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4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4)

  第 4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6月20日,農曆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耳識,前頭把眼識這部分讀完了,我們在讀眼識的時候就知道這一部分。我們回頭再看一下,整個《瑜伽師地論》它分十七地,哪嗎第一地:“五識身相應品”。 主要集中經力談五識的,說到這裏,我再給大家提一下,這幾天我在寫《八識規矩頌》這個東西,我對這個開始在思考。當然,我們這裏有些對唯識學比較熟悉,你看這個《百法》裏頭,它是按照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八個識的順序,這樣子在排;包括這個《八識規矩頌》,它也是前五識,實際上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可是你注意哪個《叁十頌》它不是這樣的,《叁十頌》前面它是倒過來的,《叁十頌》開始就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初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它是倒回來的,這裏頭有內涵的,我給你提醒;你要琢磨思考。我們這個《瑜伽師地論》呢?也是從眼識開始的,但是關于這個順序的排列呢?我建議你們看一下,將來可能找得到,太虛大師大概是在上個世紀,二叁十世紀在北京的時候,北京居士林,那個時候叫北平,講過一次《八識規矩頌》,後來有個《八識規矩頌》講錄,這個收集在太虛大師全錄裏頭,他有點發前人未所發,他把這個《八識規矩頌》的順序打亂了,他不按那個順序排列來講,也不按《百法》的順序,也不按《叁十頌》的順序;他另外搞一套,但是你們思考一下,有道理。這個《八識規矩頌》分兩部分,一個是講染汙世界,一個是講清淨世界;染汙世界這一部分他是按照六,他是先講第六識,第六識講了,我們講六識,我們先學過《百法》的都知道,這個六識的作用是什麼?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綜合判斷,推理思維,這些都靠第六識的作用來完成的。對吧?他有點象房東的當總管一樣,他是協調所有的東西;可是呢?你第六意識要綜合判斷,推理思維,有點象加工廠一樣,對不對?叫綜合加工廠,你總得要有人給你提供材料,這個材料從哪裏來,前五識。所以,太虛大師在講《八識規矩頌》的時候,他先把第六意識講了,第六意識思維很活躍,他就容易覺察到,叫綜合思維。可是呢?他這個綜合思維從哪裏來呢?靠前五識來,所以,他接到就講前五識,不管你是第六意識的綜合思維,前五識是沒有綜合思維的了,眼識只能對色境,耳識只能聽聲音;可是這個第六意識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的時候,這個意識都要去參與;他是個綜合的,可是,不管你是單獨的思維,還是綜合的思維;如果按照我們普通的講,說你認識這些客觀的東西從哪個地方來?認識的對象嘛,第六識認識有沒有對象,肯定有嘛;前五識有沒有對象,也有,眼識認識的對象什麼?是色境。那麼你這個色境從哪個地方來的,按照我們今天這個哲學上講,我們認識的這些叫客觀世界,這些東西是客觀存在的。佛法說不是,你這些東西不是客觀存在,是什麼?都是阿賴耶識的種子顯現的。所以,他接著就講第八識,解決你第六意識的綜合思維靠前五識來,對嘛?所以講前五識,不管你第六識,還是前五識,你們所有思維認識的對象靠誰提供,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以,他接著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講完了,這個時候有些人知道有個阿賴耶識,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顯現的,那麼接著就講第七識,爲什麼?這個第七識就把這個東西當成我唉,不是叫我藏嗎?對嘛?所以,他就接著講第七識;講染汙世界的時候就按照這個順序來的,六、五、八、七,可講清淨世界的時候又倒過來了,清淨世界又不是這個順序了,清淨世界是什麼?按照佛法講:我們這個世間,山河大地,我們所面向的這些境象唉,這些真不真實呀?答:不真實。你說他不真實也不對,你說他真實還是不對;爲什麼?這個世界都是緣起法。你譬如:諸佛菩薩,他們來還是面對這些環境,我們凡夫還是面對的這些環境,但是聖者面對這個環境,但是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爲什麼?我們是識在起作用,諸佛菩薩這些聖者他們是智慧在起作用。所以,佛法裏面講,改變你的認識,這個最重要。所以,這個八識講轉依,轉什麼?就是轉這個識。把這個識的作用轉成智慧的作用,就解決問題了。所以,我們常常打比方:你帶墨鏡,你帶有色眼鏡,你看事情,看得清楚嗎?看不清楚。那麼,你把眼鏡上面的顔色揭掉,這就是佛法講的,要淨化掉的。所以,這八個識要淨化掉,從誰開始呢?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最活躍的,最容易發現它;第七識不好弄的,你要把第六識逮住了,才能逮住第七識。啊,他講清淨世界的時候,說先要對付第六,第六容易找得到,第六對付完了,又對付誰呢?第七。所以,哪個六祖《壇經》講的:“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就說的這個,要先把這兩個轉掉,我們先對八識要有個基本的判斷。

