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4講▪P6

  ..續本文上一頁組織,全身都是,布滿整個全身,有很多感覺神經末梢,都算是這個身根。那麼這裏面它講了:“此中所觸,初四大種是實有性”。前面這個地水火風四大種造的就是四大,就是我們面前的身體啊,我們所對的物質啊,都是這個四大,對不對,後面的所有東西都是在這個四大種所造的四大上面分位假施設有,明白了吧。就是你那個輕的也好、重的也好、柔的也好、所謂滑、冷、暖、悶都是在這個上面所産生的感覺、差別而已。明白了不,所以,你感覺說:“哎呀,那個東西好重。”什麼叫重啊,這都是感覺,真正到了聖者那,他對你那些什麼輕啊、重啊,這些感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過去讀那個《鸠摩羅什傳》,你不要說那個:“哎喲,那不可思議。”鸠摩羅什六歲的時候,他到那個廟子裏面去,他把那個寶鼎,很大,他走去的時候,他不知道那個東西多重,他走去就把它抱起來了。其它人說:“哎喲,那小孩是神童哦,那麼重他都抱起來“,他一聽好重啊,他有那個重的感覺一起來,真重了,落下去了,又抱不起來了。所以過去有個公案就講:舉鼎悟唯心。這輕和重,唯識裏面心裏面的觸覺,是感覺,包括冷、暖、滑。但是特別是那個觸覺啊,對我們人來講啊,我們大部分煩惱、貪念就是這個觸覺起來的,但是你要記住啊,這個觸啊,是識的活動的結果,不是我們那個遍行心所的觸心所。觸心所跟這個是有差別的。遍行心所的那個觸是心所有法,是根、境、識大家結合在一起,叫觸。而這個地方的觸完全是識的結果了,認識的結果了,什麼冷的、暖的、滑的、澀的、輕的、重的,它已經是個結果了,爲什麼我講這個很重要呢,我們人的大部分煩惱,貪念,都是因爲這觸覺而起,你比如坐椅子,哎呀,這個梆硬,我換個pa活的,爲什麼,細軟的就是舒服啊,睡床都一樣的,這個枕頭不行,你鍛煉啊,你回去鍛煉試一下,這都是觸覺,會生貪念的,哪怕兩個人,比如你們在家人,兩個人牽個手,你摸他的手像個棒棒一樣:“拿開哦,咋個沒抹潤滑劑,”你要摸到那個手很柔軟的就喜歡多摸兩下,這都容易生觸覺,這都是觸覺嘛,按佛法講呢。但是這些東西啊,凡夫衆生是處理不好的,他有分別,所以他容易生貪念啊。所以我們大部分前面講除了眼睛對的色,耳呢,聲,鼻呢,香,舌呢,味,這些東西啊。你說:“我大不了眼睛閉著不看,耳朵不聽,我鼻子不聞,捏著,我嘴巴不吃東西,”但是你每天,你站在那有感覺不?啊,站在那,你覺得,哎呀,這個地還挺好的哦,哎呀,這個風還不錯,你是不可阻擋的,它隨時都在你身邊,隨時都給你製造這種感覺,可是,你要是把握不好啊,就容易隨煩惱而轉,這裏我還給跟你提:“病、老、死都是感覺。”你注意到,你看這兒寫的呢,它把這兒,老、病、死都是放在觸覺裏面的,感覺裏面的,剛才講了嘛,什麼是死啊,四大分離,你感覺到四大分離了,所以爲什麼說預知時至很容易,你不要覺得好難,真正有修行的人,他四大要分離,他馬上有異常反應,說個不好聽的話,那個青蛙都知道要地震的嘛,沒什麼了不起,那人也是啊,要死之前,是體內大地震。人要死之前,很痛苦了,四大分散,所以預知時至是一種下意識的感覺。就是一種感覺。所以他死的時候沒痛苦,四大不合了嗎,它還不是一種感覺啊,是吧,就是病。老,四大的功能衰竭了嘛,那就是老,所以這些都是一種感覺,各位要記住,沒有真正的老,沒有真正的病,沒有真正的死,這都是感覺而已,是吧。有真正的老嗎,有的人一百歲了還說:“我挺年輕。”這都是各人的看法,所以這個地方啊,我給你們提出來,你包括怯、勇,勇敢、擔心、害怕,這些都是一種感覺、觸覺而起來的,所以你不要把它當真,這是要給你特別提出來的,大家要引起思考和重視。所以在這個觸覺裏頭,由于我們這個身根啊,很發達。因爲你的眼耳鼻舌啊畢竟是有限的,這個器官,可是這個身根啊,它遍布全身都是,隨時都有觸覺,你摸到碗有觸覺,拿到筷子有觸覺,穿上衣服有觸覺,有沒有哦,都有,躺在床上有觸覺,坐在凳子上有觸覺,你沒有哪一刻離開過這個觸覺,最活躍,其它那些東西啊,在我們生活裏面,雖然也天天碰到,但是它畢竟不是二十四小時不離,唯獨這個觸覺啊,在時間上來講啊,它經常伴隨著我們,經常幹擾你,所以修行啊,你就在這個地方來觀照,不要去想:“哎喲,這個地方好啊,我多站一會,哎呀,這裏面有空調,我多呆一會。”冷嘛,舒服嘛。 這也是貪呢,你別以爲哦,這些微細的心念,按照佛法來講,就要用智慧來覺照,冬天就在床上,“哎呀,這被子暖和,多躺一會,“這都是,所以這個學佛法啊,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就會照破。因爲這個觸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所以你要把這個觸覺堪破。能夠照破,你修行就一大進步,你就不會被這些東西所牽挂、阻擾你。所以這個是身識所對的境界。下面呢,對這五識講完了,那麼下面呢做了一些補充,這些補充裏面很有內容的,念一下。

  己二、總顯相應2 庚一、料簡識生2 辛一、生因緣2 壬一、舉眼識2 癸一、簡不生

  複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

  癸二、顯得生

  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複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壬二、例余識

  如眼識生 ,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雖眼不壞至應知亦爾者:此中諸義,如下意地釋。(陵本叁卷五頁204)

  辛二、生隨轉2 壬一、舉眼識2 癸一、初叁心3 子一、標

  複次,由眼識生,叁心可得。

  子二、列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子叁、釋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癸二、後二心2 子一、染淨心

  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子二、等流心

  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壬二、例余識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由眼識生叁心可得至應知亦爾者:眼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或五識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必定意識中第二決定心生。此中且約意識生無散亂爲論,是故說言由眼識生,叁心可得。初一剎那名率爾心,此是眼識;次二剎那名尋求心及決定心。當知若意識生,或時散亂,則不定爾。顯非決定,置可得言。由彼意識起尋求心及決定心,隨爾所時分別境界,此後乃有染汙或善法生,由是此言決定心後方有染淨。即由染汙及善意識力所引故,從此無間,于眼識中,染汙及善法生,是故此言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然彼眼識善不善轉,唯由意識分別所引,是故此言不由自分別力。自唯隨境勢力任運而轉,無分別故;即此剎那,名染淨心。從此以後,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即此剎那,名等流心。如眼識生,余識亦爾。如下意地釋。(陵本叁卷六頁210)

  庚二、喻所依等2 辛一、如行旅喻

  複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爲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辛二、如居家喻

  複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仆使等。業,如作用。

  應觀五識所依等者:此中爲顯五識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4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