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百問▪P18

  ..續本文上一頁前面九百九十九尊佛陀的教法。

   4、山門:

  山門又叫叁門。代表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是佛法中的叁個法門。

   另外有的還有伽藍殿、祖師殿、藥師殿、藏經閣、鍾樓、鼓樓、法堂(講經說法的地方)、僧寮(僧人宿舍)、香積廚(廚房)、齋堂(食堂)、庫房(辦公室)、客堂(接待室)等等。

   寺院對信徒而言,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人生道路的加油站、修養性靈的安樂場、去除煩惱的清涼地、采購法寶的百貨店、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更是一所療治心靈的醫 院、維護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啓發道德良知的教育學校、提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寺院提供信衆:修身養性,培養宗教情操;聽經聞法,增長福德智能;齋飯素 食,廣結善緣功德;道友聚會,彼此以會會友。

   (五十)進入寺院就有如進入藝術的殿堂,說說佛教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好嗎?

   答:隨著佛教的傳入,建塔造像的藝術很快地便風行于中國各地。現存的上海龍華寺塔和蘇州報恩寺塔,都是在公元二世紀叁國時代創建而經後人重修的。四世紀到六世紀,全國各地都有壯麗的塔寺建築。世界聞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雲岡、龍門以及其它同等重要的石窟寺--這 些古代雕塑壁畫藝術的寶庫,西至新疆,東到遼甯,南到江南,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動工的,隨後繼續了數世紀之久。在中國,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歸納爲兩類:一類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許多變化;一類是中國式的,主要是采用中國原有的樓閣形式而建築的。研究中國建築藝術,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在取材與造法上種類也很多,有石窟造像,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銀、銅、鐵的鑄像,有泥塑像,有錘像,有夾像,有磚像,有瓷像,有繡像,有畫像。它吸收了犍陀羅和印度的作風而發展成爲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是我國偉大的文化遺産。

   另外,佛教在佛畫藝術也很著名,佛繪畫主要是壁畫。現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畫,供給我們非常豐富的藝術和曆史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畫,發展到唐代,逐漸爲“經變”畫所代替。正如文學中有變文一樣,佛畫中的“經變”,也就是將佛經中的故事譬喻演繪成圖。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繪《維摩經》的 “維摩變” ,演繪淨土經的“淨土變”等, 都是十分精彩生動的偉大作品。經變畫的興起,使壁畫內容大爲豐富起來,因而唐代佛寺壁畫之盛,達到極點。當時名畫家輩出,在姓名有記載的數十人中,如閻立本、吳道子等,大多是從事于佛畫的。由此可見佛教對當時繪畫藝術所起的作用。中國畫學中由王維一派的文人畫而發展到宋元以後盛行的寫意畫,則與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關系。佛教版畫,隨著佛經的刊印而很早就産生了,現在所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在大藏經上面的佛畫。房山石經中有唐代的石刻線條佛畫,宋元以來的觀音畫、羅漢畫以及水陸畫等都是很流行的。

   (五十一)佛教僧侶平時生活應當是怎樣的呢?

   答: 根據佛的製度,一個比丘應當過著清淨而儉約的生活,嚴格遵守不殺、不盜、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飲酒及非時食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不自歌舞也不觀聽歌舞,不坐臥高廣床位,不接受金銀象馬等財寶。除、衣、缽、剃刀、濾水囊、縫衣針等必須用品外不蓄私財。不做買賣。不算命看相。不詐示神奇。不禁閉、掠奪和威嚇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晝夜六時中晨朝、日中、日沒爲晝叁時,初夜、中夜、後夜爲夜叁時除一定時間睡眠、托缽、 飲食、灑掃、挑水外,其余時間都應當精勤地用在學修方面。

   (五十二)佛教僧侶對在家佛徒有什麼義務嗎

   答:一般說來,在德行上爲他們樹立模範;教導他們,勸善止惡;爲他們講說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時得參加社會災難的救濟;慈悲柔和,促進衆生的福利。

   (五十叁)照你所說出家風氣在佛得到鼓勵,那麼,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答:根據佛教教義和它的製度來說,出家應當是佛教徒中少數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動機要求真純--即 確是爲求解脫,決心舍棄世間貪愛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後要求對教理及行持都夠標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應當自動還俗;如果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則應當擯 斥在僧伽之外。第叁、出家有許多限製,例如:要得父母允許,要年滿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體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債累的等等。 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齡滿十年的僧侶十人以上介紹、證明和會議通過,舍戒還俗則很容易,只須告知一個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衆,有出家男女二衆。有在家男女 二衆。出家二衆負住持佛法的責任,在家二衆負護持佛法的責任,合成爲雙重的教團。所以佛教並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經典,特別是大乘經典如《維摩诘 經》、《優婆塞戒經》都是稱贊在家學佛的。

   (五十四)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條件是怎樣?

