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就如一顆種子本來好好的,到時候一定會發芽,如果把種子燒焦或打碎,功能破壞了,它就不發芽了,這個是外因果;內因果就是我們造的業及其果。
所以我們雖然努力修很多的善法,如果不防護瞋心等的話,所修的善法會壞掉的,因此應該很努力地防護瞋等一切煩惱。特別說瞋是因爲「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心一起什麼障礙都來了,而且瞋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前面一再說,如果我們發瞋心,乃至于起了「這家夥真討厭,不願看他!」這樣一個念頭,而對方是位菩薩的話,那就非常嚴重了。我們沒智慧,怎麼曉得他是不是菩薩,這是很實在的問題,所以我們應當努力去防護,精勤修習不善還出。
《大智度論》曾經引一個故事:有兩位菩薩一起修行,其中一位根很利,他知道很多方便,也了解空性,所以表面上好像行爲不太嚴謹;另外一位持戒持得很嚴,他拿戒的標准去衡量對方,看對方總覺得不對勁,卻不曉得這個人是已經證得空性的菩薩,最後他因爲瞋這位菩薩就墮落了。諸位!他是以佛法、戒的標准來衡量別人尚且墮落,我們現在拿世間的標准去衡量別人,這會産生什麼效果呢?所以但願大家一步一步地精益求精,不要停在這裏,這是我們學了這個應該注意的地方。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雲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既然像上面所說的,經過了四力忏悔一定能夠忏除幹淨,爲什麼經上又說先前造的業所感得的異熟是例外呢?大師解釋說,業如果已經感果了,比如眼睛瞎了,這時再去對治的話,那就不可能淨除了。忏悔對治必須在因位還沒有感果的時候,就容易遮止,經中所說是指這一點而言,所以並沒有錯。
這裏我們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無始以來造了多少罪,現在若不忏悔,等到感果就來不及了,比如我們眼睛瞎了,要看是不可能的,耳朵聾了要聽聞也不可能,這還是生在人中,或者雖然生于人道卻遇不到佛法,那也是感得的果了。所以不要等到墮落叁惡道,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警愓,了解了以後隨分隨力從淨罪集資兩方面去下手。
【《分別熾然論》雲:「設作是雲:若諸惡罪至極永盡,雲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遍盡。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余思差別力,能令永盡。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迦,殺父及無憂等。」】
大師再引《分別熾然論》來說明,論中說:比如眼睛瞎了,或者只有一只眼睛,或者腳有問題,行動不方便,乃至于啞了、聾了,因果的本質就是業感緣起,一旦感了果,就是這樣了。造了異熟的因一定會感異熟的果,除非你忏悔,否則感了果以後就這樣,所以一定要在沒有感果之前忏悔。「異熟」就是果的另外一個名詞,以前舊的翻譯叫果報,新的翻譯就叫異熟。已經感果了的就沒辦法改變;假定還在因位當中,或者正在造作中,由于了解了正法,「獲得所余思差別力」,生起與造作此惡完全相反的想法,正好能夠對治它的,那就能夠完全淨除。就像指鬘、未生怨等人一樣。這裏提到的幾個都是典型的例子,我只說其中的二個。
指鬘就是鴦掘摩羅,他是舍衛國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力士,腦筋又好,後來受了惡師的教唆:「你去殺一千個人,把他們的指頭串起來挂在脖子上,將來就可生梵天。」由于這個因緣,所以稱爲「指鬘」。他見人就殺,殺了九百九十九人,還差一個人,有一天他看見他的母親,他想:既然找不到別人,沒辦法只好把母親殺掉。正當他准備殺他母親的時候,因爲他宿生的善根,感得佛來攝受他、爲他說法,後來他就跟佛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雖然證了聖果,但因爲他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所以還是要受那個果報。平時大家一聽見鴦掘摩羅就害怕,哪怕是國王也不例外,有一次舍衛國波斯匿王去晉見佛陀,當時鴦掘摩羅已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了,可是他那殺人的果報現起,所以極端痛苦地呻吟,不過羅漢不會生煩惱;當時王騎在馬上,他聽見鴦掘摩羅的聲音嚇得從馬上掉下來,佛就說:「你不要怕,他已經出家了。」後來有人去看,他還在那裏受苦,這是一個例子。
另一個例子是未生怨,王舍城本來的國王是頻婆娑羅王,他的兒子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要殺他父親,把他關起來,這是因爲受到惡友提婆達多的引誘。提婆達多跟他說:「我去把佛害了,我做新佛,你把你的父親弄死了,你做新的國王。」當然還有其它的因緣,這裏不細講。後來他就把他的父親關起來餓死他,甚至准備要害他的母親,淨土叁經當中的《十六觀經》就是這個因緣而啓發的。鴦掘摩羅由于遇見佛而忏悔,阿阇世王則是受到他的弟弟耆婆大醫王的感化而起悔過心,雖然他最後還是墮落,不過卻沒受大苦。這二個人雖然造了非常可怕極其嚴重的惡業,但是在沒感果之前就忏悔,鴦掘摩羅證果了,只是在人間受一點小小的果報;未生怨(阿阇世王)雖然也墮落阿鼻地獄,但卻是「拍球地獄」,像拍球一樣一下去馬上又跳出來,地獄的火完全沒碰到。這一段是說明淨罪的道理而且舉例爲證。
