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3講▪P5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眼根所面對的對象;“眼識所行”,就是眼根牽動眼識起來,眼識最後到哪了?也是到色法那個地方,所以說眼識所行;“眼識境界”,是眼識所對的境界,眼識所緣是有分別,是眼識所認識、所分別的對象和境界。下面幾個就更好知道了。“意識所行”,注意了,這兒沒有“意所行、意境界”,注意到沒有?爲什麼?因爲意識的根啊,不是物質性的色根啦,它是精神性的,所以不是用這個東西來比喻了。就不是在這個色法範圍內了。“意識所行”,因爲我們上次講到過,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在緣境界的時候,必須有誰的參與才能圓滿?意識。所以意識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就叫“五俱意識”。什麼叫五俱意識?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意識生起來的時候,意識都要去參與。所以把意識參與眼耳鼻舌身的認識活動的這一部分給它命個名字叫“五俱意識”。所以意識有四種,有些人說意識是不是有四個?不對。有四個範圍,它都要去參與。這一類五俱意識等于前五識的活動它都要去參與,所以叫五俱意識。這個地方講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那必然就會有意識的參與。所以意識所行對的是什麼?眼識所行;意識境界對的是什麼?眼識境界;意識所緣對的是什麼?眼識所緣。不管你是所行也好、所緣也好,它的對象指的是什麼?都是色法,都是這叁種色法,離不開。不是形色就是顯色;不是顯色就是表色,反正是叁個裏面其中的一種。

  但是,這些所行、所緣,有六種。第一,“所依處故”,就是眼識要緣,總得有個對象、有個處所;什麼都沒有,眼識起的來嗎?起不來。“由自性故”,什麼叫自性?眼識一定對的是色境。“方”,有方向。“時”,有時間;有一些過去的境界,是不是眼識緣的?是不是?那就不是眼識緣的,眼識一定緣的什麼東西啊?現前的。“有顯了不顯了故”,比如影、光、明、暗,有顯了不顯了,對不對?“由全分或一分”,暗是一分,我們剛才不是打了比方,講什麼叫“暗”?擋住的那一塊、那一部分。如下抉擇分釋,往後面,不是整個《瑜伽師地論》分五部分嗎?本地分、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這個情況,在攝抉擇分裏面還會再討論到,就是這個意思。“若一切色,或正現前、或已現前、或當現前、名眼境界”。都是可能成爲眼識的境界。“如是眼識境界、意識境界,當知亦爾。爲所領取,名彼境界”什麼叫領取啊,就是它相對的。“若一切色正現在前,能生眼識,成所了別,是名眼識所緣。”緣嘛就已經到了認識的地步,所以眼識已經生起活動了,前面,所依也好、只是依靠,還不一定起來;到了所緣,認識活動已經有了,它就已經起來了。“如是意識所緣當知亦爾”緣的境界和眼識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對叁種色法進一步的探討,下面還有對這個色法性質的探討。

  又即此色複有叁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似色顯現。

  若好顯色等者:此中叁種好、惡、俱異,唯說顯色,不說形、表。當知形、表依顯色有,非離顯色別有形、表。攝舉所依,略不具說。非由不說,謂彼爲無。如集論中亦說叁種,謂妙、不妙、俱相違色。更無分別,唯顯色故。複次,好、惡等色非實有性,唯是自心遍計所起,由是說言似色顯現。此約意識所緣,說有叁種差別,不通所余眼所行等。

  這就是對這些色性質的探討。應念好和惡(è),不是惡(wù),我們講善惡(è)無記。中間的“集論”就是指的雜集論,集論是先有的,雜集論是後來解釋的,把它揉在一起的,叫雜集論。此中叁種,好、惡、俱異,就是不好不惡,叫俱異;爲所顯色,這兒只說了顯色,沒有說形色和表色,爲什麼呢?因爲形色和表色離不開顯色,所以就不具體說;那麼這裏面最重要的是:好的就是你喜歡的,惡的就是你不喜歡的,俱異的就是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最重要的就是後面那句 “似色顯現”,它怎麼解釋的,“複次,好、惡等色非實有性,唯是自心遍計所起,由是說言似色顯現”,所以這就告訴你,好也好、惡也好,這些東西都是你自心所起遍計所執而起來的,這個顔色,比如說青黃赤白,它本身帶不帶好和不好?本身不帶,好和不好由每個人的內心的執著而起。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審美觀。審美觀有問題麼?問題多了。審美觀就是遍計所執,我告訴你。正因爲它是遍計所執,所以每個人審美的標准不一樣。就是要告訴你好也好惡也好這些東西都是不真實的,是在色法上顯現的。怎麼顯現的呢

  由每個人內心的執著顯現出的。有好的、有壞的、有不好不壞的;但是實際上它根本就不存在好、壞、不好不壞。所以我常講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對吧?你說那個強盜土匪,好還是不好

