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3)

  第 3 讲

  时 间:公历2009年6月7日,农历五月四日,星期六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时间段应该是两个阶段,简单的分可以分成凡夫位和见道以上,就是凡和圣吧。阿赖耶识是通于凡圣的,但是因为我们讲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这个真正的断掉执藏、阿赖耶识最后断掉,那是要到七地八地以上的,所以到那个之前都可以叫阿赖耶,但是到了那个之上就不能叫阿赖耶了。还有叫“异熟识”,什么叫异熟啊?《八识规矩颂》上讲“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以后,就是到九地、十地以后,这个名字要管到这个时候,就不管用了。还有叫“第八识”,它管到任何时候都管用都叫第八。还有叫“无垢识”,无垢识只能是转因以后,是清净位的时候才能叫无垢识。这儿实际是只是给你们提了一个命题,你们要去查一查,不然的话你不好区分,这样,我建议你们下去画个图,自己要去消化,不要光是我跟你说。比如,我们唯识宗里讲五位、三十颂里讲的五位,就是修行的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个阶段。资粮位全是凡夫,就是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你具备资粮;加行位就有点闻思的状态了,就不仅仅是凡夫位了;见道位,见道以上就是圣人了;比如菩萨登初地,就是见道,在这之前,都还不能叫圣人,只能叫贤,那个加行位只能叫贤;加行位很明显的就是通过闻思修已经有一定的悟境了;见道位就是了生死了,就不到轮回里面了;最后有个修道位,哪怕见道以后到成佛,唯识宗里讲还要登十地,还有十个过程,菩萨是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这十个过程中都是不一样的,还要一步一步的攀登;最后一个究竟位,究竟位就是成佛了。所以究竟位是指的佛;修道位指的是菩萨;见道位是凡夫和圣者的分水岭,从这个时候开始,你步入另外一个境界了,就不在轮回里面生死了,但是它不是像我们有情的分段生死;菩萨它还要来,还有变异生死,他就是乘愿力来的,所以他在这个世界上来,虽然跟我们也是一样的,但是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了。他虽然,比如,也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也要吃饭,也要穿衣服,也会跟这些人相处,但是由于他有这个智慧力,他就和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你比如说,我们看眼前的花,凡夫位你看这个花:哎呀,你看这个花真实啊,塑料的呀,这个花值多少钱啊;但是菩萨,如果真有一个菩萨在这儿是转世来的,跟我们坐在一起的——你也看不出来的,他也没有刻字在脑袋上——但是他在这儿看这个花的时候,他绝对是看到他的当下,就跟我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他也知道这是花,但是他绝对没有执着,他绝对不把它当真实的,他绝对觉得:哎呀,这眼前的一切,都是像电影的屏幕一样是如幻的、不真实的。所以尽管是在同缘一个境,见道以后和见道以前,就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个菩萨他还必须要来,必须要到这个世间来继续修行,经过十个阶段,最后才能成佛。所以总的来讲:见道以上,就是圣人;究竟位是佛;修道位是十个阶位的菩萨;见道位是凡圣的分水岭;前面加行位有点像“贤”,就等于孔夫子有三千弟子、有七十二圣贤,这是贤位;还有资粮位,基本上是在凡夫状态,积聚资粮。所以经过这五位,所以可以画个图,把刚才给你讲的阿赖耶识的不同名称,它在这几个阶位里是不同的:有的是贯穿这五个阶段的,有些只能到见道位,但是有些是可以到八地的,有些要到九地的,有些是要到究竟位最后成佛才能用的。所以你可以画个图,根据我刚才给你的提示的那些不同名称的含义把它分分清楚。这个有必要把它理清楚,这个很重要。因为今天除了唯识宗讲五位以外、讲十地以外,还有其它的天台、华严讲五十二位,天台宗讲藏通别缘、五时八教,都跟这个有关,都是跟这个相通的。这是判教分的阶段。

  所以我们把自己走的成佛的路要搞清楚,就是从凡夫到成佛,大致要经过这五个阶段。各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是有个问题,你说我要这样子走什么时候才走得拢啊,它这里面就有。有些是必须按照这个次第来的;有些根基好的,也可能一下子到资粮位,资粮积聚得好,也可能一下子到见道位了,一见道可能马上又到八地了。有资粮快的、根基好的,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可以叫“跳级”,这个学佛有的有根基好的也是可以跳级的。但是通常来讲,对一般普通的人来讲,都是要按照这个程序的。所以这个就等于天台宗讲的六即佛一样,说我们人人都是佛,但是天台宗有个判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你比如说相似即佛,你我现在都是佛,是吧?从理论上讲,都是佛,但是都还没有成,从道理上讲,相似佛、还有分证佛、还有到最后究竟觉佛,讲六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学了这些教以后,外面那些乱说的、胡说八道的,你一听,有些人说自己是佛转世的、观音菩萨的女儿哦,听了就知道是瞎说的。要建立正信的佛法,要有正信、正行的知见。对于这些要理理清楚,知道自己这个路怎么走。所以有些人动不动就号称到了几地,你看看他那个德性你就知道到底是哪个阶位。当然加行位里面还又分暖、顶、忍、世第一法,这些名词后面都会谈到、《瑜伽师地论》都会谈到的。所以你把这个一学,你就知道:哦,原来成佛的路是这么走的;我在什么阶段、在什么位置,心里都很清楚。所以为什么上次让你们去查一下,看来你们对这个没记住、没去查,我一说你都不知道。

