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起次第
所有密宗修法,可以歸納爲兩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的修法,主要是通過觀想佛菩薩、佛的壇城等等,從而清淨現象。圓滿次第的修法,主要是通過氣脈明點等修法證悟空性。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雙運的修法,是將本尊觀想爲如幻如夢的修法。本來修行的次第,應該是先修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但在生圓雙運的修法中,就沒有這樣的次第先後差別。從現象的角度來說,是生起次第;如幻如夢的空性,也就是圓滿次第。
一、宣講的必要
末法時代的修行人,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不注重觀想、念誦、正知正見等密法成就的基礎,反而不亦樂乎地忙碌于一些形式上的壇城、儀軌、供品、金剛舞等等,這樣修行的效果不可能明顯,四種事業也不可能完成。
無論是寂靜本尊,還是忿怒本尊,任何一個本尊修法,都離不開生起次第。不會修生起次第,就無法修本尊法。雖然真正的閉關修法,是把整個加行修法修完以後才可以修,其過程也非常講究——包括閉關時間、閉關地點、閉關方式、出關時間、出關方式等等,都有很多繁複的要求。但我們暫時還不需要了解得這麼詳細,因爲很多人還沒有修加行,盡管某些人修了一遍,然而質量還不是很到位,所以還不需要修這些修法。但觀想的方法很重要,如果觀想不清楚,整個修行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在修本尊修法之前的加行階段,比如修皈依的修法、金剛薩垛修法和上師瑜伽的時候,也需要這些修法,所以有必要簡略地講一下生起次第的修法。
當然,此處只是粗略地介紹一點生起次第或本尊修法的總體框架,是所有修法都用得上,也應當遵循的次第與准則。欲知詳細內容,還是要參看每個修法的法本和儀軌。
二、生起次第的功效
之前介紹的榮森班智達的《證成現象即佛論》,是生起次第的見解。我們首先要知道,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佛的壇城。如何顯現佛的壇城,怎樣落實理論上的見解,就要依靠生起次第的修法。生起次第修法,是強製性地實現“萬法是佛的壇城”的最佳方便。
密宗認爲,凡夫有兩種執著,一個是對現象的執著,也即認爲現象本來就不清淨的執著;第二個執著,是不但認爲世界不清淨,而且還認爲是實有的執著。在第二個執著裏面,包含了顯宗所講的“人我執”和“法我執”。
其中第一個執著,可以用生起次第的修法來斷除。但僅有修法而沒有見解,修行過程中就會産生疑惑——這樣修是不是像小乘的“白骨觀”修法一樣,只是在觀想以後産生了一種幻覺——等等,這樣就會對修行造成很大阻礙,所以需要有見解——堅定不移地相信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但僅有見解而不落實到修法上,就永遠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紙上談兵。即使能接受“萬法是佛的壇城”的觀點,卻永遠無法體會萬法如何是佛的壇城,所以就需要有修法。
對大多數人而言,只要從生下來到死之間,自己的感官結構不發生意外的變化,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就會始終如一,所以我們自以爲現在感覺到的世界很真實、很穩定,也很不清淨。
其實並非如此。先不說宇宙世界到底存不存在,即便存在,如果我們的五種感官不去感受它,則世界對我們也沒有任何影響,與不存在是一樣的。譬如,假設我們的耳識不去感受聲波,那客觀上聲波是否存在都無所謂。如果感受到了,則在不清淨的時候,聲音是我們心的現象;在清淨的時候,聲音就轉化成佛的語言。在生起次第修成之後,凡夫所謂穩定的世界就會被徹底顛覆,一切不清淨的現象也將蕩然無存。在修行者的面前,將會展現出諸佛壇城的景象。從普通人到成佛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識轉換爲智慧的過程。
通過生起次第的修法,就能現前“萬法是佛的壇城”的清淨現象,也即顯宗八地菩薩出定以後的境界。
叁、叁種等持
按照甯瑪巴續部的說法,生起次第可以分爲叁種等持(也即叁種叁摩地或禅定):真如等持、顯位等持、因位等持。
通過叁個禅定,可以將輪回當中的死亡、中陰以及投胎叁個階段分別轉化爲佛的法身、報身與化身。佛的叁身是果,叁個禅定是道,輪回當中的死亡、中陰以及投胎叁個階段是不清淨的基。
真如等持:“真如”也即法界、法性、空性、光明。真如叁摩地也即修空性。在皈依、發心、祈禱上師等入坐前的修法全部結束以後,就修真如等持。如果是證悟者,就安住在證悟的狀態當中,時間不需要很長。如果是沒有證悟的人,就要堅信萬法皆爲空性,這可以說是相似的真如叁摩地——不是真實的,與真實的叁摩地有點接近、相似而已。
通過真如禅定,就能把死亡轉化或清淨爲法身,這是密法特有的修法。雖然顯宗也有空性修法,但因爲沒有密宗的見解,所以就不存在清淨的作用,而只能斷除煩惱而已。真如禅定的另一個作用,是斷除常見。因爲接下來要修的所有佛的壇城也都是空性,不存在常住不滅實有的法,所以真如叁摩地能斷除常見。
