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靠持,靠诵。因为咒语是秘密,故不翻译。是什么内容我们不要去管,只要做到身口意三业与观世音菩萨的清净三业相应了,所谓三密相应,我们就能有功德,就能有感应。
修《心经》的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最重要的两句是“行深般若”和“五蕴皆空”。这是菩萨的法门,我们迷失的众生要去做很困难,但是再困难也要去学去修去做。没有“深般若”,可以先学一点“小智小慧”。没有“小智小慧”,“ 深般若”就不可能逐步得到。修,就是要“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是什么呢?所谓色、受、想、行、识。人的生命就是由这五件事组成。其中色蕴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法尘中的色法部分(不是前根五所缘,唯有意识能缘的色法),一共有这十一种。眼所见者为色,耳所听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触者为触。色法无论有没有形质、可见不可见、有障碍没有障碍,都有具体明确的对象或者境界为前五识或者唯为意识所认知,这个对象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物质,物质在佛教里就叫做色法。
眼耳鼻舌身五根在感触外界事物时候,往往表现为三种心态,所谓三种受——乐受、苦受、舍受。见到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快乐的感觉,有舒服的感觉,贪心起来了,那就是乐受;不好玩的、不好吃的、不好看的,感觉到不需要、不追求了,那就是苦受;还有一种感受,不苦也不乐,平平淡淡的,也就无所谓追求和不追求了,那就是舍受。我们的心态平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三种。
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受是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精神状态。受了以后,就要想。好东西摆到眼前,吃了挺舒服,看了很顺眼,就开始想怎么样让它永远都在这个地方不要跑掉,这次享受了下次还要享受,思想里面就在进行种种构想。想了以后就行,不断地想、不断地构想。最后归结到意识,也就是识。意识起判断和分别的作用,这都是心理精神状态。色、受、想、行、识五蕴总的说起来就是两大部分,物质的部分和精神的部分。物质的部分就是色,精神的部分就是受、想、行、识。
为什么说要“照见五蕴皆空”呢?桌子摆在这儿明明是有啊,杯子放在上面也明明是有啊!佛教说“有而不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的事物,一切的色法,一切的心法,精神与物质,没有哪一件是不需要条件而存在的。条件在佛教里叫做“缘”,一切法都是因“缘”而起,一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既然是有条件的,就有可分性、暂时性、可变性、运动性,佛教叫作“苦、空、无常、无我”。一切有条件的,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包括精神活动,没有一个是稳定的,所以说是空。空不等于没有,空是说这件事情、那件事情、所有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固定不变的。既然是空,既然不稳定,如果我们要去执著它,希望一切事物都永恒存在、不要改变,那就会很痛苦。你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事物的不稳定性,非要执著那是稳定的,非要执著那是不变的,就会很痛苦。
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苦厄从哪里来呢?苦厄是从把万事万物都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来。这个田地是我的,这个房屋是我的,我要永远不老,我要永远有钱,我要永远吃好的喝好的,我要永远都有娇妻美妾。这些要求办得到还是办不到呢?一切法无常,万事不稳定,怎么办得到啊!一切都在变,你的思想跟不上,你就苦。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没有一件是稳定的,你的思想马上就会有智慧了,你就不苦了。一切事情都在变,你的思想也变了。变得有智慧了,变得聪明起来了。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痛苦就会少很多。如果真正有了大智慧,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时刻住在“深般若”大智慧当中,一切痛苦就没有了。因为他能够随顺因缘,有无住的智慧。所以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还要修习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要懂得在生活当中时时处处观照万事万物不稳定、都在变。我们的思想不能停留在某一点上,停留在某一点上就会痛苦万分。
照此说来,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把握呢?
