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禅定的基本要求
淨慧老和尚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早上好!
今天是2006年1月8日,爲什麼要說這個日子呢?因爲這是今年第一次在真際禅林開講座,所以在開講之前,先祝福各位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今天講的題目是《修習禅定的基本要求》,這個題目過去雖然沒有講過,但是其中的內容,幾乎每一次講佛法的時候都會涉及到,這次就比較具體地、系統地講一講。以往每一次講都是在禅堂講開示的時候講到,因爲講開示就完全要憑記憶力,不能拿本子,拿了本子就不方便,今天嘛,有個本子在這兒,有個資料,這樣講起來可能稍微系統一點兒。
修習禅定的法門,或者說整個修行的法門,在佛教古典的著作裏邊、經典裏、論疏裏,都是把它歸納爲叁個法門。這叁個法門,一是以息爲禅,叫做“息道觀”。所謂“息道觀”,就是從修呼吸而進入禅定。二是以色爲禅,是從修“不淨觀”而進入禅定。所以,“息道觀”又叫“息門”,“不淨觀”又叫“色門”,叁是“心門”,以觀心而入禅。所有修行的法門不出這叁種,所有修行的法門都把“息道觀”作爲一個基礎,或者說都以“息道觀”作爲修行的一個基本的條件。因爲我們人身有種種的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跟我們人的生命現象聯系得最密切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呼吸。呼吸每一分鍾、每一秒鍾、每一刹那都沒有停止過,呼吸一旦停止了,人就進入了休克或者死亡的狀態,那生命又會來一次大的轉換。所以說,呼吸與我們人的生命關系最密切,我們時時刻刻都會感受得到。平常,我們自由自在地活動,會感覺到呼吸很平穩,一有了劇烈的活動,或者說比較出力氣的活動,呼吸有時候就會比較急,特別是年老的人,上一層樓還沒問題,上兩層樓,就感覺到呼吸有一點兒緊張,叁層勉強,上了六層樓,就很費力氣,那是什麼呢?年老氣衰。年輕是什麼呢?年輕氣盛。年老氣衰,年輕氣盛,都和我們這個一呼一吸有關系。當然,有許多的現象,可以判斷一個人是老人,還是一個年輕人,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他的氣,是氣衰還是氣盛。一個修行的人和一個不修行的人,一個身心修養比較好的人,和一個身心修養比較差的人,在這個呼吸上可以明顯地判斷得出來。比如說,我們每天練習打坐,打坐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我們的呼吸調整到恰到好處。所以說,這叁門是以“息道觀”爲基礎。
那麼,“不淨觀”呢,則是從色身來修。作爲出家修道的年輕人,往往他這個貪欲心不容易排除,所謂的貪心,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什麼時候貪什麼東西爲主,他有一個階段性。小孩子貪什麼呢?貪玩兒、貪吃,長到二十歲左右貪什麼呢?貪色,男孩子想要跟女孩子在一塊兒玩兒,女孩子想要跟男孩子在一塊兒玩兒,這是人的天性。那麼,作爲出家人,有沒有這種念頭,有沒有這種現象?作爲修行人有沒有這種念頭,有沒有這種現象呢?這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說這種貪欲心很強烈,沒辦法修行,進入不了禅定,他就要修“不淨觀”。“不淨觀”就是要把我們這個人從頭到腳、從內到外、從生到死看得一點兒幹淨的地方都沒有。不管男孩子長得多麼漂亮,女孩子長得多麼漂亮,你如果以“不淨觀”來觀察,都不過是在一張皮裏邊包著血肉而已,都不過是在一張皮裏邊包著一堆屎尿而已,“不淨觀”就是從這個地方入手。如果把一個人從頭到腳,把皮膚觀透了,看到他的心肝五髒,看到他一個好好的人,慢慢地長瘡、化膿,爛了、臭了,你的貪愛心還生得起來嗎?看到每個人最終都不過是一堆白骨,一個骷髅殼而已,你的貪愛心還生得起來嗎?生不起來。所以說,“不淨觀”是製止貪欲心的一個最好的法門。那麼,“不淨觀”從哪兒來修呢?從身體來修,就是要觀身不淨,觀察自身和他身以及大地一切衆生,沒有一個人這個血肉之軀是幹淨的。以此一觀,心裏貪欲之火馬上熄滅下來,無上的清涼當下出現,這個時候,你就能夠逐步地進入禅定。“不淨觀”,當然有很多的法門,我剛才講的這一點點,僅僅是以觀身不淨,作爲一個最基本的觀法。不過,“不淨觀”是出家的年輕衆,以修習這個觀法,來排除在修行中由于貪欲而産生障礙的最好的法門。作爲在家衆,還是修慈悲觀、念佛觀、因緣觀,這樣比較適合在家衆的生活環境。
以上講的是從息入禅,從色入禅,下面講從心入禅。心法,是佛教的根本法門,修“息道觀”也好,修“不淨觀”也好,最後還是要歸結到以攝心爲禅,把自己的心收攝在一念上,收攝在空上,收攝在真如佛性上,那才是根本。所以說,以心爲禅,是佛法修行的最核心的內容。那麼,爲什麼要把修行的法門設爲此叁門呢?因爲修所有的法門,都是圍繞著色、息、心而展開,把一切的修行形式,以色、息、心統一起來,我們的修行就不會出現分歧,就不會茫無目標。