   答: 歸依叁寶,確信佛法僧叁寶爲身心歸向依靠之處,更不歸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與神廟,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條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齋。持齋是在每月一定的 日子裏實行一種克己的生活,即過午不食,不塗香裝飾和歌舞觀劇,不坐臥高廣床座。持齋的日子一般是陰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叁、二十九晦日。遵守 叁歸、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自己清淨身心,這就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標准。實際上有不及這個標准的,也有超過這個標准的。佛陀對在家信徒有許多世 間法的教導,如對善生童子詳細講了父母子女之間、師弟之間、夫婦之間、朋友之間、主從之間、僧人與居士之間的關系如何善處的問題;對青年跋迦談到方便具 足職業修養的完備,守護具足節約不浪費財物,善知識具足交結善友,正命具足正當的生活四種安樂法;對當時的國王們講到如何處理國內政治與睦鄰問題。大乘經 典則廣說在家菩薩應當怎樣修六度、四攝等等。

   (五十五)出家男子爲什麼稱爲和尚?和尚是什麼意思?

   答: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爲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于男子,出家女衆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爲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衆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五十六)喇嘛是什麼意思?

   答:喇嘛是藏語,它和“和尚”是一樣的意思。這個字也被濫用了,本來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能稱爲喇嘛的。正確的稱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稱沙彌尼,受具足戒的稱比丘尼。

   (五十七)漢族地區習慣地稱出家的男子爲“僧”,出家女子爲“尼”,這是否是正確的稱呼

   答: 僧是僧伽的簡稱,它的字義就是“大衆”。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團體,至少要有四個人以上才能組成僧伽。所以一個人不能稱僧伽,只能稱僧人,正如一個兵士不能 稱軍,只能稱軍人一樣。出家男女二衆都在僧伽之內,都能稱僧人。把“僧”和“尼”作爲男女的區別,是錯誤的。至于“尼”字是從沙彌尼、比丘尼的字尾而來 的,是漢族對出家女衆的簡稱。還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這種稱呼是不禮敬的,是習俗的稱呼。

   (五十八)什麼叫做法師?

   答: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爲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的。還有較高的學位,精通經藏的稱爲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爲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爲論師。更高的是叁藏法師,是遍通經律論叁藏者的學位,如唐代玄奘、義淨都受到這個稱號。

   (五十九)什麼叫活佛?

   答: 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稱爲“朱畢古”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這個字的意義就是“轉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漢族地區的人對他們習俗的稱呼,這可能與明朝皇帝封當時西藏地方掌政的噶舉派法王爲“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給達賴的封號也沿用了這一頭銜多少有些關系,這種封號和稱號在佛教教義上都是說不通的,其實蒙藏佛教中並沒有“活佛”這個名詞。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稱爲“佛爺”,這也是漢人習俗上錯叫出來的,他們自己並沒有這種稱呼。

   (六十)僧伽的組織有沒有什麼原則和製度?

   答: 有六項原則,就是“六和”:戒和、見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簡單地解釋一下:和就是和諧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見解一致的共同修學見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財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顧身和,言語上互相勸善止過口和,思想上彼此友愛敬重意和,通過這六項來達到僧伽中的和諧一致。爲了實現六和的原則,佛陀曾經爲僧伽製定了許多製度。

   (六十一)請你談一談關于飲食問題?

   答:(1)過午不食。在東南亞一帶,僧尼和信徒一日二餐,過了中午不能吃東西。午後只能喝白開水,連牛奶、椰子汁都不可喝。我國漢族地區因需要自己在田裏耕作,體力消耗較大,晚上非吃東西不可,但進食稱爲"藥食"。

   (2) 不吃葷腥。葷食和腥食在佛門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葷專指蔥、蒜、辣椒等氣味濃烈、刺激性強的東西,吃了這些東西不利于修定,所以爲佛門所禁食。腥則指魚、肉類食品。東南亞國家僧人多信仰小乘佛教,或者乞討,或到附近人家輪食,無法挑食,所以,無論素食、肉食,只能有什麼吃什麼。而我國大乘教派的經典中則有反…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提問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