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8)
第 8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8月29日,農曆七月初十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壬四、能引發一切識2 癸一、余識
複能引余識身。
癸二、等流識
又能爲因,發起等流識身。
複能引余識身乃至發起等流識身者:若五識生,意識爲先,是名意識引余識身。又或五識生已,意識方生。如說五識率爾心後,意識尋求、決定心生;複由尋求、決定二意識故,分別境界,從此無間染淨心起。以此爲因,引令五識亦有染汙及善法生,相續等流,名等流心。如是道理,前已引釋,是名發起等流識身。
辛二、約最勝辨2 壬一、標列
又諸意識望余識身有勝作業。
望余識身有勝作業者:前說作業,與五識身雖有不共,總略而言,亦六種攝。今于總略更廣宣說有勝作業。五識昧劣,不名爲勝;意識明利,獨得勝名。由此勝故,作業亦勝,名勝作業。
謂分別所緣,審慮所緣,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
若死若生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外分若壞若成,如下自說。
壬二、隨釋15 癸一、分別所緣3 子一、征
雲何分別所緣?
子二、釋2 醜一、標列
由七種分別。謂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汙分別、不染汙分別。
醜二、隨釋7 寅一、有相分別
意識,意地,它的這個作用。我們上次有個梗概的介紹,就是這個識啊,它主要的業用通常是緣境啊、分別啊、造業啊,這是主要的。但是有的地方也講四個,就是造業、感果,實際上造業和感果是聯系在一起的,你造業肯定要感果的,因爲那個業是因啊,那個果就是自然的。實際上這個都是連帶的。這是說的意地啊,上次統一說的。就是每一類識啊,基本上都有這一種作用。我們再往下面看,就是關于意識的作用了。我們說了這個主要的,比如說緣境、了別。下面都是在對了別進行廣泛的說。了別還有很多種情況,第一個呢:“複能引余識身。”這個呢,很簡單。“又能爲因,發起等流識身。”這什麼意思呢, “複能引余識身”就是,它下面有解釋的哈:“若五識生,意識爲先,是名意識引余識身。”注意了啊,這個地方說的這個意識爲先啊,你們要注意思考,我們過去講啊,意識分兩大類,一類是五俱意識,一類是獨頭意識。這個五俱意識爲什麼叫五俱意識呢,它是隨著前五識生,它也要生起來,對不對,按這個邏輯來講啊,意識是在前五識的後面,對不對,但這個地方,你看看哈,它講:“若五識生,意識爲先,是名意識引余識身。”這個地方怎麼說意識在先了呢,這個地方說的意識在先啊,不是說的整個意識的認識活動或者分別活動是在前五識的前頭,而是指的什麼呢?我們要注意到有一個,我們在講遍行心所裏頭,你看,作意、觸,對吧,什麼叫作意啊,令心、心所警覺爲性,就是讓心心所生起現行。所以這個地方的意識爲先呢,主要指的這個功能,就是促進前五識生起來的功能,是名意識引余識身,主要指的這個。“又或五識生已,意識方生。”這個就是第二個了,就是五俱意識了。實際上,每一類識的生起是比較錯綜複雜的。雖然我們有的時候講的是慣的、通行的,但有些時候是有個別的、不同的。“如說五識率爾心後”,所以,我們上回講到過,我們說的認識的過程分成率爾心、尋求心、等流心、異熟心。實際上這個率爾心這一刹那,主要是前五識,實際上前五識爲什麼造業的功能不強呢,因爲他這個時候的分別啊、染汙還不夠強烈,所以,過了率爾心,第二意識,就是尋求啊!決定啊!一定要有意識參與,才能夠有尋求心,才能夠有決定心,有了尋求、決定心的意識參與才能夠有認識分別境界,才能夠有染汙心起,後面這一切,也就是在率爾心這一刹那,還不一定意識升起,但是尋求心、決定心、等流心,這個過程裏面一定有意識的參與,才能夠完成,“以此爲因,引令五識亦有染汙及善法生”
所以五識的染汙啊!就是由第六意識的影響造成的,我老講作用與反作用一樣,所以前五識啊!升起來的時候在率爾心的那一刹那,不太有分別、染汙、造業,都不太有,但是意識參與進來以後,跟著這個前五識一活動,五俱意識一活動,它一參與以後,由于它參與進來以後,它的染汙、分別就造成了整個認識活動的染汙,也就影響到了前五識的染汙,它這個主要講的是這個意思。“如是道理,前已引釋,是名發起等流識身”。這裏主要是指這個。“又諸意識望余識身有勝作業”。我們前面拉通了講,這個識啊!都是緣境、了別,造業,感果這些功能,通用的講就是這叁個功能。但是又諸意識望余識身有勝作業,是出了上面叁個以外,這個“勝”是獨特的意思,比較獨特。你看,它下面有一句解釋的,“五識昧劣,不名爲勝;意識明利,獨得勝名,”就是它比較獨特的功能,其它識沒有的,只有他才有這些功能啊!“由此勝故,作業亦勝,名勝作業。”