第三点,要学会万事随缘,随顺因缘。随顺因缘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时代在变,大家都在进步,如果你的思想不变,那你就停留在后边。时代是什么呢?时代是一个大因缘。大众是什么呢?大众也是一个大因缘。这个大因缘时时在变,这个大因缘在发展,如果我们的思想跟不上,就会很痛苦;如果我们的思想跟上了,你就会随顺因缘,安乐自在。一个不知道随顺因缘的人,就不会安乐、不会自在。所以我们要想不断地进步,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佛法,学习佛的教导,学习怎么样观察万事万物,怎么样随顺因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观世间苦难的声音,以一切众生的苦难为修行的出发点。菩萨具备这种精神,就没有痛苦,把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把众生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把众生的愿望当作自己的愿望。自己一切无所求,一切根据众生的愿望去做,所谓满众生愿,作众生的不请之友,广度众生,这些都是说菩萨那种无我的精神,只有众生,没有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是一个彻底地认识了因缘、随顺因缘的人,那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做一个随缘的人,做一个最快乐的人。
第四点,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刚才所讲的也都是责任和义务,现在再讲具体一点。我们都是与玉泉寺有缘的人。都是鄂西北的人,或者是宜昌的人,或者是荆州的人,或者是荆沙地区的人。玉泉寺在这个地方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如果从关公显圣、普净结茅算到今天,那就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一千六七百年来,因为有每一代的佛弟子、每一代的群众,爱护这个地方,保护这个地方,维持这个地方,不断地维修这个地方,才使玉泉寺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才使玉泉寺保存到今天。那么,玉泉寺如何从今天走向未来呢?那就要靠我们现在的人来做这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工作。所以,在座的不在座的每一个当阳人、每一个宜昌人、每一个湖北人、每一个中国人,甚至于全世界的每一个人,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一笔精神和物质财富,要百倍地爱护、千万倍地珍惜,使玉泉寺从今天走向无尽的未来,使三宝福田永远成为大众接触佛法、修学佛法的媒介,这就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当下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把玉泉寺办成一个清净庄严的修学道场;要把玉泉寺办成一个继承和发扬佛教优秀思想和文化的道场;要把玉泉寺历史上所传承的天台宗、禅宗、密宗、律宗、净土宗这五大宗派都继承下来,并使之发扬光大;要把天下关公信仰的发源地这个优势好好地加以发挥,使这种优势成为玉泉寺一笔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仰资源。玉泉寺的地位,在佛教的历史上是祖庭;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玉泉寺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如何使这笔财富变成大家能够运用、能够分享的现实资源呢?就要靠我们今天在座乃至不在座的当阳人、宜昌人、湖北人来发扬光大,我们的这个责任和义务很艰巨。
我到这里来,今年是第五年了。这五年走过来,在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善男信女的关心帮助下,在香港旭日集团杨勋先生等大护法的鼎力护持下,这五年的时间,应该说我们没有空过。在这五年里,我们天天都在努力,天天都在想把玉泉寺这个道场庄严起来,想使玉泉寺成为我们佛弟子回报社会、回报大众、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一个基地和窗口,想使玉泉寺成为一个体现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窗口,想使玉泉寺成为一个体现群众性、福利性,面向广大社会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这个任务很艰巨,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特别是要维护我们现在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我们现在可以自由地、免费地进入到这个佛门净地,这一点权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百倍地珍惜,要千倍万倍地珍惜。要知道,这是当阳市委、市政府对我们信教群众的最大关怀和关爱,我们要感激当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恩惠,时时刻刻不要忘记。
我们的信徒要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生活尽到自己的本份。做父母的要把子女教育好,在单位上班的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在把所有应该做的工作都做到位之后,再来安排信仰生活。也可以说,你把所有应该做的工作都做好了,那就是信仰的落实。我经常讲“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修行不要等待,不要等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四月初八,也不要等到去寺院,要把家庭变成道场。何处青山不道场啊?处处都是道场,处处都可以修行。只要我们的心态转变了,我们有菩萨的精神,有为大众的精神,有一切为公、一切为他人的精神,没有一处不是道场,没有一处不是清净佛地。所谓心净则佛土净,心不净则佛土不净。
今天是个好日子,大家都欢喜。大家听法是欢喜,那些烧香、拜佛、放鞭炮的人更加欢喜。在皆大欢喜当中度过今天这个难得的日子,希望大家要记住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知道感恩当阳市委、市政府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佛修行的环境。最后,大家一起来念:“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就是菩萨的精神,我们要发扬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精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当阳玉泉寺观音菩萨诞辰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