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5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5)

  第 5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7月4日,農曆五月十二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已經把五識身相應地讀完了,按照這個內容,整個五識身相應地還不到一卷的內容。接下來本地分中意地第二,意地從目錄上可以看出來,它分了好幾節,目錄: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叁,實際上意地占了二卷多,這個地方的一二叁,比如,意地第二之一,意地第二之二,意地第二之叁;這個一二叁並不代表什麼,意地第二之一,五識身相應地第一只能說順序,哪麼意地裏頭又分一二叁,這個沒有實際意義;實際上也是分這個卷的內容,比較均衡一點,就把它分成了這些;實際上最早有的經、有的論在印度就有這樣的分法,有的可能來東土才形成的。但這個《瑜伽師地論》我估計,還是在印度時期就有這樣的分法,因爲,當然佛經在印度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貝葉經的形式,貝葉經是一頁一頁的串的,翻的時候,數量差不多,有些時候印佛經的分卷,根據數量來分的,比如內容差不多,都比較整齊,分成一段;有些時候根據哪個造論的人,或者翻譯的人,翻到這裏差不多他就分一段,打個總結,完了下一次又開始。

  說這個之一、之二、之叁沒有實際的意義,哪麼原論上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雲何意地?

  已說五識身相應地,這裏有承前啓後的意思,已經把五識身相應地說完了,接下來就要說意地。所以,這個論,我們這個學佛法,經律論這裏頭,你一定要有一個概念,實際上這個經,嚴格意義上講,是比較好懂的;後來這個造論,越造越複雜,因爲,造論的時候,他會有時代性,他會把其它相關的東西拉到一起來說,所以,實際上把它搞得很複雜,還有讀經的時候,讀論的時候有個差別,你們看,這個經它不一定前後有邏輯的,但是這個論往往邏輯性很強,他會講究一些方法;這個經,就是佛在世的時候,講經的時候,我們講:佛說法都是隨緣開示,大部分內容並沒有我今天該講個什麼的?我提出來,很多時候不是這樣的,都是有人要問;你看所有的經,大部分的經都是有人問的,解答你的問題,哪麼才開示,闡述道理,這樣子出來的。所以,今天人家上午問的這樣的問題,下午問的另外一個問題,後來結經在一起的時候,不一定有關聯,所以,我最近看他們搞哪個《金剛經》,有個人搞《金剛經》研究,《金剛經》我們都知道分兩部分,對吧?前面一半,後面一半,但是,現在人討論得很利害的問題是,《金剛經》因爲前頭嘛,就是圍繞兩個問題在討論:“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對吧?現在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真正釋迦牟尼佛在解答的時候,他是先解答後一個問題,開始問的時候是“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但是他先回答的“雲何降伏其心” ,最後才是“雲何應住”。在下半部的時候,他又倒過來了,這兩個問題又倒過來了,這兩個問題又開始琢磨,其實我個人認爲這個意義不是太大;也有可能,當然你說沒有意義,也可能有意義;所以,問兩個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他爲什麼不先說第一個呢?先說第二個呢?但是不要認爲這裏邊有好些文章要作,沒有必要。所以,經裏面,沒有很多邏輯性。因爲他是隨問隨答,這樣子出來的。而論就不一樣,論的後期專門有著作了,有人寫了,他就有邏輯了;比如這一句,已說五識身相應地,就有承前啓後之意;交代一下,前面的五識身相應地已經說過了;雲何意地呢?下面轉入說意地。

  單說意地的時候,我們先給大家提示一下,這個意地的意,不等于我們說眼耳鼻舌身意的意,眼耳鼻舌身意哪個是意識,跟這個意是有區別的,到底有什麼區別?我現在只能給你說這麼一個概念,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六識哪個意是一個狹義的;這個地方講意地的意是廣義的,那麼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的意,一提到它只是專指第六識,但是這個意地的意是廣義的,包括一切識都可以叫意,它爲什麼都可以叫意?一切識都可以叫作意,下面要談到,我先給你提出個概念,這在唯識佛法裏面,關于意識的意有狹義的用法,有廣義的用法。狹義的用法,就特定所指的第六意識;廣義的不可能代表一切識。爲什麼不可能代表一切識,我們下面談到具體內容的時候再給大家講,先要有個印相。原先就有人問過我,他看了《瑜伽師地論》目錄,很多人學過《百法明門論》的,學過《八識規矩頌》的,都知道唯識佛法講八識的嘛,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前五識,對吧?意識第六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他看這個《瑜伽師地論》目錄,五識身相應地,前五識;意地,他說怎麼找不到末那識,第七識、第八識的呢?你看這裏沒有吧?目錄裏沒有的,在這裏面看出問題來,按道理來講,說《瑜伽師地論》是整個唯識佛法的百科全書嘛,都在裏頭。既然我們都有印相唯識佛法是講八識的,咦,他怎麼講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就沒有下頭了?實際意地包括了末那也好,阿賴耶也好全都在裏頭了。從目錄裏面也許看不出來,哪麼雲何意地呢?什麼叫意地呢?

