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意識來具體分別。這表示,這裏面還是有分工的。這個自相、共相啊,它除了一些具體的事物,還有一些道理也是。自相就是個別規律,共相就是普遍規律。道理啊,自相、共相,就等于個性也好,差別也好。都是從這個裏頭概括出來的。再接著讀。
複能了別去來今世。
複能了別去來今世者:若諸果法,已謝滅相,名過去世;有因未生相,名未來世;已生未滅相,名現在世。又諸種子不離法故,如前說法亦有叁世建立差別。如下自說。(陵本叁卷七頁221)
前面是分別自相共相的空間嘛,認識的對象嘛。“了別去來今世者”這是從時間上的,第六意識,你過去的也能緣,但眼識不行。眼識必須要現在擺在眼前的,這是凡夫啊,聖人不是,聖人眼識可以看見現在過去未來的,他不受。。包括牆壁外的東西,他都看得見。他是六根可以互用的,圓通的,沒有障礙的。那有多大本事,有啊,《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就教你二十五個辦法,你把二十五個辦法學好了,你就可以看到牆那邊去。哎,這好玩,可以的不是我蒙的。所以這些時間、空間啊,還是人爲把它劃分開來的。這個地方從時間上來講,第六意識能了解認識、分別。
去就是過去,來就是未來,今世就是現在。那麼他對這個過去、現在、未來啊,有一個說法,實際上,過去、現在、未來的說法,他主要依那個很重要“又諸種子不離法故,如前說法亦有叁世建立差別。”注意啊,“過去、現在、未來亦有叁世”,這個很重要,“建立差別”,這是建立的差別,有沒有真正的過去?有沒有真正的現在,有沒有真正的未來?這都是假象,這都是相對的。爲什麼,過去曾經也是今天,曾經也是明天。對吧,今天,它也會成爲過去,但是它曾經也是明天,明天,它也將會成爲今天,也將會成爲過去、昨天。所以,這些東西啊,它都是人建立假分別。
那這個分別建立從哪裏?“又諸種子不離法故”,從種子的立場上來建立,怎麼建立?“若諸果法,已謝滅相,名過去世”,這個種子生起現行了,現行怎麼啦?已謝滅。已經消失了,我們就把它叫做什麼啊?過去。“有因未生相,名未來世;”那個因是指的什麼?就是種子。有了種子,還沒有産生形象,我們就把它叫做未來。“已生未滅相,名現在世。”就是這個種子生起現行,還沒有消失,我們把它叫做什麼?現在。所以,這個過去、未來、現在按照唯識來講,就是在種子的立場上給它分: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我現在給他們說的。這個種子處于工作狀態,就叫什麼?工作狀態屬于什麼?現在嘛。這都弄不懂了。如果這個種子處于休息狀態呢?過去。種子處于待崗狀態,未來。未來嘛,待崗嘛,我還沒上崗呢。這麼去理解一下。再往下念。
複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
複剎那了別或相續了別者:謂如意識尋求心生時,或散亂不相續起,是名剎那了別。若不散亂,決定心生,由是分別引發染淨,是名相續了別。
這個讀作刹那了別。相(音“箱”)續不是相(音“巷”)續。這裏面就有幾個概念了啊。尋求心、決定心,我們前面講五識的時候不是講過嗎?幾個?第一個是什麼?率爾心,第二個呢?尋求心,第叁個呢?決定心。第四個呢?染淨心,第五個呢?等流心。所以任何一念心識,雖然你看那一刹那很快,實際上,我們今天搞電影的特技鏡頭一樣,把它放慢。它都會有這五個過程。率爾心,就是你剛生起認識那一刹那,尋求心,隨著你有個尋求的階段,在琢磨,對吧。決定心,就是你這個認識已經産生了,産生了以後,有所行動,所以接著是什麼?染汙。要麼我就非法獲得,要麼我就生貪念,對吧。有了這個染的,它自然就有業力嘛,有業力就有等流心。對將來就造成影響。在這裏面講,刹那了別是哪一個呢?尋求心生時,或散亂不相續起,這個念頭分別了,下個念頭又是其它的了。這就叫刹那分別,他是散亂的嘛。尋求心生時,或散亂不相續起,,因爲他這裏還沒生起來。刹那、刹那、刹那。但是下一個,相續了別,就是不散亂,決定心生。什麼叫決定,就是有一個決定的認識,由它要引發後面的染淨和等流。所以它叫相續了別。你比如,這個決定心,下來就是染淨心、等流心,它是相續的,沒有散亂夾雜的,而前面那個呢,只是在尋求心那一刹那,後面的東西還沒有生起來,所有那個叫刹那。所以這個叫刹那分別,所以雖然這個很短暫,很短暫,包括前面的率爾心,實際上都很短暫,實際上都可以視爲是刹那分別,但是這個聖人啊,有的他們有這個功夫,他就把他的心念控製在率爾心和決定心這個地方,所以那個《起信》講前念不生、後念不起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就是。他後面的什麼染淨心、等流心、決定心說的是後頭這兩個,染淨心、等流心都可以給控製下來,他的念頭,雖然你看著短。它只有前頭的率爾、尋求、決定,你說這個心態怎麼這麼複雜,實際上,我原來和你們講過,任何一念可以分爲叁個階段,明白不?你看過這個鏈條嗎?