【設作是雲: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爲令于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余永盡所有諸業。如擊彩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觸。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假設有人問:像未生怨已經忏悔了,爲什麼他的業不能全部淨除,還要到無間地獄呢?這是爲使大家對業果産生決定信解,所以他示現感生無間地獄。雖然還是下地獄,但是他的業還是能夠全部清淨,一點都沒剩余,所以他入無間地獄就像拍球一樣,掉下去馬上出來,乃至于地獄裏的火一點點也沒有碰到,這樣豈不是全部拔除了。反過來說,並不是說他沒有造,他是造了,所以他去了,可是因爲忏悔了,所以並沒有真正感到地獄裏的痛苦。總的一句話--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第一件事情必須忏悔,一方面把以前造的業徹底淨除,另外一方面新的惡業也絕對不能再造,這樣淨罪跟集資的話,就一定能達到我們希望的效果。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叁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爲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叁時,悔除罪惡,善護屍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衆苦。」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爲唐捐。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恒常大苦,尤過彼故。】
前面說忏悔可以完全淨除惡業,可是這裏邊還有一些關鍵性的問題。補特伽羅就是指你所傷害的衆生,有一類衆生你殺了他,即使忏悔也不一定能清淨。前面具力業門提到有很多具大力的業,假定你殺的對象是菩薩,那就非常嚴重了。下面舉的這個例子就是非常強大的業力。假定我們真的發了菩提心,就不會去殺害菩薩,或已經證了果的聖人,造那種可怕的罪。我們的心力既不那麼大,對方的心力這麼大,那慘了,這個就很難忏得幹淨了。但是我們忏還是有用,下面就講這個道理。
《叁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了華月嚴,對方是位菩薩,這就麻煩了,殺後他就後悔,不但追悔而且馬上爲他建廟,經過九十五俱胝千歲那麼長的時間,廣興供養,每天叁次去忏悔,而且還受戒,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很不幸對方是個大心衆生,所以他還是墮到無間地獄,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出來以後變成眼睛瞎等等,受很多的痛苦,這就說明有這種輕重的差別。雖然是這樣,但是他這個忏悔絕對沒有白費,假定不忏悔的話那更可怕,而且受苦的時間根本無法想象的長,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
可是人家是不是菩薩,我們根本不知道,因此只有努力策勵自己斷惡修善。但怎麼策勵呢?就像很多同學都有這種經驗,很想努力,可是對了境界卻做不到,關鍵就是前面告訴我們的,照著次第真正要去修行的時候,正念、正知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平常不能維持正念、正知,面對境界一定隨著習氣,把握不准。所以我們修行必須要有幾個基本條件,最好的時候,自己始終能夠有正念正知,如果自己差一點,就要靠外面的客觀環境,經常都在師友的圈子裏就比較好,這是我們修行過程中內外兩個最重要的關鍵。所以皈依叁寶並不是一句空話,皈依法就是指內心在正念正知的狀態,就算自己差一點,在叁寶的圈子裏師友都在,隨時可以幫助我們。
下面再一一地把它分辨清楚,使我們知道如何層層深細地去如法行持。
【又由悔護清淨無余,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于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造了罪以四力忏悔絕對忏得幹淨,不過這跟沒有造的清淨二者很不一樣。〈菩薩地〉告訴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後犯了根本罪(就是破了最嚴重的戒),戒體就破掉了,雖然忏悔清淨了還可以重受,但是你想今生證果,獲得清淨初地,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是論說的,再看經說的。
【《攝研磨經》亦雲:「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雲: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叁時于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余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余永淨,起道證等,極爲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通常我們造罪都還有外緣,這部經說得更明白,特別指出「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這個惡友或者是他當面引誘你,或者你受他的言教所影響,譬如我們或者受某個人引導,或者是受世間普遍的錯…
《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簡介(日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