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就如一颗种子本来好好的,到时候一定会发芽,如果把种子烧焦或打碎,功能破坏了,它就不发芽了,这个是外因果;内因果就是我们造的业及其果。
所以我们虽然努力修很多的善法,如果不防护瞋心等的话,所修的善法会坏掉的,因此应该很努力地防护瞋等一切烦恼。特别说瞋是因为「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心一起什么障碍都来了,而且瞋的果报是非常严重的,前面一再说,如果我们发瞋心,乃至于起了「这家伙真讨厌,不愿看他!」这样一个念头,而对方是位菩萨的话,那就非常严重了。我们没智慧,怎么晓得他是不是菩萨,这是很实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去防护,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大智度论》曾经引一个故事:有两位菩萨一起修行,其中一位根很利,他知道很多方便,也了解空性,所以表面上好像行为不太严谨;另外一位持戒持得很严,他拿戒的标准去衡量对方,看对方总觉得不对劲,却不晓得这个人是已经证得空性的菩萨,最后他因为瞋这位菩萨就堕落了。诸位!他是以佛法、戒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尚且堕落,我们现在拿世间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所以但愿大家一步一步地精益求精,不要停在这里,这是我们学了这个应该注意的地方。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既然像上面所说的,经过了四力忏悔一定能够忏除干净,为什么经上又说先前造的业所感得的异熟是例外呢?大师解释说,业如果已经感果了,比如眼睛瞎了,这时再去对治的话,那就不可能净除了。忏悔对治必须在因位还没有感果的时候,就容易遮止,经中所说是指这一点而言,所以并没有错。
这里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无始以来造了多少罪,现在若不忏悔,等到感果就来不及了,比如我们眼睛瞎了,要看是不可能的,耳朵聋了要听闻也不可能,这还是生在人中,或者虽然生于人道却遇不到佛法,那也是感得的果了。所以不要等到堕落三恶道,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警愓,了解了以后随分随力从净罪集资两方面去下手。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迦,杀父及无忧等。」】
大师再引《分别炽然论》来说明,论中说:比如眼睛瞎了,或者只有一只眼睛,或者脚有问题,行动不方便,乃至于哑了、聋了,因果的本质就是业感缘起,一旦感了果,就是这样了。造了异熟的因一定会感异熟的果,除非你忏悔,否则感了果以后就这样,所以一定要在没有感果之前忏悔。「异熟」就是果的另外一个名词,以前旧的翻译叫果报,新的翻译就叫异熟。已经感果了的就没办法改变;假定还在因位当中,或者正在造作中,由于了解了正法,「获得所余思差别力」,生起与造作此恶完全相反的想法,正好能够对治它的,那就能够完全净除。就像指鬘、未生怨等人一样。这里提到的几个都是典型的例子,我只说其中的二个。
指鬘就是鸯掘摩罗,他是舍卫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力士,脑筋又好,后来受了恶师的教唆:「你去杀一千个人,把他们的指头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将来就可生梵天。」由于这个因缘,所以称为「指鬘」。他见人就杀,杀了九百九十九人,还差一个人,有一天他看见他的母亲,他想:既然找不到别人,没办法只好把母亲杀掉。正当他准备杀他母亲的时候,因为他宿生的善根,感得佛来摄受他、为他说法,后来他就跟佛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虽然证了圣果,但因为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所以还是要受那个果报。平时大家一听见鸯掘摩罗就害怕,哪怕是国王也不例外,有一次舍卫国波斯匿王去晋见佛陀,当时鸯掘摩罗已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了,可是他那杀人的果报现起,所以极端痛苦地呻吟,不过罗汉不会生烦恼;当时王骑在马上,他听见鸯掘摩罗的声音吓得从马上掉下来,佛就说:「你不要怕,他已经出家了。」后来有人去看,他还在那里受苦,这是一个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未生怨,王舍城本来的国王是频婆娑罗王,他的儿子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要杀他父亲,把他关起来,这是因为受到恶友提婆达多的引诱。提婆达多跟他说:「我去把佛害了,我做新佛,你把你的父亲弄死了,你做新的国王。」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缘,这里不细讲。后来他就把他的父亲关起来饿死他,甚至准备要害他的母亲,净土三经当中的《十六观经》就是这个因缘而启发的。鸯掘摩罗由于遇见佛而忏悔,阿阇世王则是受到他的弟弟耆婆大医王的感化而起悔过心,虽然他最后还是堕落,不过却没受大苦。这二个人虽然造了非常可怕极其严重的恶业,但是在没感果之前就忏悔,鸯掘摩罗证果了,只是在人间受一点小小的果报;未生怨(阿阇世王)虽然也堕落阿鼻地狱,但却是「拍球地狱」,像拍球一样一下去马上又跳出来,地狱的火完全没碰到。这一段是说明净罪的道理而且举例为证。
