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P6

  ..續本文上一頁喲,你腦子不得念頭,這個不是好境界;而他前後是保持一致的,實了上也是定的別名叫等持;什麼叫等持?就是保持前後一致,這裏叫定。

  通說欲界及在定地諸心心所:欲界就是我們現在地界“在定地”。當然欲界也包括“今此唯顯定地心一境性,任運相續無散亂轉,名叁摩地”。你看嘛,他這裏講的心一境性,對吧?任運相續無散亂轉。什麼叫心一境性,前後是一致的。

  任運相續無散亂轉:就是沒有另外的念頭插進去。就是我常講的念佛一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念就是這個樣子,但是你不念,意識還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老是這個念頭。可以你念都在哪裏,唉喲,我鍋裏水是不是要開了,他另外一邊又跑過來了,那就不叫等持,那就不叫心一境性,那就不叫任運相續無散亂轉。知道嗎?所以,叁摩地實際就是這個含意。哪麼下面一句就好懂了,是吧?

  于定地中有多差別相應而轉,謂得叁摩地、叁摩地圓滿、叁摩地自在:得叁摩地,就是你剛剛開始保持,但這個時候有時是要用力的;對吧?

  還有叁摩地圓滿:就是達到一個高度了。

  叁摩地自在:就是一個階段。

  是故名俱:包括整個得定了過程。我這個比方怎樣打呢?你比如哪個十五的月亮,當然要十六才圓,你看月亮圓的時候,你注意看,你要用心去觀察,它要圓不圓之前的時候,好像看到圓了,對吧?但是呢又好像不明朗,哪麼這個時候就等于得叁摩地時;叁摩地圓滿就像月亮已經圓滿,但是超極光明又出來了;到最後叁摩地自在,整個月亮圓滿光又透亮的時候,這時你的感覺,就是讓你最值得歡喜的時候。說這個得定,實際有什麼過程?

  與此相違,非叁摩地:說那個心散亂,心不相續、不等持,非叁摩天地。

  下長行中說叁摩呬多地,非叁摩呬多地:這上邊講叁摩地,對吧?下邊長行講叁摩呬多地。

  名雖有別,義實無異:是一個意思。

  叁摩呬多,此雲等引:等持都是一樣的。

  唯說定心,是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爲什麼叫等引呢?因爲你得到定以後;無悔歡喜安樂所引,你就充滿喜悅。知道不?因爲他是讓你生起喜悅的一個境界,所以,叫等引。

  爲簡欲界諸心心所,故易此名:因爲欲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心心所,能不能夠讓你生起歡喜呀?讓你添煩惱。所以它不叫等引。這段通了沒有?大家這個意思懂了嗎?要懂啊。

  聞思修所立如是具叁乘者:立謂成立。謂由多聞思修,善自成立諸勝相。聲聞、獨覺及諸菩薩皆依此叁爲正方便,方能證得自應得義;由是故說聞思修所立如是具叁乘。然複當知,此如是言,唯顯聞思修相方便決定,非叁乘中都無差別。下自地中隨應廣說,其義當知。

  這裏邊主要是把地二個關鍵的提出來講,聞思修所立如是具叁乘:就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是修行的過程。對不對?那麼,如是具叁乘是什麼意思呢?叁乘就是聲聞、獨覺、菩薩。對不對?意思是聲聞也好,他修行也要有聞思修;對吧?獨覺也好,他修行也要有聞思修;菩薩也好,修行也是通過聞思修。明白了沒有?所以,每一個聲聞、獨覺、菩薩修行都是通過聞思修。所以,佛法裏面特別強調:聞慧、思慧、修慧。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什麼叫聞慧?你比如我們佛法裏面講:說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你聽這個理論,嗯,好像跟以前不一樣,這是第一步,聽聞。第二個你就開始思考,爲什麼是這樣發展的?對吧?你就開始想,哦,你看這花春天開了,秋天又要落;修的房子開始是新,後來又舊了;你看這個人,生下來只有一尺二,現在長到二米叁,確實這個東西是變化的,你開始思考,爲什麼是變化的?什麼叫行呢?就是最後在你的行動當中,遇到,比如人家給你一個東西,久了遇到是壞的,你拿去吃嘛,這個東西是變化的,不吃要壞了,你心裏就要好受點,就不起煩惱;如果人家給你東西壞了,你不知道這個東西是變化的,唉喲,我的天啦,這個東西這麼好,它怎麼要爛呢?是不你心裏就不舒服。所以,這裏就體現聞思修這程。知道嗎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聽佛法,聽聞了,不要當知識,一定要去好好的思維;思維了以後就要在實際生活中來引導,依這樣子來;你這樣子才能少煩惱多智慧,這是修行的總綱領。所以,他說聲聞是靠聞思修成就的;菩薩、獨覺也是靠聞思修成就的;如是具叁乘是這個意思。

  唯顯聞思修相方便決定,非叁乘中都無差別:什麼意思呢?就是聲聞的聞思修,獨覺的聞思修,菩薩的聞思修各是各的,不一樣的,雖然都是聞思修,簡單意思,唉呀,你看你去買東西,這裏是個例子,前面人吃二棵,老年人吃一羅匡;是不同階段吃的不一樣。是這個道理,明白不?答:明白。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叁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叁摩呬多地,七者、非叁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叁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無余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爲瑜伽師地。

  實際上這裏面講了兩個方面,長行就是指剛才讀的這一段;前面那個頌,有四句話,一個四句二個四句,一共八句,那就是重頌。

  長行重頌並授記,什麼意思呢?特別是涅槃經裏面講的多,汝于來世,當得作佛,你將來叫什麼佛,你將來作什麼佛,就是給你加強的講,叫授記,這是一種體裁。

  孤起:什麼叫孤起?就是全部是頌子,沒有長行的,也有單列的。

  無問自說:佛教裏有很多經,都是好此人有問題,唉呀,佛,我的這個問題不明白,佛就馬上開始說了;對吧?但是有的沒有問他也講的,就是那個彌陀經,佛沒有人問他,他就覺得這些家夥不問算了,還是我自己說吧。就是這個意思,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因緣:不是都有講,這部經是什麼打件,那部經什麼條件。

  譬喻:打比方,佛教裏面太多了,是不是?後來佛專門有部經,叫《百喻經》,過去魯訊還出錢刻過此經,那本《百喻經》大家好好讀一讀,這一百個故事裏面有大智慧。

  本事:當然是講釋迦牟尼本生事迹。

  本生:講他過去生事迹。

  方廣:方廣經。

  未曾有:就是顯神通的。地下冒水了,天上又打架了,有些人看不懂,就說搞神話了。

  論義:就是互相討論的,對答的。實際上十二部就是指的這個,十二種體裁,所以,我們過去把它編成順子,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及論義。你就記住了,這叫好記了。

  下面是: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是吧?這裏開始進入正文了,今天就到這裏了。

  要回去讀啊,這個五識身相應地,看嘛,五識身自性,他的自性,它自已是個什麼狀況?彼所依,他依靠的條件;彼所緣:它所認識的對相;彼助伴:它所相應的心所;彼作業:就是它的作用。知道嘛?他就從這麼多方面談五識。今天人談心理學,這就是心理學;我們講眼耳鼻舌身,它怎麼起來的,它怎麼認識事物的,那就要進入正式的話題了,好,今天就這樣子。

  阿彌陀佛!

  回去要看,下次你們來讀。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