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眼根所面对的对象;“眼识所行”,就是眼根牵动眼识起来,眼识最后到哪了?也是到色法那个地方,所以说眼识所行;“眼识境界”,是眼识所对的境界,眼识所缘是有分别,是眼识所认识、所分别的对象和境界。下面几个就更好知道了。“意识所行”,注意了,这儿没有“意所行、意境界”,注意到没有?为什么?因为意识的根啊,不是物质性的色根啦,它是精神性的,所以不是用这个东西来比喻了。就不是在这个色法范围内了。“意识所行”,因为我们上次讲到过,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在缘境界的时候,必须有谁的参与才能圆满?意识。所以意识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就叫“五俱意识”。什么叫五俱意识?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意识生起来的时候,意识都要去参与。所以把意识参与眼耳鼻舌身的认识活动的这一部分给它命个名字叫“五俱意识”。所以意识有四种,有些人说意识是不是有四个?不对。有四个范围,它都要去参与。这一类五俱意识等于前五识的活动它都要去参与,所以叫五俱意识。这个地方讲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那必然就会有意识的参与。所以意识所行对的是什么?眼识所行;意识境界对的是什么?眼识境界;意识所缘对的是什么?眼识所缘。不管你是所行也好、所缘也好,它的对象指的是什么?都是色法,都是这三种色法,离不开。不是形色就是显色;不是显色就是表色,反正是三个里面其中的一种。
但是,这些所行、所缘,有六种。第一,“所依处故”,就是眼识要缘,总得有个对象、有个处所;什么都没有,眼识起的来吗?起不来。“由自性故”,什么叫自性?眼识一定对的是色境。“方”,有方向。“时”,有时间;有一些过去的境界,是不是眼识缘的?是不是?那就不是眼识缘的,眼识一定缘的什么东西啊?现前的。“有显了不显了故”,比如影、光、明、暗,有显了不显了,对不对?“由全分或一分”,暗是一分,我们刚才不是打了比方,讲什么叫“暗”?挡住的那一块、那一部分。如下抉择分释,往后面,不是整个《瑜伽师地论》分五部分吗?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这个情况,在摄抉择分里面还会再讨论到,就是这个意思。“若一切色,或正现前、或已现前、或当现前、名眼境界”。都是可能成为眼识的境界。“如是眼识境界、意识境界,当知亦尔。为所领取,名彼境界”什么叫领取啊,就是它相对的。“若一切色正现在前,能生眼识,成所了别,是名眼识所缘。”缘嘛就已经到了认识的地步,所以眼识已经生起活动了,前面,所依也好、只是依靠,还不一定起来;到了所缘,认识活动已经有了,它就已经起来了。“如是意识所缘当知亦尔”缘的境界和眼识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对三种色法进一步的探讨,下面还有对这个色法性质的探讨。
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
若好显色等者:此中三种好、恶、俱异,唯说显色,不说形、表。当知形、表依显色有,非离显色别有形、表。摄举所依,略不具说。非由不说,谓彼为无。如集论中亦说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更无分别,唯显色故。复次,好、恶等色非实有性,唯是自心遍计所起,由是说言似色显现。此约意识所缘,说有三种差别,不通所余眼所行等。
这就是对这些色性质的探讨。应念好和恶(è),不是恶(wù),我们讲善恶(è)无记。中间的“集论”就是指的杂集论,集论是先有的,杂集论是后来解释的,把它揉在一起的,叫杂集论。此中三种,好、恶、俱异,就是不好不恶,叫俱异;为所显色,这儿只说了显色,没有说形色和表色,为什么呢?因为形色和表色离不开显色,所以就不具体说;那么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好的就是你喜欢的,恶的就是你不喜欢的,俱异的就是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最重要的就是后面那句 “似色显现”,它怎么解释的,“复次,好、恶等色非实有性,唯是自心遍计所起,由是说言似色显现”,所以这就告诉你,好也好、恶也好,这些东西都是你自心所起遍计所执而起来的,这个颜色,比如说青黄赤白,它本身带不带好和不好?本身不带,好和不好由每个人的内心的执着而起。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审美观。审美观有问题么?问题多了。审美观就是遍计所执,我告诉你。正因为它是遍计所执,所以每个人审美的标准不一样。就是要告诉你好也好恶也好这些东西都是不真实的,是在色法上显现的。怎么显现的呢
由每个人内心的执着显现出的。有好的、有坏的、有不好不坏的;但是实际上它根本就不存在好、坏、不好不坏。所以我常讲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对吧?你说那个强盗土匪,好还是不好
