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正是從緣起的角度才主張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因爲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各種條件的組合,就條件本身來說,是相互依賴的,並沒有一個最初的條件。就以 我們身上穿的衣服來講,它是由棉紗、染料紡織工人和機器以及裁縫等衆多條件和合而成,缺少任何一種條件,都不能成爲衣服,其中什麼才是最初的條件呢?這也 正說明,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謂的第一因。所以,佛法否認世界有開始,否認世界有名爲始基的本原。
古希臘人爲什麼主張世界有本原?是從有限的人生經驗出發來判斷的。就我們每個人來說,某年某月某日出生,幾歲開始讀書,幾歲開始工作,似乎都有一個起 點。基于這種經驗型的思維,他們就以爲世界的産生也有本原,有起點。而佛法從緣起的角度來透視,認爲世界是因緣的和合,不存在第一因,也就沒有開始的本 原。所以說,以上帝或真主作爲創造世界的第一因,在佛教看來是不能成立的。
(叁十九)佛教對世界的本質是怎麼看的呢?
我們所看到和接觸的世界到底有沒有實質呢?這也是古今中外哲學家宗教家們所關心的問題。一般人總以爲我們所接觸的這個世界是實實在在、真實不虛的,因爲我們都很相信自己的感官,並以感官的覺知來衡量現有的世界。有沒有鬼呢?沒有,因爲我們沒有看見;有沒有菩薩呢?沒有,因爲我們也沒有看見,這就是常人的認識。我們的認識來源于所謂的感覺,但我們的感覺是不是可靠呢?我們的感覺既要受到感官條件的限製,又會被我們錯誤的概念所誤導,若是盲目地跟著感覺走,就象"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實在是過于危險。
佛教對世界的本質是怎麼看的呢?佛教對世界的認識是建立在如實見的基礎上。如實見就是如實地認識世界,它來自清淨的、圓滿的智慧。如實見也稱爲正見,八正道的第一條就是正見。所謂正見,就是正確地認識宇宙、認識世界、認識人生。佛教對世界本質的認識還是沒有離開緣起法,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1、緣起法:無常恒不變性
常恒不變是大家非常容易産生的一種錯誤認識。我們習慣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們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業永恒,總是生活在對于永恒的期待中。正是這種錯誤的概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事與願違的痛苦。
在佛法中,有一種苦稱爲行苦。行是有爲法遷流變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壞、空,這本是正常的現象。可衆生愚癡,總期望這一切都是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所以經受無常變化時就會感到萬分痛苦。若執著于家庭永恒、愛情永恒,當夫妻間發生矛盾,或親人病故時,就會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而陷入絕望之中。其實,無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間有聚有散,我們的心情有喜怒哀樂,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榮有枯,月亮有圓有缺……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切只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局,恐怕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痛苦了。
2、緣起法:無獨存主宰性
我們總認爲事物是獨立存在或可獨自主宰的,基于這種見解,就會産生兩種錯誤認識。
其一,就是認爲世界有著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是來自神的創造。之所以會産生這樣錯誤的認識,是因爲不了解因果的規律,不了解緣起的法則。並由于認識的錯誤而導致行爲上的偏差,盲目地崇拜神靈,將幸福孤注一擲地寄托于對神靈的祈求,不知道通過修行來自我改造的重要性。雖說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議,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期待神助,就象求神使水池中的石頭浮起一樣,不是很愚昧嗎?
