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7)
第 7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8月15日,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因爲前面我們已經談過,這個意地啊是包括了我們現在通行所講的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上一次已經把它們幾個的所緣都談過了,從這兒開始,就談它們的作業。
這個地方的作業啊,有點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講的作用。實際上這個作用啊,按照後來通俗的說法,每一種新詞我們先給大家交代一個梗概。就嚴格意義上講,每類心識,不管是第六第七還是第八乃至前面的五識,一般它的作用大致上可以分爲叁大類。一個叫分別,也就是有點像我們今天常人所講的認識。第二個,所緣,既然有認識的作用,對認識的對象要有判斷,這是它的第二個作用。第叁個作用,按照佛法講,就像地藏經上講閻浮衆生,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哦。所有的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就是你一起心、一動念、無不是業的那個業就不是作業的業啦,那個業是業力的業,這個地方的業是作用的意思,那個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的業就是指我們平常講的業力。所以既然每一個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實際上你這個起心動念爲核心它已經涵蓋了,你想啊,你起心動念了以後,自然這個起心動念就會去指揮語言、指揮行動。你的所有的語言和行動不會無中生有的。你之所以要講話,是因爲你腦子裏想要表達;你之所以要有動作,是因爲你心裏想好了要幹事情,對吧?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起心動念也已經包括了身口意叁方面。但是呢,由于這個意,心念力的作用更突出。因爲你的語言表達,你的行爲動作,是誰在真正的指揮它啊?就是這個意,心念指揮它。你想啊,你不想講話,你腦子裏會有語言嗎?沒有。這個就和那個寫字一樣的,對吧?寫字啊,寫字有個口訣:意在筆先。實際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意在筆先的意,就是你的想法、思維、心理活動;“在筆先”就是你的那個筆還沒拿起來,還沒下筆的時候,想法就已經先有了,心念先有了,才會拿筆去表達。實際上嚴格講這個地方是有唯識的。上回跟他們幾個畫畫的聊天,就說近代成都有個畫家叫陳子莊,聽說現在他的畫很貴。有好幾個人來找我,說這個唯識講什麼。我跟他們聊了一會,我說你們怎麼對這個感興趣,他們說聽說那個陳子莊就是研究唯識的。我對這個陳子莊可能還研究的不夠,比如他的畫啊,不了解,所以不知他研究唯識到什麼程度。我講這個意思是順便說的,實際上估計這個寫字畫畫的人,他是有這個認識的,就是那句:意在筆先。
我講這個意思就是舉例子說明:我們很多的語言行爲,實際上是被動的,真正支配它的是意業。而在這叁個當中、身口意這叁個當中,意業是主導的。所以我們平常看地藏經上講也好、其它經上講也好,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實際上已經涵蓋了身、口、意叁方面。那麼我講的這個意思是什麼呢?我們這兒不是講心識的作用麼,第叁個作用就是造業,造作業力。心識,它只要你起心動念了,就一定會有業力的形成。當然了,我們一聽說業力,哎呀,我的業障深重!這個業是不是都是壞的
不見得。佛法講,業力有善業、有惡業,對吧?並且,善業裏面還要再分,有有漏的,有無漏的。我們講百法的時候講過。那麼有漏與無漏,是善還是惡,由誰決定?不是外在的,就是看你那個起心動念裏面的動機,就是你最早那個念頭的動機是什麼?盡管有些事情做得是善的,對別人都有好處,但是你有自己隱性的私人目的,就是有漏的善。無漏的善就是不但這個做的東西是好事、是可以利益大衆的,同時,內心裏沒有自我的想法,這就是無漏的。當然惡的統統的就是對別人、對衆生、對大衆是有傷害的,這就是惡的。那麼這些東西最終由誰決定啊,就是你那個念頭,動機很重要。那麼這個念頭、動機從哪個地方來呢?就是從心識上說。當然,心所也會參與,它們兩個是一起活動的。
我說前面這個一大堆,就是講心識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造業。所以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然這個地方的唯心啊,不是今天我們哲學上講的唯心與唯物的那個唯心。這個心呢,應該包括八識在內。當然這個造,也不是我們今天講的製造,不是英文裏面的made in China那個made in。這個造啊就是顯現的意思:顯現、組合。你比如我們這個屋子裏的空間,哪個造的?我們一般人都會說工人造出來的啊。不對!不是他造的,他造不出來。怎麼說呢?你看這邊一堵牆、那邊一睹牆、上面還有個頂子,這些材料、這麼多東西一砌,這個空間就出來了。當然工人是産生這個空間的條件之一,但不是他製造出來的。有了這些條件組合在一起,它自然就要顯現這個空間,你想說我不要這個空間,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爲這些條件具備了,它必然就會有空間的出現。所以這個叫顯現。“一切唯心造”是指的這個。所以世間,一切東西,都沒離開過,世間的沒離開過;出世間的,菩提涅槃也好、成菩薩成羅漢也好都沒離開這個原理。一切唯心造,都是這樣。那麼這個裏頭啊,實際上就跟我們剛才講的有關。
