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误知见的影响。现今世间一般的知见都是非常错误的,如《新世纪饮食》上面讲的,我们总以为肉蛋奶最营养,实际上这些对我们现生就有非常可怕的伤害,来生更须承担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狭义和广义的恶友的力量。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们就会造种种罪,最严重的罪是诽谤正法,这是最可怕的。这种罪怎么能够得脱呢?这是文殊菩萨请问世尊的,世尊回答说:曼殊室利(就是文殊菩萨的尊号),造了这个罪以后必须七年当中,每天三次认真地忏悔才能清净。之后至少要经过十劫才能得忍,这与前面说的证菩萨地都是就功德方面来说的。所以忏悔清净跟没造罪这两个有很大的差别。从净罪方面来看,造了罪透由忏悔可以清净,和没造罪一样,但是从功德方面来看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真正要的是得到功德,所以最重要的是尽量不要犯,万一犯了,一定要去忏悔。因此所谓的「无余清净」,是指造的罪不会感果这一点来说,至于功德方面,要证地道功德,需要极长远的时间。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所以圣者对于很小的罪都不会故犯,我们既然要学圣贤,这正是我们真正要注意的。要了解忏悔清净跟原本无犯二者的差别,假定二者无差别,我们不必那么认真,但实际上不是。不但佛法是这样,就是世间我们也看得见,受了伤以后,虽然恢复了,可是受伤的地方就是跟没有受伤的不一样。经过这样说明以后,下面又引论来策励我们。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应如后行。】
《集法论》说:我们得到了这个难得的人身,如果不愿修福而造了很多恶业,那死的时候就麻烦了;就像散朽的船驶入大海,很快就坏掉了,结果沉下去,你只有死路一条。反过来,若没有做恶,且行种种的善行,这时就不怕死亡;就像在大海中乘着非常坚固的船,不但不会破,而且可以把我们带到脱离生死苦海的彼岸。所以大师教诫我们:不要依前面那样作,应如后面所说而行。
【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修行的过程当中必要的条件是亲近师长、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是一步一步的次第。刚开始是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听闻了以后要去思辨。通常我们很可能犯的错误是懂得很多道理后就好讲说,但是不照着如法的方向去做,这样所产生的真实利益就非常少。反过来说,就算了解的道理并不多,只要能够依照所知道的道理如法去做,那这个意义就很大。非法、如法这二个文字很容易懂,真正要如法去做却很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在行相上面比较容易去做,而且都会做得到,可是内涵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一点如果不很认真地经常在师友当中一起切磋琢磨,在对境的时候从内外去观察的话,通常都会产生很大的错误。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此等能得沙门分。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有很多人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而行为却放逸,不能策励自己内心如法地去做。通常我们最容易犯的过失,就是学了法以后,拿这个法去照别人。法镜本来是拿来照自己的,照别人很容易,照自己最难。以法反照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而我们无始以来不习惯这样去做。这一点如果我们做不到的话,就像以前的人代别人放羊一样,以现在来说,就像个数钱的机器,你经手很多钞票,但都是别人的,你没分。真正的沙门是要听懂了以后如理去实践,如果只在文字上面转,不可能真正得到沙门的内涵。反过来说,你很少讲话,但是能够如法去做,远离贪瞋痴(贪瞋痴是对境的时候生起的,平常我们对境的时候,这个不容易检查得到),如果能够这样做,那就对了。
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他最好乐的是很谨慎地防备自己的放逸。我们现在看别人,觉得别人不努力,而佛告诉我们,要防备的是自己。能够防备自己的放逸的话,就能从恶趣当中跳脱出来。这里以大象出污泥比喻出离恶趣,大象陷在污泥里是死路一条,一点办法都没有。真正的出家人(就广义来说,泛指真正想修佛法的人),听懂了道理,都是很谨慎地防护自己的内心,把身心上面所沾的恶都抖落,如同风吹过秋天的树叶,把不相应的统统吹掉了。净除身心诸恶要靠精进的力量,放逸就是精进的相反。精进并不是指很勤劳地去做事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很多人非常勤劳,但是他善恶不分,勤劳地观别人的过失;或者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却抱怨别人不做,这都是放逸。如果对精进的内涵不清楚的话,很容易犯这个错误。此处大师举出世尊的话,下面又再引出龙树菩萨的《亲友书》,这样多方面来策励我们。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亲友书》也说:假定我们希望得到善趣,乃至于透过善趣的共道而解脱,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修习正见。正见就是正确地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非法或如法,而不是拿法去照别人。如果对佛法的内涵不清楚,以错误的角度看事情,那是邪见;可是了解了以后,只在嘴巴上讲而不如法去做的话,这也不算正见。如果不能依照正见去做的话,忙了半天得到的还是苦的果报,因为因是错的。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
无垢经论都告诉我们,我们趣入时真正重要的,就是对业感缘起的道理起定解。先不要谈空,先谈空相应的业感缘起。因为是缘起,所以造了恶业一定得苦的果报,造善业一定会得乐的果报。对缘起善恶业的因果,如果能够如实地看到,那么我们要求的诸乘,从人天、声缘到菩萨、佛,就都能够成就,而这也是成办一切士夫真正好处必不可少的根本。此处大师一再地策励我们,因为深信业果是一切善乐的根本。现在一般人非常可怜,大家都不了解佛法的中心何在,都在外相上面转。如果稍微有点神神怪怪的事情,自己就觉得了不起。通常我们很乐意见到忙一忙、摸一摸、弄一弄就马上出现效果,这不是神通就是骗人,即使是神通,经论上也告诉我们不要重视这个,真正要重视的是如是因感如是果,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这点我们千万要注意!
【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所以我们除了要了解前面讲的业的内涵以外,还要多看其它的参考书,譬如《念住经》、《贤愚因缘经》、《百业经》、《百喻经》等等,这些主要都是讲因感果的道理。要在内心产生定解,也就是确定不移的信解,而且这个定解要恒常的,不是今天有明天没有了。生起定解并不容易,我们通常的情况是:了解是了解了,但对境的时候,心里面总觉得:「好像不会那么严重吧!」这种情况根本谈不到真正的定解。要产生定解,而且要保持恒常,还要非常猛利。这种猛利恒常的定解,必须如法地照着前面的内涵一步一步去思惟,才能产生非常坚固的相。一般来说要产生这个不太容易,所以常常正面讲过之后,祖师们还会反过来告诉我们一些安慰的话。乃至于我的老师,他常常讲完了以后,也会反过来说:这对世间人来说真的很难啦!不过尽管他对它怀疑,总比不相信好,听见了至少比没有听见好。这些话是宽慰人家的,绝对不能拿来宽慰自己,真正想努力向善的人,对自己应该严格,对别人即使一时没办法发菩提心,乃至难免还拿法去照人家,但是应该提醒自己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至此为止,思惟业果的部分已经讲完了。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简介(日常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