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是陌生的。
第四、名爲“佛教徒”而不知佛法的人:
這種人,披著一件佛教的外衣,自稱爲佛門弟子。他們也拈香,也念經,也抽簽,也扶乩。他們利用農村間齋公齋婆愚夫愚婦的無知和迷信,藉機斂錢。他們的庭 堂裏,是真人仙姑與菩薩並列;他們在修持上,是運氣導引與念咒並進。這種四海一家式的法門,如果他們不提佛教二字,也就罷了,怎奈他們偏把佛教徒的招牌挂在口上,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佛教叫屈了。
不管社會上的人如何對佛教産生這樣或那樣的誤解,要知道佛教在這個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一定有它的特殊價值,若只有燒香拜像的表面形式,那它早就被曆史所淘汰了。因此我們不能只從表面上來看佛教。以爲佛教不過如此;也不能只看了佛教部份的理論就加以評斷,以爲佛教不能結合現實。我們研究問題,最忌帶主觀性和表面性。假使自己對于佛教從沒有客觀地、虛心地、全面地去調查研究,只憑主觀成見來一個盲目的“評斷”,這樣不但對佛教的無上法味,終身不能嘗到,且也 不是爲學應有的態度。因此我覺得有把“學佛”這一問題,來通俗地、扼要地介紹一下的必要,使世人明白:學佛不但不是迷信,而且與現實人生有著密切的聯系, 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誰不了解這一問題,誰就不免“懵懂一生”之譏!
在這裏選擇了一百個人們常問的佛教常識問題,希望能通過對這一百個問題的回答中使大家初步了解佛教的一些常識性的問題。
一、佛教與佛法僧叁寶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現在北印度。根據中國曆史所記載,佛誕生在周昭王二十四(甲寅),于周穆王五十叁年(壬申)入滅,住世七十九年。現代中國佛教,老一輩的大德們,對佛入涅槃的紀念日,便是用這個紀年。曆史上記載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曾經爲大衆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入滅後一千年,也就是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傳入中國。我們想要了解佛教,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佛”
什麼是“法”
什麼是“佛法”
什麼是“佛教”?
(一)什麼是佛
一提到佛很多人就會將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喬達摩Gautama。因爲他屬于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爲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辭的略稱,古時也寫成浮屠或浮圖。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思是“覺者(覺悟的人)”或“智者(大智大慧的人)”。“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給它加了叁種涵義: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所以佛也叫無上正等正覺。
“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從它的本體上說是“智慧”,從它的作用上來講是“覺悟”。就體上講,
智有叁種:第一、“一切智”:用現代哲學的名詞來講,就是正確的了解宇宙的本體;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裏稱爲“一切智”。第二、“道種智”:種是指種種繁多的現象,宇宙之間的現象,種類無量無邊,這許許多多的現象,怎麼産生的?從哪裏來的?現象、過程如何?後來結果如何?能夠正確明了宇宙萬象的智慧,叫做“道種智”。第叁、“一切種智”: 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圓滿的明了,沒有一絲毫的迷惑,也沒有一絲毫的差誤,這樣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釋迦牟尼佛,具足這叁種智。由這個智慧起作用,當然,對于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確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覺。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覺”也有叁類:第一、是自己覺悟了這是自覺。第二、是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叫做覺他。第叁、是圓滿的覺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個宇宙人生的本體、現象、作用,凡是能覺察、證悟這種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二)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裏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學、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國孔子的教育、是講一世(一生——從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叁世的教育,講過去、現在、未來。佛教真的是教育嗎?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疑問就會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學才有師生的稱呼,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根本的老師(本師),就是表示這個教育是他老人家創始的,他是第一位創辦人。學佛人自稱爲“弟子”,弟子是中國古時候學生的自稱。由這些稱呼,我們知道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就宗教而言,上帝與信徒不是師生關系。佛門則是清清楚楚說明,佛與我們是師生關系;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系——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後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稱呼出家人爲“和尚”,其實在一個寺院裏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作“親教師”。就是親自教導我的老師,就像現在學校裏的指導教授,他是直接指導我的,關系非常親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導我,就稱他爲“法師”,這如同學校裏的老師很多,但他沒有上過我的課,沒有指導過我。“和尚”與“法師”的差別就在這裏。這些稱呼在教育裏才有,宗教裏面沒有這種稱呼。由此可以證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再從佛教道場的組織(中國佛教寺院)來看,寺院是佛教教學與佛教藝術相結合的一個教育機構, 就像現在的學校與博物館結合在一起。這種形式,就是現代所講的藝術教學。現代人處處講藝術,佛教在二、叁千年前就實行藝術教學了。從寺院的組織也能看出它 與現代的學校大致相同。“和尚”相當于學校校長,是主持教學政策的人,課程是他製定的,教師是他聘請的,這是和尚的職責。和尚下面有叁位幫助他的人,佛家稱爲綱領執事,分掌叁個部門:掌管教務的稱“首座”;掌管訓導的稱“維那”;掌管總務的稱“監院”。名稱與學校不相同,實際上他們管的事務跟現代學校裏面 的教務、督導、總務沒有兩樣,可知寺院機構的組織確實是一所學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學校。中國過去稱之爲“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我們從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國佛教的建立,可見它的確是一個教學的體系,這事實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這樣才能正確的認識佛教!
(叁)正信的佛教是什麼?
答: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永久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釋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慧、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叁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第叁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如此,未來必將如此。凡是對于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禁不起這叁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們所專有的,至于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衆,始終都在儒道釋叁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産物。
筆者曾在一個範圍內對信佛的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將佛菩薩當神明來保佑自己與家人或學佛想修出神通爲目的的占很大比重,這都不是正信。這也不能全怪社會上的人對佛教有誤解,非正信的學佛人他們也應承擔責任。
(四)“法”是什麼意思?
答:“法”字的梵語是達磨Dharma。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的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指“法”能保任執持自體性相而不變不失,例如,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自體性相,花草樹木有花草樹木的自體性相,一切萬法都各自具有“任持自性”的特點,不會混淆不清。
軌生物解:指“法”皆有一定的規則,能夠使我們對事物生起了解、認識。就軌生物解的意義來說,“法”乃指認識的標准、規範、法則、道理、教理、真理、善行等。
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
《佛教常識百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