常人说:“不好,那个家伙是坏人。”可是那些强盗内部的说:“哎呀,我们家老大真好,抢了东西我们搭伙分。”他还以为他是好的。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坏的人可以变好、好的人也可以变坏,所以佛法有了这样一个智慧啊,所以坏人不会放弃他。对不对?会去感化他,还要把他像众生一样度。你看发愿文都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说好的众生誓愿度,是不是?说不好的我就不度他了,好的不好的,干嘛呀?都要度,你怎么度那些不好的?首先第一个就不能放弃他,对不对?你说那个坏蛋不理他,不可以。至少你心里面要同情他啊。他这一次坏就是因为他这个时候的烦恼的力量大了,他就表现出这样的力量来了。所以文殊菩萨常常讲:“我不恨一切众生,因为他们有烦恼。”所以你把这个话套过来:我不恨那些坏人,因为他们的烦恼显现。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就是关于色法的性质的问题。色法有个真正的性质吗?有没有?没有。它所谓的真正的性质是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你自行附加上去的。
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
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等者:谓彼眼识与诸心所有法俱时流转,同生住灭,于一所作更互相应,是名俱有相应。即由此义,心所有法得助伴名。心所有法众多非一,所谓作意、触、受、想、思,此五名为遍行心法,诸识生时遍俱起故。复有所余不遍行法,随其所应,与彼眼识俱有相应,说名为余。
这就是讲眼识有哪些心所跟它配合,我们原来讲《百法明门论》的时侯讲过:识的生起,必须要有其它附属的心理活动来配合它才能完成整个的认识活动。那些配合它的附属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心所有法。这个助伴就是指的就是心所有法。心识到底有多少种心所有法可以和它配合呢?“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三十四种。“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它应该有的心所有法都在和它在一起,这句话太笼统了,它应该有哪些呢?就是刚才讲的三十四种,这是《成唯识论》里面谈到的,《八识规矩颂》里面把它概括成两句话:“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遍行几种?五种;别境几种?五种;善十一,这就多少了?二十六种;“中二大八”,中随烦恼两个,大随烦恼八个,再加上贪、嗔、痴,总共加起来就是三十四个心所,可以跟它共同来产生认识活动的。 “所谓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什么?五遍行。“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余等是哪些?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就是指的这个。下面这个解释你就不用看了,你把这两句话理解清楚了这个小字你就能够理解了。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等者:此说同行相应。谓心心所于一所缘展转同行故。此同行相应复有多义。谓他性相应,非己性;不相违相应,非相违;同时相应,非异时;同分界地相应,非异分界地。(如集论三卷九页说31,673b)如心心所相应道理,如是诸心所法更互相应,当知亦尔。由同分界地相应,非异分界地故,说彼诸法同一所缘;然于一所缘境,有其种种行相差别而转,由是复说非一行相。由同时相应,非异时故,说彼诸法俱有而转。由不相违相应,非相违故,说彼诸法相应而转。由他性相应,非己性故,说彼诸法一一而转。
实际上这一段讲的这么复杂,总的来讲,一句话:眼识不是有三十四个心所有法跟它一起活动吗?意识就是眼识缘哪,就有三十四个心所跟它一起活动到哪儿,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我们原来讲的心所有法。什么叫心所有法?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恒起心起,对不对?强调“恒起心起”,就是你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你缘什么境,我就跟你缘什么境;就这个意思,所以,“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那个彼是指什么?眼识,和心所同一所缘,缘的境界都是一致的。“非一行相”,尽管一致,这两个是不是一个?心和心所是不是一个?不是,它一定还是两个。“俱有相应,一一而转”,虽然同时缘一个境界,但是它们本身是有差别的,主要是这个意思。这段文字,我看了一下,说了这么长,说来说去就这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理解了下面这段文字你就能理解了。“非己性”,因为它不是一个嘛,对吧?所以当然是“非己性”啰。“非相违”,比如眼识这个录音笔,不可能跟它在一起的作意跑到这个纸上去了,那这个世界就乱了套了。所以眼识缘这个录音笔,跟它而起的作意,也同时在录音笔上,它不会缘到其它的地方去了,这就是“非相违”。“非异时”,这一刹那眼识缘的时候,不可能下一刹那眼识才起来,明白吗?它一定是同时的。“同分界地,非异分界地”,什么意思呢?这时眼识是是在欲界缘的,不可能作意心所跑到色界去了,或者无色界去了。就这个意思。所以总之一句话,就是眼识到哪儿,跟它相应的心所就到哪儿。就这个意思。
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
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者:如说眼识以阿赖耶识为自种子依,如是诸心所法,当知亦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