  我給它們打個比方,這前五識就相當于采購員,去把東西買回來;這個六識收貨的,收貨的在你們哪裏叫什麼?叫庫管還是叫什麼?也不叫,這個六識只管收起回驗貨的;這個七識呢?就好象搞傳送的,前五識買回來了,六識驗收的,七識傳送的,這個傳送就要出問題,送進去這個倉庫是誰呀?第八識。第八識負責保管的,所以第八識是被動的,你不要看,說這些東西是八識顯現的,說八識有本事,你認爲他想怎能麼顯就怎麼顯,不是,它是被動的;因爲別人送進來的是這個,它就幹嘛呀?如實顯現,它沒有自主權。所以,外面買材料回來,是甚麼材料拿回來的,它就如實顯現;所以,那個前五識也是很被動的,知道嗎?關鍵問題出在哪兒?這個驗收的和送進庫房的,這兩環節容易出問題?如果驗收完了,這個送的人要想起打貓心腸,它說這個東西好,我把它按住點點,去庫房裏就少一點了,問題出在這了。所以,你前面這個前五識,收進來的信息,第六意識綜合一處理,第七識本身就是我嘛,對不對?它一傳進去,那麼前面的這些信息就帶上有色的了,就染汙,送到阿賴耶識的信息量,就是染汙的信息量了。問題出在哪裏?就要去查,所以,先要對付第六意識,驗收對沒有,第六意識搞對的;就要去查第七,哪個送東西的,他搞過來弄一弄,只要這兩個不出問題,接下來其它的馬上轉掉。只要第六和第七不和起來送哪個染汙的信息進去,是不是第八阿賴耶識自然就轉掉。所以,先把第六、第七對付了,它不送哪些壞信息、送染汙的信息,第八識自然就轉;第八識牽動的是誰呀?前五識嘛。因爲前五識在外面對的境像,都是由第八識變現的嘛,第八識一轉,它就幹嘛呀?它就跟著轉了,這個不轉都不行。所以,很多人不懂六祖講哪個:“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你沒學過教的人,你是講不出因和果的;因在什麼時候是因,果在什麼時候是果。當然《八識規矩頌》談到的嘛,六和七是在“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第七識是:“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 。都是在第一地,就是菩薩登初地,入預流;這個時候,六七就轉了。“五八果上圓”呢?五識和八識要到七地以後,八識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什麼叫金剛道?就是要到十地以後。所以,這個是有次第的。所以,我當時給你說:異熟識這個到什麼時候才不用?要到金剛道後才不用這個名字。金剛道前這個名字都還保留的,我給你講這個意思,就希望……。唉呀!這個《瑜伽師地論》好煩啊,我們學《百法》那麼簡單,學這個越搞越複雜。

  他爲什麼談這麼多的內容,就是要從各個角度,讓你認識你的心裏世界。到底是什麼?以前我們學《八識規矩頌》的時候就是個輪角性的。那麼現在呢?從各個角度來給你談。那你盡量能夠對你的心裏活動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所以,我剛才說:關于八識的問題,太虛大師分出染汙世界怎麼說,清淨世界怎麼說,很有點啓發意義,他符合我們修證路上,我們一直強調,你學佛法不能搞學術、搞研究、不是當學者,你是當行者,當修道者,那就要站在修正的立場,我認爲是很有啓發的。

  但他這個《八識規矩頌》也沒離開過這些。就是《瑜伽師地論》談到的眼識:“性境現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這些,所依講的哪些東西?種子依、等無間依、俱有依這些我們都講了嘛。當然到成佛的時候講得更複雜,這個眼識它要生起來,需要所緣。《八識規矩頌》上講的:“九緣八七好相鄰”。說眼識生起來需要九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你看所依就講生起的條件,必須要有生起的條件,是不是?所緣是不是前面講過,助伴與它生起的心所,眼識多少個?那天我跟你們講的呢?叁十四個。你會背《八識規矩頌》一下子就解決了。“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你算一算是不是這麼多?叁十四個。就是那麼多,這個腦瓜子要管用。現在雖然是人,學會像電腦一樣,會處理程序,知道不?要會處理,不要學完了就往垃圾裏掉。你要放在桌面上,隨時要調的。所以,腦瓜子要靈光。學這個佛法很有識辨的、很有邏輯的,所以,你看它每個識都是這樣的,有所依、有所緣、有助伴、還有它的作用等等的,都是從這幾個方面在談。

  前面我們是哪個談完了呢?眼識談完了。現在談耳識:

  雲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

  等無間依,謂意。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如前分別。

  先到這裏,看到這幾句話很短,這幾句話內容很多。因爲我們講了嘛,它每一個識都是按照這幾個;你翻到前頭那一頁,要不停的複習,第二頁,翻到沒有;你看中間哪個地方:謂五識身,自性;對吧?彼…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