這麼一扣,這兩個鏈條靠起來,這兩個鏈條中間一定有銜接口,這個鏈條才是不斷的,對不對,這個心念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前念和後念之間也有個接口,那麼你這一念和再前面一扣也有個接口,實際上,這叁個圈圈,一定中間有兩個連接點,對吧,就等于叁個念頭,一定有兩個連接點,這裏講這兩個意思,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任何一個念頭,按照唯識佛法來講,可以分爲叁個階段。就是入心、住心、出心。你比如,前面,我這邊手代表一念,這邊手代表一念,這個念要滅的時候,要消失的時候,是它的出心結束了,當然馬上接著是什麼啊?入心,這兩個實際上有交集。這兩個框框裏頭啊,等于是住心,明白不?它要暫時停留一下,然後,馬上,到了這個邊緣的時候,它又是出心,出心又要和下面一念銜接,所以我們這個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可以放在這叁個點上的,率爾心等于是入心;尋求心、決定心等于是住心;到了染淨心、等流心等于是出心了,這已經形成了。它實際上這個東西是可以。你別看它複雜,有點多,實際上,它是可以套起來的,刹那了別,很大程度上就是那個率爾心啊、決定心啊,尋求心,實際上很短,就是住于這一刹那。相續了別,因爲有了決定心起來,染淨心、等流心,你想讓他不起來都不行。知道吧,它就一定是跟著的,連在一起的,只要你有決定,不管你決定是好是壞,你這個決定如果是善意的,它就是淨的,它的那等流果就是什麼啊?可愛果。如果你那個決定有自我色彩,有執著的,那麼形成的就是什麼?染,染過了才是等流果。就是那個不可愛果。只要到了決定階段,後面幾個就都斬不斷了,所以那個決定那一刹那很重要。就這一刹那,看你受不受執著啊、我執的幹擾,但是我們凡夫很難,這個第七識啊,還有第六識的俱生煩惱,它時時刻刻就跟著你,它就把你看著呢,象守犯人一樣守著你,你是囚犯呢,那個守監獄的人天天一刻也不離開,怕你跑了。所以這個第七識,它這個我執啊也是這種,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所以佛法裏面爲什麼給它一句“恒審思量”。恒啊,你睡覺他都沒有離開過。說夢話的時候都在說:“我的啊,你要給我啊。”是吧,诶,說夢話都離不開我。這爲什麼,這個就體現這個第七識的恒呢。再往下面念。
複爲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
複爲轉隨轉發淨不淨一切法業者:由彼意識有分別力,善染心所相應俱起,不同五識唯爲隨轉。剎那變異,名之爲轉;相似相續,名爲隨轉。由是總說發淨不淨一切法業。
這個淨不淨就是染淨、善惡。就是隨轉。它産生善業和惡業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轉,一個是隨轉。它都會産生淨和不淨的業,就是善和惡的業。這個地方理解了就好解決了,“由彼意識有分別力”,這個意識,我們剛才講了嗎,只要是識,它都有認識活動,都有分別,對吧。“善染心所相應俱起”,問題是這兒。善心所,那個染心所指的什麼?煩惱心所嘛。就是說你善心所與第六意識相應,它造的業幹嘛啊,善業嘛。煩惱心所與第六意識相應,造的業是惡業。就這個樣子,而這種善叫相應善和相應惡。還有一種本身自性就是善、自性就是惡的。你看,所以說又扯開了,什麼叫自性善,你比如,善心所,是不是自性善,肯定是了。煩惱心所呢,自性惡,什麼叫相應善、相應惡,就是第六意識。自性善的心所跟它相應,它還會造善,對吧,這叫什麼?相應善。自性惡,就是煩惱心所,它與心識相應,還會造業。那造的業是什麼?相應惡。以此類推,當然還有自性無記,相應無記。無記還多得很,到處都是,所以,它這個地方說啊,“由彼意識有分別力,善染心所相應俱起,”善心所與它相應,煩惱心所與它相應。“不同五識唯爲隨轉。”它不跟五俱意識相應。它自己跟它兩個相應。不是跟五俱意識的同類的那個,就叫隨轉。這個實際上就是指獨頭的那個。“剎那變異,名之爲轉”。就是第六意識啊,它是刹那變異,它造業也是刹那變異,雖然造的善,造的惡,但是前面造的善和後面造的善,前面造的惡和後面造的惡,一不一樣?它在變化的,都在變化的,變異名之爲轉。但是盡管它不同,相似相續,名爲隨轉。這是說,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你看這個人呢,實際上有時候它有階段性的。這段時間,老是善念多,你每天想幹的都是那幾件事。今天、明天、後天都想幹,叫相似相續,有時候,煩惱心所起來,惡念一起來,它自然象上瘾一樣,每天都幹那幾個。相似相續,跟抽煙上煙瘾一樣的。它每天抽煙感覺都不一樣,但每天你看他都差不多,相似相續,造業也是一樣。雖然有不同,有變異,但是這中間,有前後相似相續遞進關系,這是普通來講,但是利根人除外。有些人大惡,他馬上也可能幹嘛呢,大善。反過來,大善會不會大惡呢?嗯?這裏前提就是在叁界以內。佛就是最善,他會不會最惡?不…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