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6講▪P3

  ..續本文上一頁:若于爾時一眼識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于爾時二、叁、四、五諸識身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什麼意思呢?眼識也在看,耳識也在聽,那麼意識跟著跑,都是一個,坐地將軍,管你哪幾個識,我意識都能指揮你。你想吧,要是這幾個都在外面跑,他跑你跟著他,哪個跑你也跟著他,跑得動嗎?第六意識很聰明,坐在那裏,你們信息都給我,不然每個動都跟著動,那是忙不過來的。所謂五俱意識,就是說,這一刹那,我眼睛也在看,耳朵也在聽,鼻識也在嗅;其實五識都在活動。是不是有五個五俱意識在動呢?回答:(不是)。就只有一個五俱意識,他之所以叫五俱意識,就是因爲它有這個本事。五個都在動,我都能掌控你。就好比中間畫一個圈,外面畫著五條線,五條線在外面活動,但都在這圈圈上栓著的,都拉著的。這講的共五識,也就是獨頭意識。這就是共五識。那麼不共呢?

  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爲、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若不共者至一切種子者:此說不共五識所緣,略有五別。一、受想行蘊,二、無爲,叁、無見無對色,四、六內處,五、一切種子。由彼意識遍能了別自相、共相,及變相緣有無、假實等法,是故略說五不共法。此中唯說受想行蘊,不說識蘊,于六內處意處攝故。無爲有八,謂虛空,非擇滅,擇滅,善、不善、無記法真如,不動,想受滅,如下自列。(陵本叁卷十四頁252)唯有爲滅之所顯故,名爲無爲。無見無對色有五別相。一、因緣故;二、據處所故;叁、顯現故;四、無變異故;五、所緣故。下決擇分廣釋其相。(陵本六十五卷十頁5182)此色蘊中一分所攝,自心分別之所起故。十二處中,眼處乃至意處,名六內處。諸法種子,名一切種。如是等類,皆爲意識之所緣境。或現量緣,或變相起,不與五識俱轉,故名不共。

  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獨頭意識,它單獨産生活動認識。它緣的包括哪些呢?“略有五別,一、受想行蘊,二、無爲,叁、無見無對色,四、六內處,五、一切種子”。他指的什麼呢?下面講:“由彼意識遍能了別自相、共相,及變相緣有無,假實等法”,什麼叫自相、共相?比如這個杯子,我們眼識在緣它,這個時候,五俱意識跟它一起緣,眼識對這個杯子的認識,只能是輪角性的,那麼意識參與進來,也是自相同緣。這個杯子是不鏽鋼的,這就是杯子的自相。因爲杯子的材料很多,有陶瓷的,陶瓷與不鏽鋼各有各的自相,各有各明顯的特征,這個不鏽鋼杯子與陶瓷的杯子不一樣,各有各的自相。什麼叫共相呢?這裏擺一排排杯子,有不鏽鋼的、陶瓷的、玻璃的、鐵的一排,第六意識認識,這些都叫杯子,這就叫共相。這都是第六意識作用。比如人也有自相、共相,這一屋裏的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征,這叫自相,有眼睛大,有眼睛小,有個子高,有個子矮,有男有女,有胖有瘦,這就是自相。共相呢?有人問:這一屋的人都是作什麼的?答:都是人。這都是第六意識的功能。這叫共相、自相。

  “變相緣有無、假實等法”:什麼叫變相緣?這就是講所緣緣的問題:第六識緣,按整個佛法講,我們對事物講客觀、主觀。按佛法講:在凡夫階段,你永遠不可能認識這真正的客觀,因爲是染汙的。爲什麼?譬如:今天生物學家講:你這眼識緣這個杯子,實際上讓你眼識産生直接認識活動的,這個視網膜上的影子。所以佛法講你很難認識客觀。按佛法講有幾個所緣緣的問題,這個是間接所緣提供條件的叫疏所緣緣;真正直接産生認識活動的視網膜産生的影子,是親所緣緣。這是眼識,意識也是,意識是依我們眼識上的影子,爲疏所緣緣,他還要再在上面臨模一次,成爲它的親所緣緣,所以叫變相緣。明白嗎?真正意識緣杯子的時候,它已經通過眼識給他又變過一次了。等你眼識在杯子上,以杯子爲根據起了影子;意識又依眼識的影子上再次起了一個影子,所以叫變相所緣有無。就分析這杯子是真的呢?是假的呢?也就是第六意識在哪個影子綜合、判斷、分析、思維是有呢?是無呢?是真的呢?是假的呢等等?這都是第六意識作用。我剛才說了:親與疏的問題,你們一定要思考。往後講的還有,第七識又在第六識影子上再描繪一次,描得最後已經不象樣了,一層關系套一層,爲什麼說很難認識真正的客觀,原因就在這裏。

  “是故略說五不共法”:也就是對這五種情況都緣自相、共相,有、無、假、實等,至于下面五個是哪些呢?

