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8講▪P5

  ..續本文上一頁

  卯二、隨釋2 辰一、善分別

  謂出離分別、無恚分別、無害分別,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

  辰二、無記分別

  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

  子叁、結

  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

  不染汙分別等者:此有二種。一、善,二、無記。謂出離分別乃至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所有分別,是名爲善。此中出離分別,謂出離欲。余文易知。若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是名無記。當知威儀、工巧亦有染善可得。若依伎樂,以染汙心發起威儀,是染汙性;若依寂靜,即是善性。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汙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又變化心亦有善性可得,如諸菩薩爲引導他,或爲利益諸有情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無染汙。如下決擇分釋。(陵本五十五卷十叁頁4439)今于此中,唯取無覆無記性者所有分別,名爲不染汙分別。諸無記法總說有四,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變化心。今于此中不說異熟生者,彼唯業引,非分別故。

  我們這一段,主要是講分別所緣,分別所緣共有七種:有相、無相、任運、尋求、尋伺、染汙六個都講了,哪麼第七是不染汙分別。要我來寫這個書更簡單,因爲前面講了染汙分別,除了染汙的,就是不染汙的,他還給搞這麼大一段,實際上就是一回事。因爲染汙的,就是我們《百法》裏面的煩惱心所,下面說不染汙分別是若善、若無記。善:指的哪幾類呢?謂出離分別。什麼是出離心?就是指的出離心,出離心從哪裏生起來?

  就是善——竄欲。 而發起出離心;我們之所以生不起出離心,就是對現實世界的貪念,認爲這個世界挺好的,挺知足的,好像挺快樂的,他就生不起出離心,這個就是“出離分別”。發起出離心,就斷了貪欲。

  “無恚分別”:就沒有嗔恨。

  “無害分別”:無害就是慈悲。

  “若隨與一信善法相應”:就是說任何一善法與第六意識相應,都是屬于善,都是屬于不染汙分別。

  “或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這個主要指的是無記。什麼叫無記?就是沒有明顯的善惡色形。威儀路:走路的威儀,你說他有善惡的色形嗎?但個別的除外,馬勝比丘走路,很有威儀,號威儀第一,他走路,你看他哪個樣子,就被他哪個樣子鎮嘿了。你問他老師是誰?他說我老師釋迦牟尼。看你都這個樣子,那你老師更行,哪是個別的,其它大部分走路,你給他說出個好的、壞的來嗎?最多說他走路不好看,這個人走路好看點,他有善惡嗎?沒有。這就是威儀路。

  “工巧處”:就是做東西,那個木匠,哪個技術,修自行車,這些不太有善惡色形。

  “及諸變化所有分別”:什麼變化?就是有神通的。比如:諸佛菩薩有變化身,他變化的身體不屬于善惡。他哪個解釋說了一大段,我們還是大概說一下。

  不染汙分別等者:此有二種。一、善,二、無記。善說過了,謂出離分別乃至或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有所分別,是名爲善。此中出離分別,謂出離欲。就是指的貪。下面哪些什麼無恚喲、無害喲都跟它是一至的,若威儀路、工巧處,及諸變化所有分別,是名無記。這些都是無記。當知威儀、工巧亦有染善可得,這個地方主要取他的無記性。剛才說的馬勝比丘走路,哪就有善的;因爲這個地方我們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善和惡?我們原來講過的,什麼叫善和惡?有一天小朋友我們看電視劉文彩壞蛋,小八路好人,這個地方不是這樣的,佛法講善惡,就是能順益此世,順益他世,不僅今生能夠有好處,來生還有好處;這從時間上講,還有從空間上講,不僅自己有好處,對他人有好處;利已利人,順此世又順他世這個才叫善。什麼叫惡?反過來了,又能損害自己,又能損害別人,不僅今生有不好的結果,來生也有不好的結果,這個就叫惡;這是明顯有善惡色彩。無記性,剛才講了,沒有善惡色彩。善和惡原來講《百法》都講過了的,你們都忘了,唉喲還寫在紙上的呢,我記得,還引了《成唯識論》裏的話,要記喲,腦子要管用,不要把其它的東西裝多了,裝多了就跟硬盤一樣存不住東西。

  “當知威儀、工巧亦有染善可得”。說有些時候也有好也有壞。“若依伎樂,以染汙心發起威儀,是染汙性”;伎樂就是唱歌跳舞。以染汙心發起威儀,就是說現在哪些歌廳、舞廳就是染汙心,你看哪個敦煌,上次他們排的哪個舞,喊我去看,拿了一個照片給我看,我說我堅決不去。他說爲什麼?大乘佛法不是講伎樂供養佛法。我說你們哪個是伎樂供養嗎?一看哪個照片就是昧態,你看哪個敦煌,你看哪個壁畫裏畫的飛天,一看哪些東西,沒有邪想就清淨無汙染的嗎,光理論還……,還飛天呢?天上飛的差不多,還飛天呢?他哪個神態,整個氣質就不一樣了。對,一看就是染汙心,多起威儀是染汙心。