顯位等持:“顯位”也即現象,主要指的是大悲心。在真如等持修完以後,就針對沒有證悟真如的衆生修大悲心,時間不需要很長。
顯位等持的一個作用,是把輪回當中的中陰身轉化或清淨爲佛的報身。雖然顯宗也修大悲心,卻沒有這種清淨的作用,因爲顯宗缺乏衆生即佛的見解。顯位等持的另外一個作用,是能斷除斷見。
證悟者在不離證悟境界的狀態中修大悲心、大慈心,就是現空雙運、如夢如幻的慈悲心,再加上密法的見解,就能起到轉換或清淨的作用。
如果沒有前兩個禅定,在修忿怒本尊的時候,因爲不知道忿怒本尊是空性,對忿怒本尊有執著,再加上沒有慈悲心,這種人死的時候心裏如果有邪見或顛倒的發願,下一世就有可能變成有神通的魔王、惡鬼等等,對衆生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這兩個禅定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所有的生起次第,都圍繞這兩個框架去修,就不會有任何差錯,因爲它的基礎是空性和悲心。
離開了空性和悲心的觀想外道也有,而且外道的很多觀想也是很厲害的,只是不能解脫而已。換言之,在對空性沒有概念,也沒有慈悲心的基礎上修本尊,不會得到任何出世間的成就。
因位等持:真正的成佛,叫做果位。現在我們還沒有成佛,故稱爲因位。雖然實際上萬法就是佛的壇城,因和果不可分開,但在表面或顯現上,還是有一個因和果的差別。
因位等持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所有忿怒、寂靜本尊的觀想。
四、四種瑜伽
登地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密多,完成不可思議的度化衆生事業,甚至包括清淨自己的罪業等等,都是通過禅定的力量來完成的,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通過語言去演說佛法,通過身體的勤作去完成利生事業,累得精疲力盡,所起的作用卻十分渺小。
人的身體、語言、精神以及活動四者,包含了人的一切。同樣,佛的身體、語言、智慧以及度化衆生的事業四者,也包含了佛的一切。除了密法以外,顯宗也承認,最終衆生的身體可以成爲佛的身體,衆生的語言可以成爲佛的語言,衆生有漏的心可以成爲佛的智慧,衆生的活動,可以成爲度化衆生的事業,但顯宗卻沒有講具體的轉換方法。而在密法裏面,卻有很多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通過密宗獨有的四種瑜伽,就能把衆生的身、語、意、活動,轉換爲佛的身、語、意、事業。
第一,佛的身瑜伽
身瑜伽也即觀想佛的身像與壇城。通過觀想,就可以把衆生的身體轉換、顯現或者清淨爲身體的本來面目——佛身。
多數人會深受兩個問題的困擾,一個是觀想不清楚;第二是打坐的時候心靜不下來。
心靜不下來,需要修寂止的修法。觀想不清楚,則是因爲觀想的修行不到位或不懂觀想方法和技巧。在《慧燈之光》的《金剛薩垛修法》當中,曾簡單地講過這個方法,下面再有針對性地強調一遍。
剛開始修生起次第的時候,需要一個外在的對境,如果沒有這個因素,純粹依靠內心去想象,只有上等根基的修行人才能做到,其他人很難憑空臆想出佛菩薩的形象。
但目前的現狀卻令人啼笑皆非,無論根基如何,所有人都是按照上等根基的觀想方式在修,根本不依靠任何外緣,所以結果肯定會失敗。
此處所說的外在對境,就是唐卡。修金剛薩垛修法,需要金剛薩垛的唐卡;修文殊菩薩的修法,需要文殊菩薩的唐卡……先看唐卡,然後不看唐卡憑記憶觀修,最後把唐卡中的佛像遷移到自己身上,也即把自己的身體觀想爲本尊,這樣一步一步地修。
觀想用唐卡中的佛像尺寸,一定要符合《造像度量經》中所規定的標准。另外,觀想用唐卡與普通唐卡的構圖也有所不同。普通唐卡除了中間的主尊之外,周邊還有很多傳承上師、佛菩薩、供品等等;觀想用的唐卡就只允許有中間的主尊,而不能有太多幹擾視線的圖案。在准備好唐卡之後,還要經過開光,這樣才可以用于觀修。
具體修的時候,先將唐卡挂在采光比較好的地方,既不能因逆光而過暗,也不能因光線直射而過亮,並在唐卡前供一些簡單的供品,然後在唐卡前面以毗盧七法坐姿坐下來,再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凝視唐卡。首先觀看唐卡的整體,然後觀看佛像的細節——面部、身體(左手、右手、左腿、右腿)、首飾、衣服等等。自己感覺比較熟悉的時候,就把眼睛閉上,看能不能在眼前顯現出剛才所觀想的佛像。如果能觀想,就盡量閉著眼睛觀想;如果還不能觀想,就要睜開眼睛繼續觀看唐卡。
觀想細節有叁種方法:
第一種,是上等根基的觀想方法。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只是心裏直接觀想。比如觀想忿怒金剛額頭上的第叁只眼睛時,心裏一下子就能非常清楚地觀想出來;
第二種,是中等根基的觀想方法。觀想的時候,不是依靠唐卡,而是依靠自己的聲音、語言來觀想,嘴裏念念有詞地提醒自己:佛的眼睛有五種顔色,中間的瞳孔很黑,然後是白色,最後是紅色等等,不一定要什麼儀軌,就是用普通的語…
《淺談生起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