  受想行蘊:我們學《五蘊》、《百法》就知道。《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我建議你們把五蘊論看一看,專門有兩本《五蘊論》、《廣五蘊論》,《五蘊》在《百法明門論》大部份都談到過。蘊:組合、積集之意。色蘊:一切物質現象,我們統一給他安個名字叫色蘊。也就是積集同類與同類,相同的名稱。什麼叫組合?每個有情生命體都是色受想行識組成,成爲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整個有情的生命。所以五蘊就是我們身心的代名詞,這裏講都沒離開五蘊的內容。受想行蘊:受:感受,苦樂舍,這是第六意識感受;想蘊:思維、推理;行蘊:兩部分,一是相應的行蘊;一是不相應行蘊。相應的行蘊指五十一相應心所;不相應行蘊指二十四不相應行法,總體叫行蘊;都是第六意識所緣的。爲什麼不說識蘊呢?謂六內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想行蘊都是意識所緣的境界,所認識的對象。很簡單,譬如,心理活動,心法、心所有法。你看見有個人發火,在小隨煩惱裏,忿恨,生氣了,我怎麼知道呢?答:兩種情況,一方面是思維,綜合判斷,第二方面,有神通;通過眼識看表情,眼識通過意識,知道真生氣了,不象是裝的,神情那麼緊,第六意識活動,爲什麼說是心所法?忿也是心所法,也是意識所緣,所認識。眼識只能認識色法,表情臉大一點,小一點,是形色、形狀、屈、伸都是形色,眼識只能緣色法。怎樣判斷他生氣呢?是第六意識的活動,有比較吧,啊真生氣了。我舉這個例子,告訴你心所法也是意識的助緣。

  無爲法:這與《百法》不同了啊。問《百法》的無爲法有幾個?答:(六個)。“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爲成百法”。《百法》講無爲法六個。這裏講八個無爲法。虛空無爲,非擇滅無爲,擇滅無爲,善不善無爲,無記法真如無爲,不動無爲,想受滅無爲。多善不善無爲,無記法。我給你講,真正的到了無爲只有一個。爲什麼有六個八個不同。好象是前幾天看日全日,太陽有幾個?答:(一個)。電視裏吹牛,他們給我講,我理都不理,開始講百年難遇,最後又五百年難遇,千年難遇。實際是商人炒作,賣眼鏡,我就沒上當,我就沒買眼鏡,誰買了眼鏡?也沒關系嗎,增長經濟嗎,不然數具怎麼能上得去。太陽只有一個,全日是月亮不是一下能重上去的,是慢慢蓋過去的,一分鍾你照下來是這樣的,二分鍾、叁分鍾,好象有好多太陽了,實際只有一個,慢慢有一個過程。無爲法只有一個,爲什麼六個、八個,因爲智慧不停斷煩惱,所顯現的程度不同。再加上說六個、八個,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無爲法。哪有六個、八個,還有千個、萬個呢,我再打個比方:這個杯子,讓我描述這個杯子,我肯定描述這一面的狀態;你坐在對面,讓你描述這個杯子,你肯定描述這個杯子的那一面;站在左邊的人,你肯定描述左邊形狀;站在右邊的人描述一定是描述右邊的特征。我問你,那就有四個杯子嗎?答:(沒有)。就是這杯子的四個側面,把這些東西加起來的概念,就是這個杯子的整體。所以六個無爲法也是,從六個側面,從六個特征。因爲無爲要用智慧才能了解,你了解不了,就從不同角度來說是這個樣子,那個樣子,最後是什麼樣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的這些都靠不住。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全部都否定完,“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爲什麼?講的都是工具,從六個方面講無爲法,是讓你了解,具體是什麼樣子,就等于好象地圖,你找到了那個地方,啊原來是這樣。所以,六個、八個都是給你地圖。佛法就是如此,佛法最高明,不象世間的爭論,你的是僞科學,我的是科學,所說的都是僞科學,只有最後證道了才是真科學。佛才是最有智慧。

  這裏講八個無爲法,我就不按著講了,因爲學《百法》的時候都學了。這裏有善不善無爲和無記法無爲說一下:無爲法還有善不善,還有什麼無記,我想這是從哪個層面講,善不善,哪怕你在染汙位,你的佛性有沒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空性有沒有?都有嘛。所以不管你善、不善、無記位的時候,你的空性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都有佛性。只是說你不善良位是與善法在一起;你在證無爲法的時候,染汙法把你演蓋了,所以,把那些染汙的東西去除掉,那就是無爲法的本身。還是在從不同側面來描述他,其它六個我們學《百法》的時候講過了,就不再具體說他了。第二個它緣的無爲法八個。

  第叁個緣什麼呢?無見無對色,有五種別相:一、因緣故;二、據處所故;叁、顯現故;四、無變異故;五、所緣故。無見無對色主要是針對前六識。前五識緣境一定要現前的。你說你的眼睛能看見文殊院外面的東西嗎?答:(不能)。你說耳朵能聽到北京的聲音嗎?順風耳可以。千裏眼、順風耳,不然都不行。因爲前五識緣境現前有見,而且眼根要色境相對;意識緣境呢?沒有這麼多條件限製,天南海北,心猿意馬,也就是《西遊記》的孫悟空。所以《西遊記》有出處的,孫悟空翻十萬八千裏,還是在如來的掌心中,爲什麼?是阿賴耶。你意識隨便怎樣跑,還是要阿賴耶識給你提供的,十萬八千裏也就是思維的活躍狀態,沒有障礙。因緣故;據處所故;顯現故;無變異故;所緣故。是什麼呢?是針對意識的境界來說。譬如:你眼睛一閉,意識想的月…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