  此亦五相應知。謂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緣故,彼助伴故,彼作業故。

  此亦五相應知,什麼意思呢?說前面我們談到五識身相應地的時候,對這個五識的了解呀,都是從五個方面,哪五個呢?下面說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當然這個跟後面又有所不同,晚期的,特別是到了《成唯識論》時期,對每一個識的了解,比這裏還多;那麼,最能體現的就是《成唯識論》裏頭,我們簡練的就是《八識規矩頌》裏頭;你看《八識規矩頌》裏面除了我們這裏講的:所依、所緣、助伴、作業以外,還談到性,性質;就是善的、惡的、還是無記性的,這是它的性質。每個識都存在的,你比如:你這個時候的眼識生起來,你跟它相應的心所,如果是善性的,如果是精進的,或者是慚、或者是愧,那麼,你這個前五識就是善的;如果這個時候貪嗔癡煩惱跟這個前五識相應,那你這個前五識是什麼?是惡性的。煩惱心所與它相應,他不一樣的。所以,還有性類的差別,包括前六識,包括六識、七識、八識都存在。性過後,還有界地,這就是識,包括八個識叁界九地,這個叁界九地簡單講就是我們整個世間,當然包括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都是他的輪回裏面,還沒超出輪回,就凡夫有情生命活動的範圍。那麼,這八個識在這個範圍內活動的情況,也是不同的;比如:第六意識他在叁界九地跑都可以,沒問題,都可以活動。但是,前五識就不見得了,因爲你到了色界的時候,到了離生喜樂地的時候。

  因爲,我們這裏要有個概念,佛法把這個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劃分了叁個,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劃分了叁個階段,凡夫衆生叁個大的生命階段;當然,六道也在裏面,叁個角度,劃分的角度不一樣,那麼,這個欲界呀,我們佛法裏把他叫做“五趣雜居地”;這個指我們娑婆世界: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都在這裏頭活動,叫“五趣雜居地”。爲什麼欲界呢?很簡單,這個世界的有情衆生,他們的生命和生活離不開飲食,男女之欲,所以,把他叫做欲界。所以,你要記住,彌勒菩薩現在是在欲界裏頭,不是,彌勒菩薩不是住在欲界,應該離開欲界了,應該是在色界裏頭,但是他還有身體。所以,五欲界裏頭就有五個識,要吃飲食嘛,要生活嘛,這樣子,這個欲界裏頭,前五識都可以活動的。但是,一旦離開飲食、男女之欲,到色界,第二地,色界初,第二地,就是九地第二地叫“離生喜樂地”。這個怎麼叫:“離生喜樂地”呢?就是離開世間飲食、男女之欲,說到了這個第二地,就不用吃飯了,既然不用吃飯,你就可以想,哪些東西就不會有了,《八識規矩頌》裏講過了的,說:“眼耳身叁二地居”。鼻子和舌頭這兩個就不管用了,只要離開欲界,它就不管用了,這兩個在欲界裏管用;因爲,欲界裏有飲食、男女之欲,首先有飲食嘛,鼻子要嗅嘛,舌頭要嘗嘛,到了色界就沒有飲食之欲了嘛;所以,它就不存在香味的問題,不存在味道的問題,鼻舌兩識不管用了。可是,到了二地以後,鼻舌身也都不管用了;因爲他是“定生喜樂地”了,他完全入定了,他身上物質性的東西都不太活動了,所以,鼻舌身這叁個也沒有了。到了二地以上全五識都不活動了,所以在《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裏面都談到活動的範圍,還有他認識對像,我們講識就是認識對像嘛,認識對像就有結果。對吧?

  在佛法裏叫“識量”,量就是能量的量,就是認識得正確不正確,量字給打比方:你去街上買布吧,買布、賣布人是不是要用尺子,來量這個布,對吧?那麼,這個比方是什麼呢?那個尺子,就等于是識,那個量的布就是認識的對像,對不?但是,尺子量布都有個結果;這個布幾尺長,一尺二尺,是不是有個結果。所以,能認識的識,與所認識的對像一定要給個判斷,那就有個結果。這是杯子,杯子剛開始的語言就是結果了,這叫“量”。在唯識學裏面。那麼,這個量有些結果是正確的,有些結果是不正確的;有些結果是真實的,有些結果是不真實的。你比如:我們就說這個杯子,你都看到這個杯子了,這個是什麼?你可能都會說這個是杯子,這裏面就存在一個問題,只有通過你的眼睛那一刹那,這個是白的、圓的、不鏽鋼的,那一刹那是現量,是正確的;當你說它是杯子的時候,認爲它是杯子的時候,它已經不是正確的了;爲什麼?因爲你已經加了名稱、概念,在這名稱、概念上面又再起了杯子的認識了;知道不,所以,這個時候已經不真實了。所以,唯識佛法它把這個東西講得很微妙。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頓悟也好,正智現量也好,一聽就知道已經不真…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