  “若依寂靜,即是善性”。即是叁心,就我剛才說的嘛,今天一般人來說就是唱歌跳舞,你看哪樣子,心裏邊是染汙的,表現出來的那個形像呀,乍看不舒服;但是你看敦煌裏的那些壁畫,那些飛天呀,嗯你看到沒有染汙心,那些東西看到讓你清淨,那就是善。

  “若依染著發起工巧,是染汙性”。一樣的,這個我就不個個去過了。

  “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又變化心亦有善性可得,有些變化身,是善的嘛,有些菩薩引導衆生,或利益衆生;如諸菩薩爲引導他,或爲利益諸有情故而起變化,當知是善,此無染汙”。也有壞的,《西遊記》裏哪些妖怪全是壞的。

  “如下決擇分釋(陵本五十五卷十叁頁4439)今于此中,唯取無覆無記”。這個地方,只取無記性的。有染的、有善的、有惡的都不是這個地方要用的。這個地方說的威儀路、工巧處,諸變化所有分別,主要是指的平常的,無記的哪部分。平常哪些人在路上走,就是散步的,無所謂好和壞。是不?有時候大街上修個自行車啊,這些也說不出個好和壞的。主要是指的這部分。他的內心世界是無記的,修自行車的你拿來我給你修,我掙錢就完了,就是貿易交易,沒有更多的分別;不行,我要多攢點。有啊!哪走的,在大街上走路,他沒在哪一邊走一邊想:全世界都死光,留我一個人走。可能大部分沒這個心事啊。要有這個心事的人出來走路你都小心點,是吧?一般走路都不是這個心。對不?哪些都是無記的狀態。他都是無所事是,漫無目的的走,去逛公園,去散步,碰見了,唉喲,好久不見了,幹嗎呀?走走,有什麼?隨便走走。是不是?大部分的不都是這樣子的嗎?沒有明顯的想法,這都屬于無記性的。無記分別,說不出好,說不出壞。

  “如是等類,名分別所緣”。這上頭說了這麼多,只是十五個中的一個,分別所緣。你看搞得多細。

  雲何審慮所緣?

  子二、列

  謂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子叁、釋3 醜一、如理所引2 寅一、釋2 卯一、依離諸見辨2 辰一、不增益

  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于無常常倒,于苦樂倒,于不淨淨倒,于無我我倒。

  謂于無常常倒等者:謂諸愚夫于所知事不如實知,故于諸行無常、剎那無常起常顛倒。于有漏苦起樂顛倒。于六不淨起淨顛倒。六不淨者,一、朽穢不淨,二、苦惱不淨,叁、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頁2229)于二無我起我顛倒。二無我者,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這一段主要講審慮所緣。這個審慮所緣他比分別就更進一步了,對不?這個審慮就有點思維呀,推理呀,這樣的性質了。這樣的主要分叁個,一個是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所謂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如四顛倒。謂于無常常倒,于苦樂倒,于不淨淨倒,于無我我倒。這裏邊有一個概念要跟大家說一說,我們常常說佛法講中道。對吧?爲什麼有他的講法?什麼叫中道?就是遠離增益執和損減執。這個地方就出現了,就不增益也不損減。下面有,不損減,就是翻過來那一頁,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就是說他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的不加,有的不減;要如實知,這叫如理所引。但是我們這個凡夫衆生恰恰就是顛倒的、反的,不增益就損減,不損減就增益;不增就減,哪這個如理所引者,就包括兩部分,一個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反過來,亦不損減諸真實有;這兩個才叫如理所引。什麼叫增益?什麼叫損減?舉個簡單例子,你晚上出去走夜路,好像城市裏體會不到了,看見一個小樹子,又沒有燈光,又刮點風,哪個樹子搖一搖的,看到哪個影子,喲,哪個農村過去膽子就小,啥子喲?前面怎麼有個人呢?不要說有個人呢,我給講個真實的,我經曆過的,九七年,遍能和尚去世的時候,春節的時候,我跟清頭和尚和智海和尚,那個時候我和智海和尚還在北京上學,回去在內江過春節,就去參加追掉會,輕工哪個車,請哪個司機開,哪個司機老頭五十多,他開,下雨;我們從內江往自貢、樂山,開到馬路上,下午呢,開到半路上,他突然不走了,那司機不走了,停了幾分鍾,我問幹嗎?你怎麼不走了。他說等一下,等前面哪個車子過來。我們看了半天沒有啊,前面沒有車,前面不是個車嗎?唉喲,這時我們才明白,前頭有個放牛的牽頭牛在前頭,他說不慌等哪個車過都。這就是增益,懂了沒有。明明是個放牛的他說是個車,他的認識是在牛的影子上增加的,懂了沒有,這就是增益執;還有更毛的,晚上開到樂山已經都黑了,看不見,他就只往欄杆上頭撞,過去紅綠燈旁邊不是有水泥欄杆嗎?唉喲,我們嚇壞了;回來的時候,我們打電話到成都喊個人去開,說不要他開了。那個人聽到,罵的,我說你開到路上把我們閃失沒關系,把他閃失了就搞不成呢?我經曆過的嘛,我講這個,這叫增益執。明明是根牛,他幹呀?他說是個車,這是一種,叫增加的。

  還有一種叫損減,按佛法講損減是什麼呢?就是一切法,你只要造業…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