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2)

  第 2 讲

  时间:公历2009年5月23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星期六下午

  地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学过一次,实际上次是个开题,就是把《瑜伽师地论》相关的情况做过一些介绍。但这里面涉及到了几个部分,包括他的作者的问题、翻译的问题、组织结构的问题,包括他的不同的版本,包括后来的很多着书啊,都做过一(些)简单的介绍,目的呢,就是让大家在学习瑜伽师地论的过程当中哪,能够对这个《瑜伽师地论》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上次实际上已经开了个头了,这个本地分。那么前面实际上我们只介绍了那个颂,这个颂里面,就是我们讲本地分啊,一共是有十七个部分,这也是《瑜伽师地论》最重的,这本地分一共是,差不多占了整个比重的一半,啊,应该是占了五十卷,差不多应该是一半的内容,实际上后面的那个抉择分呢,主要是在对它层层的讨论,啊。那么,这个本地分里面一共是十七个部分,所以它这里面它叫十七地,实际上就是十七个部分,上次我们已经说了这个地方了,那么至于这十七个部分是哪十七个部分,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颂,啊,前面:

  五识相应意 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无依 是名十七地

  就是总共是这十七部分内容。那么这个他是,上次也提到,这个颂呢,就是过去佛经里面的一个体裁,啊。那么下面他有对这个,这个颂里面具体这十七个做了解释。啊。“五识相应”,就是指的第一个颂词里面,第一句里面那,实际上就是两个,啊,“五识相应意”,就是指的,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二意地,啊。那么第二句“有寻伺等三”,就是指的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三摩地俱非这是第六,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啊。实际上你看到那个长行,这是那个长行的内容,啊。下面第四一句,“有心无心地”,啊,就是指的那个第八,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哦,往下就是“闻思修所立”,就是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再往下“如是具三乘”,这如是两个字啊,要注意哈,三乘首先知道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那为什么叫如是具三乘,就上次已经谈到,这个闻思修啊,可以跟声闻、独觉、菩萨相对应的。啊,就声闻乘也有闻思修的办法,独觉乘也有闻思修,菩萨乘也有闻思修,就是他这个如是啊,要这样的来解释就能解释得通。有依及无依,就是指的下面那个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啊。“如是略说十七名,瑜伽师地论”。啊,这都是上次都谈到的。那么这个地方呢,他往下就是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因为这个五识身呢,他也分了好几部分,啊。这个本地分呢,

  你看到他这个目录啊,一共是五十卷,那么这个本地分,一共是五十卷,那么第一部分五识身相应地第一,因为这个本地分里面呢又分了十七部分嘛,第一部分这个地方就是五识身相应地,那么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呢。首先他先介绍“云何五识身相应地?”看着啊:“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段文字看到了吧?这个文字是正文。

  那么讲这个之前呢,我要给你们做一个交代,为什么我让你们开始的时候啊,要去熟悉一下这个唯识佛法在印度这个瑜伽形态的发展过程,啊。我们要知道啊,佛教里面讲这个唯识宗啊。我们上次已提到,说这个唯识里面,他这个思想在哪些地方有记载,那么唯识后来讲的六经十一论,就是唯识所有的思想,都在这个六经十一论包含了,都记在这个六经十一论里面,啊,那么实际上这个六经十一论,我是主张的把它分成几个时期的,来看的。

  最早的,当然经典是比较早的,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说的。那么论,是后来佛的弟子,包括后来的菩萨们,对这个经的解释,是这个概念。

  那么实际上六经十一论里面呢,我个人觉得有三个点要抓住,第一个就是以《解深密经》为中心而开展的,这个核心要抓住。第二个,就是以无著菩萨为中心的,相关的经论,这又是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以世亲菩萨为核心的,这些相关的经论你要抓住,所以你把这三个阶段一抓住,这六经十一论那,基本上都可以往这个里面分的,都可以往这三个框框里面套。啊。你像《解深密经》,那就是以佛为核心的嘛,对吧?经典都是佛讲的,那这里面《解深密经》,《楞伽经》,包括那个《华严经》里面的《十地品》,