就是它的作用啊更多,更特別,更獨特。不是前五識可以達到的,那麼它的哪些作用比較獨特呢?就是下面的這些,數一數有多少個?多少個?分別所緣,一個了,對吧;審慮所緣,兩個;若醉,叁個;若狂,四個;若夢,五個;若覺,六個;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語業,這是連著的啊,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一共多少個,15個,就是在這些活動裏面,只有第六意識最活躍,前五識基本上都不大活躍,比如做夢,就是第六意識最活躍嘛!前五識都不活動了,眼睛閉上了,耳朵也不聽了,嘴巴也不說話了,鼻子也堵上了,當然鼻子還是要出氣,身體也不動了。但是做夢,在夢裏面很激烈,它主要是意識在活動,所以在這15個裏面,包括這個死,很大程度上都是意識最活躍,這裏面講的很詳細,怎麼個死法,死的幾種情況,有的是壽盡了要死、有的是福盡了要死、佛教講,死有很多種的,一種是壽盡了,據個例子,比如在商場買東西都有保質期12個月,對吧!過了這12個月就表示功能結束了,要壞的,人也是一樣嘛!按佛教講身體是業報之身嘛!業報之身,是有限度的,終究要壞的,因爲壽命盡了。還有是福報盡了,什麼是福報盡了,就是吃的、穿的、用的都沒有了,有的人是餓死的,就是福報盡了,他沒有這個福報了。還有叫非時死,死的不是時候,壽命也沒盡、福報也沒盡,就是我們普通講的橫死。橫嘛!非時嘛,死的不是時間、也不是地點,不該死的他死了。這裏面都會談到,就是第六意識的活動最強烈。我是隨便說的這一個,你比如說若能發起身業、語業,一般佛法講造業能發幾種啊?身、口、意者叁種。但是意業最甚,它往往能夠指揮前面兩個,你學過《百法明門論》,百法遍行心所裏面,作意、觸、受、想、思,那個思是不是就是造業啊?你看審慮思、審慮思就是意業啊。決定思,這些都是思維嘛!動身思、發語思,對不對?
所以先是審慮思,完了才是動身思,發語思,你想有沒有這種情況嘛!我先打你一巴掌,再想一下,我爲什麼要打你一巴掌嘛!是吧?你腦子裏有這個念頭,你生氣也好,你要報複也好,你有仇恨也好,是先有這個念頭的支配,“不行,我要打他一耳光”,才有打他一耳光嘛!才有身業嘛!所以意業、意識的活動很活躍,《八識規矩頌》就談到啊!每個識的活動,談到意識的時候,就有一句“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動身發語獨爲最,講的主要是第六意識,所以這裏面隨便拿一個出來都和第六意識有關,“又諸意識望余識身”,余識,包括前五識了,當然也包括第七識、第八識。它們都沒有這種特別的作用,有勝作業嘛!就是只有第六意識才有這樣獨特的功能。
那麼先看一下啊,第一個是什麼呢?分別所緣,它又搞了很多名堂,分了幾種啊?你看“有相分別、無相分別、任運分別、尋求分別、伺察分別、染汙分別、不染汙分別。”我給你講啊!你們要注意,特別現在上學的,包括有時間的人啊,你看在唯識裏面,心意識的劃分啊!最近社會上搞心理學的不是很熱鬧嘛?今天有代表性的,弗洛伊德也好!榮格也好!弗洛姆也好,你看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弗洛姆的《精神分析》也好、榮格、、、、、你拿來跟那些比一比,這裏頭能找到對接處的。你不要看它怎麼分的這麼細。他們那些裏頭啊,很多都有這些影子在裏頭。特別是弗洛姆啊!他可能晚期的時候,把佛教的東西拿來用的更多。包括禅宗那些東西,他們都拿進去了,所以你們最好把這些書都拿來看一看,有用的。看到這些,我就從這些想到。你說就一個分別所緣嘛!還搞那麼複雜,它把心理活動分得這麼微細。下面看啊!
有相分別者,謂于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有相分別者等者:此有二種。一、于先所受義所起分別。如于五識率爾心後,尋求、決定二意識生,分別五識彼彼境界。二、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謂從少年位以去,乃至老位,是名諸根成熟。于此位中有力有能了名言義,是謂善名言者。
先念這一段。就看這一段,哲學家搞了很多東西,中國哲學裏頭、西方哲學裏頭,圍繞著這一段,就要出好多個的哲學家。你別看這兩句話啊!“有相分別者,謂于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那個後頭那個善名言分別啊,還好理解點,“善名言者”的這個“善”就是善巧嘛!會用嘛,會說話,會用語言,會用文字。你看它這裏面名堂多了,于先所受義,的這個“義”怎麼理解,這個涉及到佛法裏頭,包括《攝大乘論》裏面講“名前覺無”,就是名字啊!你要覺悟到,沒有起名字以前的那個東西。我們現在看見的東西都是有名字的,桌子、屋子、電燈。任何一…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