述,奠定了觀音信仰、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理論基礎。

  玉泉寺從唐朝起就保存有吳道子畫的觀音像碑刻,一千多年來,一直代代相傳,保存到現在,這是玉泉寺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因緣殊勝的文物見證。自此以後,曆代高僧住持玉泉寺,都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音信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直到宋代造的鐵塔,還有非常美好的傳說,說是觀世音菩薩派遣五百羅漢搬運到這裏來的。在去往珍珠泉的路上,有一個歪嘴土地廟,那裏有一塊碑,上面記載的就是這個故事,希望大家去看一看。這段曆史無非就是講觀世音菩薩和玉泉山、玉泉寺非常有緣。玉泉寺有觀音閣和大慈閣,裏面都供奉著觀世音菩薩聖像。在目前玉泉寺的佛教紀念日中,來的人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就是每年九月十九的觀音法會。

  

  以上這些古往今來的事實,充分證明了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和玉泉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和因緣。

  

  觀音菩薩的法門,從顯教來說,《心經》講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其核心內容;就密教而言,從最簡單的“嗡嘛呢叭咪吽”,到複雜一點的《大悲咒》,都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內容。所有學佛的人,都會念誦《心經》,都會持誦《大悲咒》,實際上我們都在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怎麼修呢?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是一個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觀——世——音,“觀”者,首先是觀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觀好了才有本錢、有本領、有把握來觀世間苦難的聲音,才有能力救度世間的苦難。所以《心經》上講要“觀自在”。怎麼樣才能自在呢?要“行深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大智慧到彼岸”,有大智慧才能到彼岸,才能有度衆生的能力;沒有大智慧,沒有到彼岸,要度衆生只能說是學著去做,還不能真正做到究竟圓滿。所以“觀”字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根本內容、根本方法。“觀”,首先是觀自心。不是用肉眼來觀,而是用心眼來觀。

  

  這個“觀”在菩薩來講就是用“妙觀察智”來觀。佛教講,每一個人有八識,在迷的階段就是識,到了悟的階段就轉八識爲四智。所謂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妙觀察智”是第六識轉變的結果,是一種大徹大悟的境界。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我們每一個人在迷的時候,就是八識。如果真正大徹大悟了,八識就變成四智。觀世音菩薩的“觀”,就是“妙觀察智”的運用。觀世音菩薩在度衆生的時候,使用的方便就是“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千眼體現的就是“妙觀察智”,千手體現的就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前五識轉變的結果。千手表示大慈悲,千眼表示大智慧。成所作智——大慈悲;妙觀察智——大智慧。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智慧——廣;平等——大。怎麼樣才能大得了呢?平等才能廣大,不平等就不能廣大。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就是把千手千眼、大智慧大慈悲統一無礙,圓照十方,作到“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我們天天在念誦《心經》,要把念誦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落實在日常言行當中,才不會空過,才不會成爲口頭禅。我們每天念誦的經文都和觀世音菩薩有關,禅宗的寺院早上一般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我們口裏在念,心裏要想,口誦心惟。然後要把這種精神牢牢地記在心上,在行爲當中,按照菩薩的精神來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要在改變中提高,沒有改變就沒有提高。

  

  怎麼改變呢?我們衆生第一位考慮的總是“我”,一切都從“我”出發,沒有想到還有“他人”。比如說,大家到寺院裏來上殿、聽經,首先考慮到的是“我”。“我”怎麼樣呢?“我”要找一個好位置。起了這個心,動了這個念,就要采取一些行動,把香袋放在一個蒲團上,把海青放在一個蒲團上,甚至早早地就來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我的,別人就不要動了。這就是說,我要聽經,我要找個地方。要找個地方可以,但是早早地占個地方,這就不好了。爲什麼呢?這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好事給別人、壞事留給自己的精神不符合。我們有些學習佛法的人,往往並不覺得這樣的行爲是缺點。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缺點其實很嚴重。由此類推,拜佛要找個好地方,打坐要找個好地方,睡覺要找個好地方,吃飯要找個好地方,所有的好地方、好事情都要留給自己。那麼下一句話就不好說了。不好的地方給誰呢?還有一些事情也非常好笑。比如說今天要到一個地方去,要坐汽車,汽車在路上耽誤了,因爲前面有車禍,往往這個時候就自覺不自覺地産生了一種幸災樂禍的思想:“哎呀,觀世音菩薩真是保佑我啊,我就沒坐到那輛車上!”那麼,坐那一輛車的人就該倒黴麼?

  

  學佛的人,心態應該不是這樣的。學佛人的心態,應該是不回避這些困難,回避困難的思想其出發點就不是菩薩的精神。如果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回避困難的想法,不但是自己不要遇到困難,也要希望天下所有的人萬事如意,一切吉祥。有這種心態,這才是菩薩的心態,才是修行人的心態。

  

  我們學佛,佛的心態是什麼?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學佛的人要不要學佛的心態呢?要!如果不學佛的心態,學佛就要打一個大問號了。所以,我們要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逐步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那些比較狹隘的想法,要時時刻刻想到衆生。像《華嚴經·淨行品》所說的那樣:吃飯要“當願衆生……”,睡覺要“當願衆生……”,走路要“當願衆生……”,一天當中的每一件事都不要忘記衆生。我們只有做到和衆生的苦難聯系在一起,和衆生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和衆生的需求聯系在一起,那才可以說是在學習佛法,是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如果我們沒有想到衆生的苦難,我們就不可能去幫助衆生解除苦難。幫助衆生解除苦難要做許多實際的工作,不只是坐在這裏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還要自己去學觀世音菩薩、親自動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那才叫做修菩薩行、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今天紀念觀世音菩薩,首先就要學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把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貫穿到我們做人做事的具體行爲當中去,這樣學習佛法就有實實在在的內容。以上就是第一點的內容。

  第二點,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首先就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剛才講到,觀世音菩薩的法門顯教以《心經》爲根本教義,密教以《大悲咒》爲修行的根本法門。《心經》靠持,靠誦,靠理解,靠悟;《大悲咒》就是靠念,…

《當陽玉泉寺觀音菩薩誕辰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