  常人說:“不好,那個家夥是壞人。”可是那些強盜內部的說:“哎呀,我們家老大真好,搶了東西我們搭夥分。”他還以爲他是好的。沒有絕對的好、沒有絕對的壞。壞的人可以變好、好的人也可以變壞,所以佛法有了這樣一個智慧啊,所以壞人不會放棄他。對不對?會去感化他,還要把他像衆生一樣度。你看發願文都講:衆生無邊誓願度。沒有說好的衆生誓願度,是不是?說不好的我就不度他了,好的不好的,幹嘛呀?都要度,你怎麼度那些不好的?首先第一個就不能放棄他,對不對?你說那個壞蛋不理他,不可以。至少你心裏面要同情他啊。他這一次壞就是因爲他這個時候的煩惱的力量大了,他就表現出這樣的力量來了。所以文殊菩薩常常講:“我不恨一切衆生,因爲他們有煩惱。”所以你把這個話套過來:我不恨那些壞人,因爲他們的煩惱顯現。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就是關于色法的性質的問題。色法有個真正的性質嗎?有沒有?沒有。它所謂的真正的性質是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你自行附加上去的。

  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所謂作意、觸、受、想、思,及余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

  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等者:謂彼眼識與諸心所有法俱時流轉,同生住滅,于一所作更互相應,是名俱有相應。即由此義,心所有法得助伴名。心所有法衆多非一,所謂作意、觸、受、想、思,此五名爲遍行心法,諸識生時遍俱起故。複有所余不遍行法,隨其所應,與彼眼識俱有相應,說名爲余。

  

  這就是講眼識有哪些心所跟它配合,我們原來講《百法明門論》的時侯講過:識的生起,必須要有其它附屬的心理活動來配合它才能完成整個的認識活動。那些配合它的附屬的心理活動是什麼?心所有法。這個助伴就是指的就是心所有法。心識到底有多少種心所有法可以和它配合呢?“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叁十四種。“彼助伴者,謂彼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它應該有的心所有法都在和它在一起,這句話太籠統了,它應該有哪些呢?就是剛才講的叁十四種,這是《成唯識論》裏面談到的,《八識規矩頌》裏面把它概括成兩句話:“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遍行幾種?五種;別境幾種?五種;善十一,這就多少了?二十六種;“中二大八”,中隨煩惱兩個,大隨煩惱八個,再加上貪、嗔、癡,總共加起來就是叁十四個心所,可以跟它共同來産生認識活動的。 “所謂作意、觸、受、想、思”,這是什麼?五遍行。“及余眼識俱有相應諸心所有法”,余等是哪些?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就是指的這個。下面這個解釋你就不用看了,你把這兩句話理解清楚了這個小字你就能夠理解了。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等者:此說同行相應。謂心心所于一所緣展轉同行故。此同行相應複有多義。謂他性相應,非己性;不相違相應,非相違;同時相應,非異時;同分界地相應,非異分界地。(如集論叁卷九頁說31,673b)如心心所相應道理,如是諸心所法更互相應,當知亦爾。由同分界地相應,非異分界地故,說彼諸法同一所緣;然于一所緣境,有其種種行相差別而轉,由是複說非一行相。由同時相應,非異時故,說彼諸法俱有而轉。由不相違相應,非相違故,說彼諸法相應而轉。由他性相應,非己性故,說彼諸法一一而轉。

  實際上這一段講的這麼複雜,總的來講,一句話:眼識不是有叁十四個心所有法跟它一起活動嗎?意識就是眼識緣哪,就有叁十四個心所跟它一起活動到哪兒,就這麼簡單。這就是我們原來講的心所有法。什麼叫心所有法?與心相應,系屬于心,恒起心起,對不對?強調“恒起心起”,就是你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你緣什麼境,我就跟你緣什麼境;就這個意思,所以,“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那個彼是指什麼?眼識,和心所同一所緣,緣的境界都是一致的。“非一行相”,盡管一致,這兩個是不是一個?心和心所是不是一個?不是,它一定還是兩個。“俱有相應,一一而轉”,雖然同時緣一個境界,但是它們本身是有差別的,主要是這個意思。這段文字,我看了一下,說了這麼長,說來說去就這一句話,你把這句話理解了下面這段文字你就能理解了。“非己性”,因爲它不是一個嘛,對吧?所以當然是“非己性”啰。“非相違”,比如眼識這個錄音筆,不可能跟它在一起的作意跑到這個紙上去了,那這個世界就亂了套了。所以眼識緣這個錄音筆,跟它而起的作意,也同時在錄音筆上,它不會緣到其它的地方去了,這就是“非相違”。“非異時”,這一刹那眼識緣的時候,不可能下一刹那眼識才起來,明白嗎?它一定是同時的。“同分界地,非異分界地”,什麼意思呢?這時眼識是是在欲界緣的,不可能作意心所跑到色界去了,或者無色界去了。就這個意思。所以總之一句話,就是眼識到哪兒,跟它相應的心所就到哪兒。就這個意思。

  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

  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者:如說眼識以阿賴耶識爲自種子依,如是諸心所法,當知亦爾。…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