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P5

  ..续本文上一页弘扬《瑜伽》,诚恐将成泡影矣:我就听说晚年,给他作待者的董少敏,我去北京时见过这个人,他晚年一直跟着他,说我们没钱买米了,他说:不忙,我们把这一段读完了,再去找钱买米。

  然以弘法之愿,不在一时:既然我没完成,不在一时。

  佛亦说法,真理常住:我不弘扬没关系,没培养没关系,真理常在嘛。

  今日世界潮流推崇主义,非唯厌故喜新,实欲兴利除弊。然其终也,适得其反:他是对时局的批判。

  强不同以为同,挟非是以为是。有乖事理之真,不顺自然之则。人心演变,各自为利,驯至武力相抗,酿为战争。揆厥初因,能无矛盾?可慨也夫,益信佛法真理,不重言说,纵有言说,唯在解义:虽然不重言说,但你要解义,还离不开言说。

  平等自由之旨,会之于心,当我是非得失之辩。未见其利,先蒙其害,苟有智者,幸深察焉:只需后来人要有智慧来辩白。

  这是韩清净写的序,是他整理这个书,为什么整理?整理的过程,整理完了本来还有更大的愿望,但是没有完成,那时国家抗战十多年,你想他三七年开始搞,搞了五年,四二年,四二年以后,他又在整理了一段时间;解放后,中国佛教协会接管了,现在叫:“中国佛教研究所”。他是中国佛教的下属机构,但这也很不得了,他和朱芾煌捐了很多。其实“金陵刻经”处也是捐的,杨仁山先生捐的。就把他的家产全部捐完,还立了遗嘱;听说后来杨家后人去要,说我们家里东西,还给我们;后来听说把哪个遗书拿出来,他们就没办法,因为他们先人早就立了遗书。但是这个韩家不知道有没有后人,好像我听过董少敏讲过,他有个女儿,后来还在,但是我们一直没见过面。他们家在河北,董少敏在文革以后,韩清净去世,他又没工作,干嘛呢?他就是学中医,他不能搞针灸,行医。这个韩镜清就是搞“三时学会”,他在北大读书,韩镜清严格意义来讲,就是汤文通的学友,他是汤文通的研究生,他恨日本人,为什么呢?他跟汤文通考研究生刚读一年,抗战就暴发了,汤文通就跟着跑到西南研大来,他就没来,他就留在了天津,出不来了。所以,他恨日本人,这个三时学会包括周述仁都在那里学,好了我们一起来读文字了,前面聊是了解历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

  本地分者:略说此论总有五分。瑜伽师地论释云: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这十七地刚才介绍过的,实际它包括了唯识的境、行、果,果就是你修行达到的结果嘛。有余依、无余依好不是果位吗?无余依就是佛嘛。有余依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都是属于有余依。为什么?他还有最后一点没断掉。哪么行是指的什么呢?在十七地里面,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菩萨地、佛地这个就是行了,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怎么修行的嘛。就是指的修行,前面都是境。前面讲的八识也好,什么无心定、有心定也好,这个初禅、二禅也好,这都是境。包括了这三方面的问题。好,继续念:

  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前面十七地为什么最重要?这时决择分又把前面的十七地还没解答完的:“深隐要义”就是觉得还没说透的。在前面说了,就是这第二部分。

  三、摄择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你看这三部分摄择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其它经典相通的都引用起来。包括《阿含经》、《解深密经》都可以用。

  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不名义差别:摄异门分,诸经里面有不同的,有差别的,他也把它提出来说。

  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三藏就是经律论。

  今依最初本地分中所显十七地义,随文略释。当知此中教导理趣,应是分别法相摩恒理迦所摄;为瑜伽师之所依止。望余四分此为根本,得本地名;余明所摄,略摄一切,解释此故。

  这一段小文字,实际上他就是在解释,为什么第一部分叫十七地、叫本地分,知道不?你看他那个叫五部分,其它四部分是不是围绕它在转。所以,他叫本地分。应是分别法相摩恒理迦,问:摩恒理迦知道不?答:不知道。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印度的混合凡语。什么叫混合凡语?就是地方话加普通话合在一起的,就是椒盐普通话,就是这个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论,我们讲经律论的论;应是分别法相论所摄,就是这个意思,属于论。你想他讲了这么多,也不是律,也不是经,它是属于论。三藏里头论藏所摄,这个词可以查嘛,这个词查得到,网上一搜就出来了,你把它输进去应该搜得到,网上不是有词典吗?词典里有,你一查就查得到,好,再往下读:

  我建议你们,你们要是下功夫的话,你们就全抄一遍;每次读的就回去抄,你把甲乙丙丁转换章和节,章、篇、节、段用一些小编号,这样子把它转过来,你每转一段,把原文配上去,明白这个意思吗?这样子就是把《瑜伽师地论》重新分解一遍,就是你重新作个科句,就不用这个老办法,甲乙丙丁的办法;就用哪个章、篇,问:章在还是篇大哟?你们经常写文章的?答:篇大。篇、章、节、段,是不是?段里面又去分,这样子去理一遍,这功夫下了以后《瑜伽师地论》就在你脑子里了,完了修什么通、什么通,就拿出来告诉大家,这些是不是满月。

  云何瑜伽师地?

