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6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6)

  第 6 講

  時間:公曆2009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前面主要對八個心識從不同側面來介紹。以上都介紹了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等。前五識是統一的。

  意地主要包括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在內,所以叫意地,意地有哪些內容講過了。自性、彼所依講過了。彼所依是所依靠,是它要産生活動的一些條件。包括等無間依也好,種子依也好。上次等無間依講過了,現在講種子依。 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彼所依者等者:前自性中舉心、意、識,顯此意地遍通一切,今此所依及下所緣、助伴、作業,理亦應通一切識有。然此論中唯說前六識身,不說心、意有相應義。如下有言:此中顯由五法,六識身差別轉,乃至廣說,可爲證明。由是當知,此所說義是隱密說,非是了義。是故于此所依及下所緣、助伴、作業,皆唯偏約意識爲論。如文自顯。複次,此所依中,不說意識有俱有依,然理非無。成唯識說,彼俱有依即末那識。今略不說。此亦同前,不更分別心、意道理應知。

  這裏有二個要注意的。1、“前自性中舉心、意、識,顯此意地遍通一切,今此所依及下所緣、助伴、作業,理亦應通一切”識有。什麼意思呢?既然我們一開始說意地,不是單獨指意識。那麼只要說意地,那就包括第六、第七、第八都在內。所以說前自性中舉心、意、識。自性是概念的解釋。心、意、識都包括在內的。心:指阿賴耶識;意:指末那識;識:指第六意識。就是說意地就通這叁個識。“今此所依及下所緣、助伴、作業”。前面講自性是通這叁個識。現在講所依、所緣、助伴、作業,也通這叁個識。“然此論中唯說前六識身”:什麼意思呢?從現在開始往下大部份他所講的所依、所緣、助伴、作用,僅僅是指第六意識。“前六識身”:因爲前面已經講了前五識,現在講第六意識。“不說心、意有相應義”:對于阿賴耶識、末那識相應的心所並沒有單獨立出來。“複次,此所依中,不說意識有俱有依,然理非無。成唯識說,彼俱有依即末那識,今略不說”。什麼意思呢?你看我們講前五識有彼所依者,等無間依,每個識前一念爲後一念的等無間依;前五識的俱有依是什麼呢?眼識的俱有依是什麼?是眼根,耳識的俱有依是耳根,鼻識有鼻根,舌識有舌根,身識有身根都是俱有依。同時這裏提到種子依。看發現這個文字裏面,“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這裏少一個俱有依,是他單獨提出來的。“此所依中,不說意識有俱有依,他好象沒說意識有俱有依,然理非無”:不是說意識沒有俱有依,那它又是什麼呢?《成唯識論》說了:“彼俱有依即末那識”:彼指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根是以第七識爲根,今略不說,沒有單獨說出來。