其二,就是産生我的感覺。我們的生命體,從色身到精神世界都是因緣所生:身體是各種原素的組合,精神世界是衆多經驗和概念的組合,而生命就來自這些因緣的組合,它的延續同樣依賴于因緣,哪有獨立存在的我呢?可是我們總是執著有我,並以自我爲中心而産生種種煩惱:對我喜歡的便貪著,貪心一起,就可能造作 殺、盜、淫、妄的惡業;對我不喜歡的則嗔,嗔恨心一起,同樣可能造作殺、盜、淫、妄的惡業。人類的煩惱、痛苦乃至罪惡,就産生于這種虛妄的我執、我見的基礎之上。生命的本質是無我的,世界的本質也是無我的,這不僅具有必然性,同時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說,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無獨存主宰性。
3、緣起法:無實在性
雖然說萬物在本質上是無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還是有的。以佛法的觀點來看,人生的煩惱都是因爲對空及有的關系不能正確認識而起。我們總是把我們眼中“有”與真實的存在混淆在一起。我們看桌子,覺得桌子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看自己的身體,覺得身體是實在的。這種實在的感覺佛法中稱爲自性見,所謂自性,即能夠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東西呢?茶杯是自己有的嗎?不是,必須具足條件才能有。與自性見不同,緣起法認爲一切存在都是條件有,條件成,條件規定。而常人由于對緣起缺乏正確的認識,就會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産生錯誤的自性見。人類的自性見根深蒂固,在原始社會,人們會把夢境看成是真實的存在,做了噩夢不但害怕,還要祈禱叁天,這就是一種自性見;又比如給嬰兒照鏡子,他會對著鏡子亂抓,以爲鏡子裏的影像是真實的,這也是一種自性見。科學家比常人對事物産生的起因有更深刻的認識,但他們卻把組成世界的基本原素看成是實在的,同樣沒有擺脫自性見;哲學家似乎比科學家更高明些,已能認識到事物的現象是虛假的,但他們還是認爲有一個實在的、隱藏在現象背後的本體,依舊沒有超出自性見。
所以說,自性見對人類來說實在是難以擺脫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實在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是緣起的,都是條件的組合,而它們的實質在當下就是空的。所謂空,空去的是對實在有的執著。在我們的眼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切都是實在的:實在的茶杯,實在的桌子,實在的房子……但如果我們用緣起法去衡量的話,會發現它們根本就不具有固定不變的實質。可是有些人脫離了有見之後,又會落入空見的極端,雖然事物不具有實在性,但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茶杯有,桌子有,房子也有,但有的只是假象,有的只是條件的組合。中觀般若思想揭示了世界本質的無自性,讓我們以空的智慧去透視世界。但我們要明確的是,無自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之所以要說空,只是爲了讓我們擺脫對有的執著。
4、因緣所生 唯識所現
唯識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它揭示了心與境的關系,認爲心境相依,境不離心,也就是說,能認識的心與所認識的境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由心和境兩部分組成,但我們往往對心和境的關系不能正確認識,我們比較容易感覺到境,也就是物質部分;而心是無形無相的,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事實上,心比境更重要,心才是一切行爲的真正根源所在。
比如一個持刀行凶的罪犯,法律要追究他的罪責,我們能否認爲刀是殺人凶器,罪責就在刀?不能,我們會說罪責在凶手,認爲這個人太凶殘了。我們怎麼判斷這個人的凶殘呢?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已犯下殺罪,才能斷定這個人是凶殘的。如果一個人有殺人的動機,但還沒有付諸行動時,我們就難以判斷了。所以說,一個人的善惡,並不僅僅在于他的表現,最根本的還在于心,心能起主導作用。心的重要性,可以從叁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心是行爲的根源
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哪裏呢?也在于心。在許多方面人類比不上動物,我們不會像鳥一樣飛翔,但卻能製造出飛機,比鳥飛得更快,因爲人的心智要比動物聰慧得多。
學佛與不學佛的區別在哪裏呢?也是在于心。信仰的建立,首先就在于思想的認識和認同。佛教裏有這樣的偈子"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佛教把生命分爲十個層次:最高層次就是佛,其次爲菩薩、緣覺、羅漢、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種生命層次的區別也都是在于心。成佛在于心,做人在于心,當牛作馬也是在于心。人道在十法界中的地位很重要,它的作用就像一個中轉站。佛教講人身難得,因爲只有人道才具備最好的修行條件,但修行也還是沒有離開心。
六祖慧能在《壇經》裏面講到佛與衆生的區別:"前念迷即衆生,後念悟即佛。"迷與悟正體現在心的轉換中。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所謂放下,不僅是要在形式上放下,更要在心中放下,否則,即使放下了手中的刀也是枉然。佛經記載了這樣的故事,一個修行人拿著東西去見佛,佛陀叫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東西放下了;佛陀又叫他放下,他就把右手的東西也放下了;佛陀還叫他放下,他很疑惑:我不是把手裏的東西放下了嗎?佛陀告訴他: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東西,而是讓你放下你心中的執著。
第二、境由心造
即境不離心,也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對象都離不開能認識的心,這是唯識理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一般人往往認識不到這點,總以爲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看見這個茶杯很好看,就認爲茶杯本來就好看;我們看見這朵花很美麗,就認爲花本來就美麗;我們看見那個人很討厭,就認爲那個人本來就討 厭……殊不知這一切的境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都沒有離開我們心的認識。誰能舉例說明哪種東西離開了心的認識?其實,舉例本身就不能離開心的認識,如果離開 認識,也就無法舉例了。
人類對一切現象的感覺,都來自于我們的認識,其中既有社會的影響,也有屬于個人的經驗。我們說這個茶杯好看或不好看,茶杯本身存在著美醜嗎?不過是仁者 見仁,智者見智罷了。《大智度論》中…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