  实际上,唯识宗里面也提到《华严经》,就是主要的就是那个《十地品》,所以他这个是一个系统。那么从佛陀的时代,已经谈到这个唯识的思想以后,那么结果,真正对唯识弘扬功劳最大的无著菩萨。当然了我们都知道,说无著菩萨怎么弘扬的呢?包括我们说的这个《瑜伽师地论》,上次比如我们在讨论这个作者的时候,也提到我们一般呢,有的时侯说弥勒,一般藏地说是无着,但是确切的讲应该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记的。是啊。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呢,这里面传承最重要的还是这个无著菩萨,那么无著菩萨从听完弥勒菩萨给他讲的这个瑜伽师地论以后,那他又开始做了论了,这个《摄大乘论》啊,什么《《显扬圣教论》,这又是一个系统,是无着系统。在无著菩萨弘扬唯识以后,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世亲,世亲菩萨,世亲菩萨著作就多了,《百法》、《五蕴》,这个后面的这个《唯识三十颂》,这些属于世亲菩萨的。那么包括后面《成唯识论》那,都是属于十大论师,就是世亲以后的弟子们,对他所作的著作做的注解了,所以他应该算一个系统的,啊,所以我个人研究唯识这么多年,我总结的唯识的一定要抓住这三个核心点。为什么?这三个核心点的经论里面哪,他有些的说法是不一定相同的,你比如我们这个地方谈到五识身相应地,那么五识身相应地,简单的讲就是给你谈前五识的,我们学唯识都知道,唯识宗一共是讲八识嘛,对吧,那么现在提出来讲五识,每一个时期都在讲,但是我这个要提醒你们要注意,在佛陀时代,在《解深密经》这个系统里面对五识的谈法,不一样的,到了这个无着时代,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包括在《摄大乘论》里面,他又不一样了,到了《三十颂》系统,包括《八识规矩颂》系统,这个都是一个系统的,他的谈法又是不一样的,啊,所以今天我们要谈的这个五识的相关情况啊,所以我建议你们呢,把这个《解深密经》找来。现在你们容易嘛,上网一查就有《解深密经》,你看他谈这个,《解深密经》在《心意识相品》里面,也谈到八识,但是不像我们后来《成唯识论》的这个系统,谈的这么细致。你要注意,这个《解深密经》谈八识的顺序跟我们这个《瑜伽师地论》是不一样的,包括跟《成唯识论》都不一样,他是先谈阿赖耶识。他不是提前五识的概念,是提的前六识。

  这里我给你念一下这个原文啊:“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阿陀那识还是阿赖耶识的别名,啊,“为依止。为建立故”就是唯他,用他做为根本。“六识身转”,就是前六识我们讲的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够成立,为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思维的活动,你所有的这个思维的来源,按今天的这个心理学讲,就是从阿赖耶识来的。啊,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眼识啊,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活动?啊?有不活动的时候,那不活动的时候他是处于什么状态,处于隐秘状态,隐秘的状态,那么他靠谁来保存他的功能呢?就靠阿赖耶识。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就证明,是以阿赖耶识为依止故,才有这前面的六个识。说他是六识相提并论的,在《解深密经》里头。那么他讲眼识是怎么讲的呢?“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这六识啊,他是提了这六个。那么此中,“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就是眼睛的认识功能,怎么来的呢?“眼及色为缘”这个眼指的是什么?诸位,是眼根,比如,外面看到的是眼眶眶,是哇?包括将来我们谈到的视觉神经,这个叫眼根。“及色”,色是什么?客观认识的对象,有了这两个东西才能生眼识,少一个都不行。唉诸位注意,是不是这个道理,你比如,这前面摆一个杯子,这个是色嘛,客观对象嘛,认识对象嘛,可是你眼睛是坏的,你这个认识功能能产生么?产生不了。相反,你的眼睛是好的你前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个认识功能能起来么?啊?唉诸位,这个里面就是要讨论的,也不是也不行。看什么情况,你比如,我这儿刚才摆了个杯子。有眼根,有认识的对象,这个认识功能就起来了,我说这上面没放东西,可是我们这个时候,只要眼睛是好的,还是有认识功能的呢。说这儿什么都没有,这儿有什么,这儿有个虚空的相。哈哈。这也是一个认识的对象,唉,除非是晚上,黑的,那个黑的还是个认识,他说全部是黢黑的,看不见。那个黑的还是个认识对象。他还是有认识功能。啊。唯一的一个是什么呢?高度入定的,视而不见。就是你这儿有东西,他的注意力不在这儿,可能这个认识功能不起。所以这个《解深密经》谈到的,眼识怎么生的呢?“眼及色为缘”,什么叫缘,就是条件,这个认识功能就能生起来,同时他还提了一个,“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这就是我们后来晚期,在《成唯识论》中谈到的,叫五俱意识。什么意思啊,什么叫五俱意识啊?这也是今天给你们新提的一个概念。有些人是听过的。就是,我们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你这个眼识,这个认识功能,能够认识这个杯子啊,好像表面上来讲,就是眼识就可以了,实际上有意识的参与。意识是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库,就是你看东西、听东西、耳朵鼻子要闻东西,眼识只能对它有粗浅的认识,最终,要确定性的认识,要有意识的参与。它等于是个总…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