  谓十七地。

  何等十七?

  嗢柁南曰:

  嗢柁南者:此云集施。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些从瑜伽略纂释名。

  这个地方他就是讲:为什么叫《瑜伽师地》?谓十七地。实际他这个还不叫云何瑜伽师地?应该这样理解,《瑜伽师地论》有哪些内容?对吧?就是指的十七地。何等十七呢?就是有哪十七地呢?嗢柁南曰。这个嗢柁南又叫伽柁,实际上翻译成今天,就是偈颂。偈颂:就是我们讲单人傍哪个偈;偈颂:就是我们中国人叫诗词;叫诗,印度叫偈;偈字会写吗?一个单人傍,一个检举揭发,不要提手傍,偈嘛;你读过《金刚经》没有?“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解说者”。哪个偈。是指的这个。

  嗢柁南者,此云集施:集施就是偈颂嘛,比如几句几句,有四句八句一起。

  以少略言集合多不,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佛教里面,我们过去不是讲十二部经吗?三藏十二部,你知道哪十二部吗?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所以,有些人说,唉呀!那个箱子装哪么多,怎么才十二部?这十二部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十二种体裁;是这样的意思。不是说只有十二部书,哪简单哟,十二部书弄得我们今天,长行、论议:就是文字部分;重颂: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偈颂;为了你文字太多不好记,懂吗?他就用写诗的办法,把它概括起来,浓缩起来,四言八句,五言七句,这样好记。就这个地方说的,看嘛,“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懂了没有,就用简单一句话,把大概意思浓缩出来;就像书一样,好记。“施诸学得令易受持”:为了便于记忆。长行、重颂:指一般,佛经里面《法华经》很多经里面:《普贤行愿品》念过没有?你看《普贤行愿品》前面也是讲的十大愿对不?最后还要开哪么多颂子出来,就是总结前面内容的,让你好背;哪个《普门品》也是吗?前面讲观世音的功德,最后也给你概括哪么多颂子出来,还是让你好记忆。你看这里又叫“嗢柁南”、又叫“伽柁”,也叫“偈颂”,也叫“重颂”;就是前面说了哪么多,我再给你写首诗,给你概括出来,实际上是一样的,就是这个含意。

  五识相应意……

  此从瑜伽相应曰开始,这个词从哪个地方来的,他有个解释,因为这个小文字不是韩净清的吗?他从哪个地方来的?从《瑜伽师地论》略纂,这本书里面把它接出来的,放到这里的;所以,你要知道,这里头的小字,是韩净清自己的,大部分都不是,他是把其它人的着解拿过来放到这里。所以,你觉得读原文好读,读这个小字不好读。

  五识相应意 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无依 是各十七地

  这就是十七地,他不是问何等十七?何等十七呢嗢柁南曰,下面二首,就是把十七地给概括了。你看五识相应意,就是五识身相应品,哪个意,意地:主要讲的六七八识,你看目录前面都有的,是不是开始就是五识身相应地嘛。是不是?

  有寻伺等三:这地方是三个: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这就是三地了嘛。加起就五地了。

  三摩地俱非:三摩四多地、非三摩四多地,这里分开就是两地。

  有心无心地:有心地、无心地,对不对?

  闻思修所立:就是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

  如是具三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对不对?

  有依及我依:就有余依地,无余依地,是名十七地。对吧?下面小字还是解说的,念吧。

  三摩地俱非者:三摩地名,此云等持,通说欲界及在定地诸心心所。今此唯显定地心一境性,任运相续无散乱转,名三摩地。于定地中有多差别相应而转,谓得三摩地、三摩地圆满、三摩地自在,是故名俱。与此相违,非三摩地。下长行中说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名虽有别,义实无异。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说定心,是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故。为简欲界诸心心所,故易此名。

  这一段主要是单独提出来解释三摩呬多和非三摩呬多。什么是三摩呬多?他说此云等持,等持是什么?还是定的别名。定,什么叫定?诸位,我给你讲,定不是什么都不,一天都在哪,脑子里一片空白,入定了,不对。那是无想定,不是佛教的定,佛教的定叫等持。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前一个念头到后一念头,一念二念三念是一个念头,叫等持、叫定、叫不乱,所以,《弥陀经》里面叫一心不乱。对吧?不是没有念头,诸位,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有此说我脑子一片空白了。我说是神精病来了,小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