上面講的是總的修行的一個分類,下面我們正式講修習禅定的基本要求。這個基本要求,在止觀書上叫做二十五種方便,就是說要修禅定,必須具備這二十五個條件,或者是說必須通過這些條件、這些方法,才能夠真正具備修習禅定的因緣。這個基本要求,分爲五大類,每一類是五件事。首先的五條,就是要具五緣;第二,叫诃五欲;第叁,叫棄五蓋;第四,叫調五法;第五,叫行五法。這個叫做外方便,今天這個時間,可能就只能夠講這個外方便的二十五件事。
什麼叫做具五緣呢?就是說,修行一定要具足五種因緣條件。第一,要持戒清淨。比如說,我們在家衆,就要修五戒十善,出家衆從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一直到菩薩戒,這些戒律都要守持清淨,才能夠沒有障緣,進入修行的狀態,這是具五緣的第一緣。第二,要衣食具足。要修禅定首先要有衣服穿,特別是冬天,如果衣服穿不暖和,受寒受凍,身體就會吃不消,身體吃不消,你就無法修習禅定,所以要衣食具足。所謂衣食具足,就是說我們的飲食是來自一種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是邪命而來,這是講的食。衣服要能夠保持溫暖,不求其華麗,但求其溫暖,保證這個身體不受凍,就是說在保持溫飽的前提下,才可以修習禅定。具五緣的第叁緣,就是要閑居靜處,因爲在非常嘈雜的地方,初修禅定的人無法進入境界。所以,在家庭修行也要選擇一個清淨的環境,或者選擇一個清淨的時間。清淨的環境,就是說這個修行的場所,不是在客廳,而是在臥室,不是在迎著公路的地方,車水馬龍,噪音很大,不利于修定。清淨的時間,比如一早一晚,家裏沒有人說話,比較清閑安靜,所謂不作諸務就閑,遠離愦鬧就靜,心中無事就閑,心中無鬧就靜,身心閑靜方可修道。當然,也有人講忙中淨土鬧中禅,那是指的什麼呢?那是指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行亦禅坐亦禅,忙亦禅閑亦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那是指功夫有一定基礎的人才可以做得到,閑忙靜鬧都可以修,都對修道沒有障礙。具五緣的第四緣,是要息諸緣務。就是說在修定期間,或者說在集中修行這個期間,一切的有爲事業都不去做,也不准許朋友之間的來往交流,也不學習其它的經書文字,就專心致志地修習禅定。當然,這個是指每一個修行人在每一年當中,或者是每一個月有某幾天當中,集中時間來一個強化訓練。比如說,一年打幾個七,或者一個月有幾個禅叁或者禅五、禅七,在這期間,就要不做一切的有爲事業,不准許人際之間的往還,不學習、不閱覽一切的經書,就專心致志地修習禅定。具五緣的第五條,就是要有善知識。所謂善知識有叁種,一種叫外護善知識,比如說我們在一個禅叁當中,外護善知識幫助我們解決衣食方面的問題,可以照顧生活起居;一種是同行的善知識,比如我們在寺院裏打禅七、打淨七,有叁十人、五十人,這都是同行的善知識。在家庭裏邊,如果一家人能夠志同道合,在這叁天、五天當中,集中時間修行,由子女幫助照顧生活,那既有同行的善知識,又有外護的善知識。還要一種是教授的善知識,就是說在修行的過程中,教授的善知識可以隨時來指導我們的方法,鑒別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方法是錯還是對,遇到了問題可以有人幫助解決,所以這是叫教授善知識。具五緣,就是要具備這五個方面的條件。
第二個,叫诃五欲。诃就是譴責,就是批判,就是徹底地看清五欲是什麼,五欲對修道有什麼妨礙。所謂五欲者,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法,這五法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所緣的對象,中間又有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塵對五欲,中間生五識,然後我們就起了種種的貪心。所謂眼貪色、耳貪聲 、鼻貪香 、舌貪味、 身貪觸(觸就是接觸 ,握手是接觸,身體之間相觸也是接觸。),這五種欲望,能夠使我們道念 、淨業、 善根不能成熟,所以它是障道的因緣。因爲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煩惱之火,這五欲就好像火上添薪,使我們這個煩惱之火越燒越旺。要熄滅煩惱之火,只有遠離五欲,才能夠逐步使內心達到清涼自在。所以,我們在修定的過程中,要認識到五欲對禅定的障礙,要遠離五欲,以利于我們道念的增長,定力的增進。
第叁,叫棄五蓋,就是要放棄、舍棄五種蓋蔽我們智慧的煩惱和障礙。這五蓋是什麼呢?第一是貪欲蓋,第二是嗔恚蓋,第叁是睡眠蓋, 第四是掉悔蓋, 第五是疑蓋。所謂蓋者,就是蓋蔽我們身心的煩惱,這五件事在我們心裏,就好像是一片烏雲遮住了我們智慧的太陽,就像一塊厚厚的黑布把我們的慧眼蒙蔽住了,使我們不能夠真正地進入修道的狀態,不能夠認識自己內在的智慧。這五蓋當中,最後的一蓋叫做疑,疑心使我們的道心難以成就,修行難以上進。這種猶豫不決、有懷疑,表現在叁個方面。首先是懷疑自己,比如說我要修某一個法門,就懷疑自己有沒有這個善根,有沒有這個智慧,懷疑自己的善根智慧與此法門不能相應。第二…
《修習禅定的基本要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