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陽玉泉寺觀音菩薩誕辰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靠持,靠誦。因爲咒語是秘密,故不翻譯。是什麼內容我們不要去管,只要做到身口意叁業與觀世音菩薩的清淨叁業相應了,所謂叁密相應,我們就能有功德,就能有感應。

  

  修《心經》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重要的兩句是“行深般若”和“五蘊皆空”。這是菩薩的法門,我們迷失的衆生要去做很困難,但是再困難也要去學去修去做。沒有“深般若”,可以先學一點“小智小慧”。沒有“小智小慧”,“ 深般若”就不可能逐步得到。修,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什麼呢?所謂色、受、想、行、識。人的生命就是由這五件事組成。其中色蘊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五塵,以及法塵中的色法部分(不是前根五所緣,唯有意識能緣的色法),一共有這十一種。眼所見者爲色,耳所聽者爲聲,鼻所嗅者爲香,舌所嘗者爲味,身所觸者爲觸。色法無論有沒有形質、可見不可見、有障礙沒有障礙,都有具體明確的對象或者境界爲前五識或者唯爲意識所認知,這個對象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物質,物質在佛教裏就叫做色法。

  

  眼耳鼻舌身五根在感觸外界事物時候,往往表現爲叁種心態,所謂叁種受——樂受、苦受、舍受。見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快樂的感覺,有舒服的感覺,貪心起來了,那就是樂受;不好玩的、不好吃的、不好看的,感覺到不需要、不追求了,那就是苦受;還有一種感受,不苦也不樂,平平淡淡的,也就無所謂追求和不追求了,那就是舍受。我們的心態平常表現出來的就是這叁種。

  

  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受是內心的一種感受,一種精神狀態。受了以後,就要想。好東西擺到眼前,吃了挺舒服,看了很順眼,就開始想怎麼樣讓它永遠都在這個地方不要跑掉,這次享受了下次還要享受,思想裏面就在進行種種構想。想了以後就行,不斷地想、不斷地構想。最後歸結到意識,也就是識。意識起判斷和分別的作用,這都是心理精神狀態。色、受、想、行、識五蘊總的說起來就是兩大部分,物質的部分和精神的部分。物質的部分就是色,精神的部分就是受、想、行、識。

  

  爲什麼說要“照見五蘊皆空”呢?桌子擺在這兒明明是有啊,杯子放在上面也明明是有啊!佛教說“有而不有”。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一切的事物,一切的色法,一切的心法,精神與物質,沒有哪一件是不需要條件而存在的。條件在佛教裏叫做“緣”,一切法都是因“緣”而起,一切法都是條件的組合。既然是有條件的,就有可分性、暫時性、可變性、運動性,佛教叫作“苦、空、無常、無我”。一切有條件的,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包括精神活動,沒有一個是穩定的,所以說是空。空不等于沒有,空是說這件事情、那件事情、所有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固定不變的。既然是空,既然不穩定,如果我們要去執著它,希望一切事物都永恒存在、不要改變,那就會很痛苦。你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看不到事物的不穩定性,非要執著那是穩定的,非要執著那是不變的,就會很痛苦。

  

  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苦厄從哪裏來呢?苦厄是從把萬事萬物都看作是固定不變的而來。這個田地是我的,這個房屋是我的,我要永遠不老,我要永遠有錢,我要永遠吃好的喝好的,我要永遠都有嬌妻美妾。這些要求辦得到還是辦不到呢?一切法無常,萬事不穩定,怎麼辦得到啊!一切都在變,你的思想跟不上,你就苦。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沒有一件是穩定的,你的思想馬上就會有智慧了,你就不苦了。一切事情都在變,你的思想也變了。變得有智慧了,變得聰明起來了。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痛苦就會少很多。如果真正有了大智慧,像觀世音菩薩那樣,時刻住在“深般若”大智慧當中,一切痛苦就沒有了。因爲他能夠隨順因緣,有無住的智慧。所以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還要修習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要懂得在生活當中時時處處觀照萬事萬物不穩定、都在變。我們的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點上,停留在某一點上就會痛苦萬分。

  

  照此說來,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樣把握呢?