  再一个,既然有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干什么的?阿赖耶识是装种子的。什么东西叫种子?《摄大乘论》里提出种子六义的说法,刚才已经报告过的种子六义。不是说种子具备这六义,而是说具备这六个条件才能叫种子,应该这样反过来说。所以种子不是可以随随便便都可以叫种子的。要具备这六个条件,哪六个条件啊?“刹那灭”,它一定是变化的、是运动的;“果俱有”,特别这一条是很多学佛的人、世间上的人很难理解的,就是佛教讲因果是同时的。哎呀,有人说你这个东西太矛盾了,佛教不是讲因果通三世吗?过去、现在、未来吗?怎么会是因果同时的?今生的果是前世的因,今生的因来世才有果,你怎么讲成因和果是同时的呢?我提个疑问给你们,你们思考思考。对吧

  你不是讲过去、现在、未来吗、讲因果通三世的吗?但是你现在又来了个因果同时,怎么回事

  矛不矛盾啊?不矛盾!佛法肯定是不矛盾的,有矛盾肯定是我们自己没弄通。但是为什么不矛盾,你要搞懂。为什么不矛盾?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收在仓库里的种子,把它放在仓库里面了,这个还叫不叫种子?也叫种子。但是严格意义上讲,它不一定具备种子的作用。为什么?万一里面温度高把种子烤焦了,它就发不了芽了,它理论上是种子,但还不是实际的种子,真正实际上的种子是什么?播到地里算不算?也还不一定算!就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种子,就是当种子播到地里面,湿度、温度、土壤等种种条件具备,这个种子慢慢开始发芽了,那一刹那,它才叫种子,真正意义上的种子,是能够发芽啦。所以我刚才讲,佛教里面讲因果通三世的这个“因果”它只是讲这个“因”具备了“果”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发生作用。那么讲因果同时的是指在种子成熟的那一刹那,它跟果一定是同时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地里面播下去的种子,这个种子处于发芽状态,发的小芽和那个种子两个是同时具备的,它不可能是分开的,没有时间上的差异。当然要具体的说,这个理论就长了,建议你读一篇文章,这是我写的,我们的网站上有没有我都忘了,叫《试论唯识佛法与因果同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图书馆的杂志《法源》也曾经发过的,好像他们放到网上去了,这个文章很长。你看谈这个因果同时,就弄出六、七千字来。但是我那个里面谈的很透,为什么必须是同时的,必须是同时的,才具备真正意义上成熟了的种子、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种子。而我们现在干的任何一件事,起心动念都会熏习成种子,这个种子还没发生作用,所以它并不矛盾,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我在那篇文章里谈到:修行要改变的,就是当下这一刹那。为什么佛法、禅宗里面那么重视当下一念,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原来搞进去的种子已经装在里面了,对不对?你说我把它抠出来,又不是搞贪污受贿、挖一坨出来送给你,没有的。只要你装进去在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它一定会生果的,对不对?关键就是在这个种子产生果的当下你能不能把它切断。你能够切断它重新再熏回去的因就转变了;如果你的当下不能切断,它熏回去的因还是重复的老路子,那你这个修行哪里还有出路?没有出路!所以禅宗为什么讲“当下一念”,唯识整个佛法都强调要活在当下,道理就在这个地方。你要不明白这个因果同时啊,你就悟不出个道道来。为什么可以在当下解决问题,那就是因为因果是同时的,那重新再转换回去的种子就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了。我那个文章里也谈到了,所以我曾经讲要截断生死之流啊,必须从这里一刀切断,就是从因在生起果的当下,你能够用智慧去觉照,这就切断了。但是我们往往在这个因已经起了果了以后,说“哎哟,遭了!我又没有认真。”你总是过了以后才知道,不可以。所以禅宗讲的觉照功夫啊,就是这一刹那是最管用的。质量是最高的修行就是这一刹那。那些过后方知的也可以,佛教讲,你忏悔一下也好,但是呢它终归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这个里面很微妙,所以为什么种子六义里面第一个就是“刹那灭”,它一定是变化的。第二个,“果俱有”,因果是同时的。因果不同时,它没法熏啊,知道吗?所以“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这个好懂,比如说我熏的种子回去,万一这一期生命结束会不会就丢了?不会的,它一定随…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