這是心識重要的作用,就是造業。所以我們平常啊,可能學了百法以後,你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個識是幹什麼的啊,認識的功能。我們當初給你講百法的時候只提到了這個層面,沒有提到更多的層面。最多的是談到色法的時候,那些都是心識所認識的對象,對不對?就是所緣的問題麼,沒有談到第叁個層面。實際上嚴格意義上來講,心識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這個第叁:造業。因爲你要修行麼,你要從凡夫到聖人,你要從凡夫到成佛,那個認識功能很自然的。有些人常常給我說:哎呀,我腦子裏又看到那個,又知道它是什麼東西,意念是控製不了的,只要有東西在眼前,你肯定要看到、肯定要辨別它,只要是正常的人。關鍵問題出在哪個地方,就是當你看到眼前這些東西的時候、你認識到它的時候、那一刹那跟進來的時候,你的念頭啊對這些東西有沒有受它的牽製、是不是跟著他在跑,這個東西就是關鍵了。你跟著它跑的過程就是造業的過程,這個是最關鍵的。你說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化身的佛啊,也是從娑婆世界、從中印度,還活到80多歲,還說法49年,他還在靈鹫山、恒河到處轉悠,我的天,他沒看出那條河?他說這條河不是河,這座山不是山,我見不到,什麼都沒看見。可能麼?他都看見,跟大家看的都一樣,但是他最後的境界和我們不一樣,所以他不可能沒有認識,有分別但是他沒有執著,所以他第叁步的造業就不會有惡的業、不會有染汙的東西。而我們凡夫就不同了,你有分別,分別完了跟著執著就去了,麻煩就來了。所以你明白這個,也就明白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要生其心,要有分別的,關鍵是應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那些東西對他沒有牽絆、不會左右他。所以這個佛法,你要學通啊。拿來把玩的東西你都可以弄得通,哪個經、哪個論,全部都可以彙通的。
所以今天我們談這個意地,就是特別是第六第七第八這叁類識它的作業它的作用。我先提前給大家總結來提要一下。這叁類識包括前五識都具備這叁個作用。我們剛才說了:分別,就有點像我們原來說的認識啊、辨別的能力啊,是吧?它能夠辨別,這是從“能”上在講,具有能夠辨別的功能,具有能夠認識的功能。比如眼前的境界:紅的、黃的、白的、藍的、紫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它都能分辨出來,對吧?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所緣,它對這些對象,這個是從“所”在講啊,它能夠認識。前面第一個是說認識,它能夠有這個功能,但是這是理論上說它具備這個功能哦,能不能認識它還要跟這個對象碰在一起産生作用才說它能不能認識,所以這是第二個作用。那麼這兩個碰在一起的時候如果加入了我見、執著,第叁個(作用)造業就出來了,它就成了染汙的;可是當這個認識和所緣碰到一起的時候啊,你沒有這些執著的東西進去,那你就是清淨的。所以實際上這叁個東西啊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有點一致性和統一性,互相關聯的,但這中間有側重點。前五識,就偏重于認識,它造業啊就不一定是那麼厲害,但是它有輕微的。而第八識它也是這個問題,它有分別、自性分別,也有所緣,但是它造業也是微乎其微的,小。因爲它是幫你們保存的,頂多就是這個家夥保存的太死了,它舍不得扔掉,是吧
但是這個第六和第七就不同了,他們除了分別,你看那個第六意識,我們前面講過分別厲害吧?五俱意識、獨頭意識。獨頭意識,你看夢位、散位,到處它都要去活動、分別,強大吧?強大。正因爲強大,它認識的對象也就寬,對不對?什麼東西,不在眼前,它都能夠想,這個都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正因爲它的認識功能大,認識的對象寬,所以它造業才是最凶的。
你不要覺得有能耐就是好事哦,有能耐也最危險,這個是禅宗裏一直強調的。這個很重要啊,智慧要拿到日常生活裏都可以用的啊。你有沒有記住哦?越有本事越危險,你名望地位越高越危險。這個就是禅宗裏面過去參禅的祖師告誡徒弟的有兩個字:頂墮。那個頂啊,就是山頂的頂;墮就是墮落的墮。就像你爬山爬的最高的時候你最容易摔下去了、最痛,也最容易摔。你在地上走的時候,你挺自由的。你爬到高處往下一看,啊,恐高症,撲通,就要掉下去,最容易。所以這就是過去祖師告誡我們的:崇高必墮落,有情決定死。爬的越高,容易墮落,這個今天我們都是容易檢驗的。比如我們今天說那個家夥好貪哦,因爲有才貪嘛。說那個家夥貪得無厭,貪那麼多還要要,他有機會啊。越是有機會幹那種事情的時候越要把握這個東西。修行也是一樣的。爲什麼,你看,我們今天,一開始啊,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