  

  第叁點,要學會萬事隨緣,隨順因緣。隨順因緣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與時俱進。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時代在變,大家都在進步,如果你的思想不變,那你就停留在後邊。時代是什麼呢?時代是一個大因緣。大衆是什麼呢?大衆也是一個大因緣。這個大因緣時時在變,這個大因緣在發展,如果我們的思想跟不上,就會很痛苦;如果我們的思想跟上了,你就會隨順因緣,安樂自在。一個不知道隨順因緣的人,就不會安樂、不會自在。所以我們要想不斷地進步,就要不斷地學習。學習佛法,學習佛的教導,學習怎麼樣觀察萬事萬物,怎麼樣隨順因緣,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觀世間苦難的聲音,以一切衆生的苦難爲修行的出發點。菩薩具備這種精神,就沒有痛苦,把衆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衆生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求,把衆生的願望當作自己的願望。自己一切無所求,一切根據衆生的願望去做,所謂滿衆生願,作衆生的不請之友,廣度衆生,這些都是說菩薩那種無我的精神,只有衆生,沒有自我。一個沒有自我的人,就是一個徹底地認識了因緣、隨順因緣的人,那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所以,我們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做一個隨緣的人,做一個最快樂的人。

  

  第四點,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剛才所講的也都是責任和義務,現在再講具體一點。我們都是與玉泉寺有緣的人。都是鄂西北的人,或者是宜昌的人,或者是荊州的人,或者是荊沙地區的人。玉泉寺在這個地方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如果從關公顯聖、普淨結茅算到今天,那就有一千六七百年的曆史了。一千六七百年來,因爲有每一代的佛弟子、每一代的群衆,愛護這個地方,保護這個地方,維持這個地方,不斷地維修這個地方,才使玉泉寺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才使玉泉寺保存到今天。那麼,玉泉寺如何從今天走向未來呢?那就要靠我們現在的人來做這種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工作。所以,在座的不在座的每一個當陽人、每一個宜昌人、每一個湖北人、每一個中國人,甚至于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對于曆史遺留下來的這一筆精神和物質財富,要百倍地愛護、千萬倍地珍惜,使玉泉寺從今天走向無盡的未來,使叁寶福田永遠成爲大衆接觸佛法、修學佛法的媒介,這就是我們作爲佛弟子當下最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要把玉泉寺辦成一個清淨莊嚴的修學道場;要把玉泉寺辦成一個繼承和發揚佛教優秀思想和文化的道場;要把玉泉寺曆史上所傳承的天臺宗、禅宗、密宗、律宗、淨土宗這五大宗派都繼承下來,並使之發揚光大;要把天下關公信仰的發源地這個優勢好好地加以發揮,使這種優勢成爲玉泉寺一筆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仰資源。玉泉寺的地位,在佛教的曆史上是祖庭;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玉泉寺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如何使這筆財富變成大家能夠運用、能夠分享的現實資源呢?就要靠我們今天在座乃至不在座的當陽人、宜昌人、湖北人來發揚光大,我們的這個責任和義務很艱巨。

  

  我到這裏來,今年是第五年了。這五年走過來,在當地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善男信女的關心幫助下,在香港旭日集團楊勳先生等大護法的鼎力護持下,這五年的時間,應該說我們沒有空過。在這五年裏,我們天天都在努力,天天都在想把玉泉寺這個道場莊嚴起來,想使玉泉寺成爲我們佛弟子回報社會、回報大衆、淨化人心、和諧社會的一個基地和窗口,想使玉泉寺成爲一個體現黨和政府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窗口,想使玉泉寺成爲一個體現群衆性、福利性,面向廣大社會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這個任務很艱巨,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特別是要維護我們現在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我們現在可以自由地、免費地進入到這個佛門淨地,這一點權利來之不易,我們要百倍地珍惜,要千倍萬倍地珍惜。要知道,這是當陽市委、市政府對我們信教群衆的最大關懷和關愛,我們要感激當地黨和政府對我們的恩惠,時時刻刻不要忘記。

  

  我們的信徒要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在家庭生活盡到自己的本份。做父母的要把子女教育好,在單位上班的要把本職工作做好,在把所有應該做的工作都做到位之後,再來安排信仰生活。也可以說,你把所有應該做的工作都做好了,那就是信仰的落實。我經常講“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修行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四月初八,也不要等到去寺院,要把家庭變成道場。何處青山不道場啊?處處都是道場,處處都可以修行。只要我們的心態轉變了,我們有菩薩的精神,有爲大衆的精神,有一切爲公、一切爲他人的精神,沒有一處不是道場,沒有一處不是清淨佛地。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淨則佛土不淨。

  

  今天是個好日子,大家都歡喜。大家聽法是歡喜,那些燒香、拜佛、放鞭炮的人更加歡喜。在皆大歡喜當中度過今天這個難得的日子,希望大家要記住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要知道感恩當陽市委、市政府給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學佛修行的環境。最後,大家一起來念:“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這就是菩薩的精神,我們要發揚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當陽玉泉寺觀音菩薩誕辰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