【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触。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假设有人问:像未生怨已经忏悔了,为什么他的业不能全部净除,还要到无间地狱呢?这是为使大家对业果产生决定信解,所以他示现感生无间地狱。虽然还是下地狱,但是他的业还是能够全部清净,一点都没剩余,所以他入无间地狱就像拍球一样,掉下去马上出来,乃至于地狱里的火一点点也没有碰到,这样岂不是全部拔除了。反过来说,并不是说他没有造,他是造了,所以他去了,可是因为忏悔了,所以并没有真正感到地狱里的痛苦。总的一句话--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第一件事情必须忏悔,一方面把以前造的业彻底净除,另外一方面新的恶业也绝对不能再造,这样净罪跟集资的话,就一定能达到我们希望的效果。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前面说忏悔可以完全净除恶业,可是这里边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补特伽罗就是指你所伤害的众生,有一类众生你杀了他,即使忏悔也不一定能清净。前面具力业门提到有很多具大力的业,假定你杀的对象是菩萨,那就非常严重了。下面举的这个例子就是非常强大的业力。假定我们真的发了菩提心,就不会去杀害菩萨,或已经证了果的圣人,造那种可怕的罪。我们的心力既不那么大,对方的心力这么大,那惨了,这个就很难忏得干净了。但是我们忏还是有用,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了华月严,对方是位菩萨,这就麻烦了,杀后他就后悔,不但追悔而且马上为他建庙,经过九十五俱胝千岁那么长的时间,广兴供养,每天三次去忏悔,而且还受戒,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很不幸对方是个大心众生,所以他还是堕到无间地狱,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出来以后变成眼睛瞎等等,受很多的痛苦,这就说明有这种轻重的差别。虽然是这样,但是他这个忏悔绝对没有白费,假定不忏悔的话那更可怕,而且受苦的时间根本无法想象的长,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的。
可是人家是不是菩萨,我们根本不知道,因此只有努力策励自己断恶修善。但怎么策励呢?就像很多同学都有这种经验,很想努力,可是对了境界却做不到,关键就是前面告诉我们的,照着次第真正要去修行的时候,正念、正知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平常不能维持正念、正知,面对境界一定随着习气,把握不准。所以我们修行必须要有几个基本条件,最好的时候,自己始终能够有正念正知,如果自己差一点,就要靠外面的客观环境,经常都在师友的圈子里就比较好,这是我们修行过程中内外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所以皈依三宝并不是一句空话,皈依法就是指内心在正念正知的状态,就算自己差一点,在三宝的圈子里师友都在,随时可以帮助我们。
下面再一一地把它分辨清楚,使我们知道如何层层深细地去如法行持。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造了罪以四力忏悔绝对忏得干净,不过这跟没有造的清净二者很不一样。〈菩萨地〉告诉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犯了根本罪(就是破了最严重的戒),戒体就破掉了,虽然忏悔清净了还可以重受,但是你想今生证果,获得清净初地,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是论说的,再看经说的。
【《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
通常我们造罪都还有外缘,这部经说得更明白,特别指出「由近恶友增上力故」,这个恶友或者是他当面引诱你,或者你受他的言教所影响,譬如我们或者受某个人引导,或者是受世间普遍的错…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简介(日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