  關于六、七、八的關系:我在這裏再強調一下,我們知道前五識的俱有依,也就是每個識自身的根。而六、七、八這叁個識呢?它們互相爲根,第六爲第七的根,第七爲第八的根;反過來,第七又爲第六意識的根,互相爲根。正因爲如此,前五識的淨化比較好辦,但是六和七、八的淨化,不太容易。因爲它們總是連接在一起的。好象社會上那個連體嬰兒一樣,連在一起的,如果動手術的話,弄得不好,就死掉了。所以六和七關系非常緊密。所以,以後學《八識規矩頌》轉依的時候,成佛的時候,六和七是在初地轉。這裏有個順序,我提前給你們講,我正寫到這一段。我打個比方,我們到地裏去鋤草,有個成語叫鋤草鋤根。一般鋤草只是把表面的鋤掉了,沒有把根鋤掉。這是暫時鋤掉,沒有永久的鋤掉,要永久的鋤掉,那就是要把根挖出來。那麼六、七的淨化,要徹底的淨化,實際上第七識最重要,因爲我們所有的執著,都是從它那裏來的。我們上次講了,前五識只是在外面采集信息,第六意識作綜合處理,但第六意識作綜合處理的時候,它是以第七識爲根。所以第七識執我的信息沒有處理掉,它對前六識提供信息那就永遠是染汙的,因爲在我執的籠罩下。所以,看起來我們要淨化,實際也就象鋤草一樣,先把根拔掉。但是這個轉依工作從理論上講,好象是先從第七識對付,實際上不是那麼容易。爲什麼?第七識藏得太深了,不容易找到;明白嗎?所以,先把第六識找到,先把露在外面的找到。所以,對六七識的淨化工作。我個人是這樣看的,是象鋤草一樣,通過長在外面的草,知道它下面有根,通過上面的草鋤掉,慢慢處理掉它的根部,讓它的根慢慢死掉。對六七的淨化,很大程度上是這樣一個程序。先處理第六意識。不是擒賊先擒王,而是順賊擒王。順著賊找到它的老窩。爲什麼?六七同時轉,先找到第六意識順著它,第七識跟著它淨化掉。因爲六七互爲根,六七識的根相互依靠,第六意識作任何事都得看第七識臉色,要第七識點頭,你永遠是染汙的,因爲第七識恒審思量我相隨,它一刻都沒停止過,在做夢的時候都夢到我的錢被搶了。爲什麼做夢都還有這樣執著,因爲第七識自我的執著,永遠都沒停止過。爲什麼呢?因爲第六意識依靠它産生活動。嚴格意義上講夢中是第六意識的夢中意識。上次講了意識有兩部份:五俱意識是共五識;不共意識有夢中意識,散亂意識,不共意識是獨頭意識,是單獨活動的。五俱意識是與前五識一起活動的。夢中意識有夢謂是單獨活動,不靠前五識,你做夢時眼睛也在做夢嗎?耳朵也在做夢嗎?沒有,是意識的活動。還有散亂、定中。你做夢的時候也包括悶絕,休克狀態,實際意識沒停止活動的,如果意識停止活動的話,那大腦已經死亡了,生命已經死了。所以,意識的活動是最活躍的。嚴格講做夢意識最活躍,自我意識做夢沒停止,是第七識沒停止。所以,六七淨化不是擒賊先擒王,不是把第七識抓出來弄死了,第六識跟著死,不是那麼簡單。是順賊擒王,順著第六意識的活動,知道第七識,再順賊擒王,鋤草先鋤根,當然利根人,先海底撈月,地裏拔根。有鄉下鋤草的老鄉,也不是先除根,開始先學鋤草,先鋤表面的,根自然死掉了。我想可以譬喻一個是利根,一個是鈍根,一般程序還是要從上面對付到下面去。但特別的利根可能知道,鋤草先鋤根。所以,六七的淨化,還是順著第六去對付第七,但是不排除有特別的利根人,首先鋤根;你說誰是利根?誰是鈍根呢?也沒有評委。利、鈍主要是看你自身發心的程度,能不能下定決心。你看大隨煩惱:不信、掉舉、懈怠你能不能對付,能對治就是利根,常被這些牽挂就是鈍根。我們有時候也有懈怠,心裏起來的,算了吧,過兩天再說吧,下午再說吧,晚上再說了。鈍根、利根不是別人決定的,是你自身決定的。所以,我經常講:“修行的人一定要對自己狠一點”。你看曆代祖師是不近人情的啊,以前的祖師,對我們現實生活是沒辦法比的。禅宗有個祖師,他媽病了,想他想得眼睛都瞎了,他都不回去看她,最後他媽已經死了。他說:“一把火把她燒了就行了”。今天的人是無法理解的。他一把火把媽燒了,是能度他媽的。一道火先把她度走了,超度了。一般人是不知道的,是凡夫被虛妄分別相迷惑了。所以,修行的人要對自己下狠心。我前幾天講:“賊心不死,道心不生”。我們現在的賊心太多了,掉舉、惛沈、懈怠等等,還有許多投機取巧的心理,誰帶著我走啊。誰給我叁個……妙計,怎樣就能過關啊,這些心理,都屬于賊心。賊心不死,道心不生。爲什麼?是道心不夠,動力不夠,自身沒有很好的把握根機。所以,根機不是別人說的,是自己內心的力量,發心的力量來決定。

  關于八識的活動,爲什麼六七八連起來說?因爲關系太緊密了。我們講了第七第六,它們是互相爲根的關系。這裏雖然他沒講第六識的俱有依,但是它是有的。第六識的俱有依是第七識。

  “此亦同前,不更分別心,意道理應知”:阿賴耶識的俱有依是末那識,末那識的俱有依是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好比打仗一樣,如:劍門關,“一夫把關,萬夫難開”。前六識不管怎麼打,通過第七識全是染汙的。你要明白爲什麼轉依,阿賴耶識去後來先作主公,前七識是世間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先把阿賴耶識搞掉,不是什麼事都解決了嗎?不行的。阿賴耶識現起我們身心世界是被動的,看你們前七識拿什麼種子回來,阿賴耶識就含藏什麼種子,阿賴耶識是被動的,是沒有選擇的,沒有主動性。如果說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只選好的播出去,壞的藏起來,不播出去,阿賴耶識沒有這樣的權利,沒有的。要是這麼簡單我們把阿賴耶識喂好一點,告訴它:拜托你啊,好的種子,給我拿出來我要用,壞的你藏起來,別給我,不可以的。所以,第七識扮演的角色,就象劍門關,一夫把關,萬夫難開,它在這裏把持著,把前六和第八隔開,必須通過它。所以,要化解這個危機,怎麼辦,那就是把恒審思量我相隨的自我意識,第七末那識瓦解掉。

  第八識別名有: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心、異熟識、藏識海、窮生死蘊、無垢識等等。不管阿賴耶識、心、藏識都是一個概念,都是攝藏種子。

  第八識是通于一切的,你在染汙位也叫第八識,清淨位也叫第八識;阿賴耶識也通于染淨的,在染汙位保持的是染汙種,清淨位也需要保持種子,在染汙位保持的是染汙種,在清淨位保持清淨種,這也是貫通染汙的。其余的都是有階段性的。

  阿賴耶識從凡夫位,到成佛需經過叁個大階段:叁次大的飛躍:

  唯識家講從發心到成佛要經曆五個階段:《唯識叁十頌》講的五位:1、資糧位;2、加行位;3、見道位;4、修道位;5、究竟位。

  究竟位就是成佛了,圓滿了。凡夫是發心以前的;開始發心學佛是資糧位,積集資糧,積集盤纏,成佛的資糧是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資糧位要經曆十信、十行、十住、…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