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簡介(日常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誤知見的影響。現今世間一般的知見都是非常錯誤的,如《新世紀飲食》上面講的,我們總以爲肉蛋奶最營養,實際上這些對我們現生就有非常可怕的傷害,來生更須承擔非常嚴重的後果,這是狹義和廣義的惡友的力量。受了他們的影響,我們就會造種種罪,最嚴重的罪是誹謗正法,這是最可怕的。這種罪怎麼能夠得脫呢?這是文殊菩薩請問世尊的,世尊回答說:曼殊室利(就是文殊菩薩的尊號),造了這個罪以後必須七年當中,每天叁次認真地忏悔才能清淨。之後至少要經過十劫才能得忍,這與前面說的證菩薩地都是就功德方面來說的。所以忏悔清淨跟沒造罪這兩個有很大的差別。從淨罪方面來看,造了罪透由忏悔可以清淨,和沒造罪一樣,但是從功德方面來看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現在真正要的是得到功德,所以最重要的是盡量不要犯,萬一犯了,一定要去忏悔。因此所謂的「無余清淨」,是指造的罪不會感果這一點來說,至于功德方面,要證地道功德,需要極長遠的時間。

  【是故聖者,于微小罪,雖爲命故,不故知轉。若忏悔淨,與初無犯二無差別,是則無須如是行故,即如世間,亦可現見傷手足等,雖可治療,然終不如初未傷損。】

  所以聖者對于很小的罪都不會故犯,我們既然要學聖賢,這正是我們真正要注意的。要了解忏悔清淨跟原本無犯二者的差別,假定二者無差別,我們不必那麼認真,但實際上不是。不但佛法是這樣,就是世間我們也看得見,受了傷以後,雖然恢複了,可是受傷的地方就是跟沒有受傷的不一樣。經過這樣說明以後,下面又引論來策勵我們。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雲:「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應如後行。】

  《集法論》說: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人身,如果不願修福而造了很多惡業,那死的時候就麻煩了;就像散朽的船駛入大海,很快就壞掉了,結果沈下去,你只有死路一條。反過來,若沒有做惡,且行種種的善行,這時就不怕死亡;就像在大海中乘著非常堅固的船,不但不會破,而且可以把我們帶到脫離生死苦海的彼岸。所以大師教誡我們:不要依前面那樣作,應如後面所說而行。

  【此複若說衆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舍,義利殊大。】

  修行的過程當中必要的條件是親近師長、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是一步一步的次第。剛開始是先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聽聞了以後要去思辨。通常我們很可能犯的錯誤是懂得很多道理後就好講說,但是不照著如法的方向去做,這樣所産生的真實利益就非常少。反過來說,就算了解的道理並不多,只要能夠依照所知道的道理如法去做,那這個意義就很大。非法、如法這二個文字很容易懂,真正要如法去做卻很不容易。一般來說我們在行相上面比較容易去做,而且都會做得到,可是內涵才是真正重要的。這一點如果不很認真地經常在師友當中一起切磋琢磨,在對境的時候從內外去觀察的話,通常都會産生很大的錯誤。

  【《集法句》雲:「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苾刍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有很多人道理講得頭頭是道,而行爲卻放逸,不能策勵自己內心如法地去做。通常我們最容易犯的過失,就是學了法以後,拿這個法去照別人。法鏡本來是拿來照自己的,照別人很容易,照自己最難。以法反照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而我們無始以來不習慣這樣去做。這一點如果我們做不到的話,就像以前的人代別人放羊一樣,以現在來說,就像個數錢的機器,你經手很多鈔票,但都是別人的,你沒分。真正的沙門是要聽懂了以後如理去實踐,如果只在文字上面轉,不可能真正得到沙門的內涵。反過來說,你很少講話,但是能夠如法去做,遠離貪瞋癡(貪瞋癡是對境的時候生起的,平常我們對境的時候,這個不容易檢查得到),如果能夠這樣做,那就對了。

  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他最好樂的是很謹慎地防備自己的放逸。我們現在看別人,覺得別人不努力,而佛告訴我們,要防備的是自己。能夠防備自己的放逸的話,就能從惡趣當中跳脫出來。這裏以大象出汙泥比喻出離惡趣,大象陷在汙泥裏是死路一條,一點辦法都沒有。真正的出家人(就廣義來說,泛指真正想修佛法的人),聽懂了道理,都是很謹慎地防護自己的內心,把身心上面所沾的惡都抖落,如同風吹過秋天的樹葉,把不相應的統統吹掉了。淨除身心諸惡要靠精進的力量,放逸就是精進的相反。精進並不是指很勤勞地去做事情,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很多人非常勤勞,但是他善惡不分,勤勞地觀別人的過失;或者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卻抱怨別人不做,這都是放逸。如果對精進的內涵不清楚的話,很容易犯這個錯誤。此處大師舉出世尊的話,下面又再引出龍樹菩薩的《親友書》,這樣多方面來策勵我們。

  【如是《親友書》亦雲:「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于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親友書》也說:假定我們希望得到善趣,乃至于透過善趣的共道而解脫,那麼最重要的就是修習正見。正見就是正確地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是非法或如法,而不是拿法去照別人。如果對佛法的內涵不清楚,以錯誤的角度看事情,那是邪見;可是了解了以後,只在嘴巴上講而不如法去做的話,這也不算正見。如果不能依照正見去做的話,忙了半天得到的還是苦的果報,因爲因是錯的。

  【此于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

  無垢經論都告訴我們,我們趣入時真正重要的,就是對業感緣起的道理起定解。先不要談空,先談空相應的業感緣起。因爲是緣起,所以造了惡業一定得苦的果報,造善業一定會得樂的果報。對緣起善惡業的因果,如果能夠如實地看到,那麼我們要求的諸乘,從人天、聲緣到菩薩、佛,就都能夠成就,而這也是成辦一切士夫真正好處必不可少的根本。此處大師一再地策勵我們,因爲深信業果是一切善樂的根本。現在一般人非常可憐,大家都不了解佛法的中心何在,都在外相上面轉。如果稍微有點神神怪怪的事情,自己就覺得了不起。通常我們很樂意見到忙一忙、摸一摸、弄一弄就馬上出現效果,這不是神通就是騙人,即使是神通,經論上也告訴我們不要重視這個,真正要重視的是如是因感如是果,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這點我們千萬要注意!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應當持爲極扼要義。】

  所以我們除了要了解前面講的業的內涵以外,還要多看其它的參考書,譬如《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等等,這些主要都是講因感果的道理。要在內心産生定解,也就是確定不移的信解,而且這個定解要恒常的,不是今天有明天沒有了。生起定解並不容易,我們通常的情況是:了解是了解了,但對境的時候,心裏面總覺得:「好像不會那麼嚴重吧!」這種情況根本談不到真正的定解。要産生定解,而且要保持恒常,還要非常猛利。這種猛利恒常的定解,必須如法地照著前面的內涵一步一步去思惟,才能産生非常堅固的相。一般來說要産生這個不太容易,所以常常正面講過之後,祖師們還會反過來告訴我們一些安慰的話。乃至于我的老師,他常常講完了以後,也會反過來說:這對世間人來說真的很難啦!不過盡管他對它懷疑,總比不相信好,聽見了至少比沒有聽見好。這些話是寬慰人家的,絕對不能拿來寬慰自己,真正想努力向善的人,對自己應該嚴格,對別人即使一時沒辦法發菩提心,乃至難免還拿法去照人家,但是應該提醒自己設身處地爲他想一想,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至此爲止,思惟業果的部分已經講完了。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簡介(日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