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業一定就有果;有因必有果。但是,我們今天的人最多了,哪管他喲,今天過了就算了,哪裏還有來生喲,這叫損減。反正造業就要趕果的,對吧?可他說沒有,別信這一套;今天吃好些,哪管明天喲。是吧?這叫損減。這都不對,要遠離這兩邊,才是真實的狀態;所以,這個地方講:謂不增益非真實有。不增加沒有的東西,剛才哪個車子開到哪裏,是牛就是牛,不是車。那麼,
我們常常凡夫衆生不是這樣的,凡夫衆生是增益的。怎麼增益的,下面給你舉了四顛倒,“于無常常倒,于苦樂倒,于不淨淨倒,于無我我倒”。這個內容,我都不給你講了,內容你自己去看,我給你分析。無常做常倒,說佛法講這個世間的一切東西是不是無常的,是變化的嘛。但是試問,這麼多人有幾個是在內心裏面時時刻刻認爲這個東西是無常的,你要認爲是無常的就不會留住現在了,所以你認識不到它是無常的,你常常把它當成常的,所以活了120歲都不想死,對吧?這就叫顛倒,所以有些人這個世界上怕死呢,所以有些人常罵怕死鬼,我說這天底下99%都是怕死鬼,哪個不怕死,怕死不?怕死不?哎呀,都怕死,現在。怕死還是要死嘛,你怕它幹什麼,怕死就不死了?沒有這個道理嘛,要有這麼簡單,問題就好解決了,對不對,佛法的生死觀就是:生,緣起法,死,緣起法,沒什麼大不了的,誰都要死嘛。要死得明白一點嘛,下頭也要講到。我們今天人稀裏糊塗地就死了,怕死?怕死就死得快。你看嘛,那些生病的,怕死怕死,哎喲,我有病了。他越死得快。你看那越是不在乎的人,管他的哦,反正老子天天耍嘛,他心裏開心,他還死得慢一點。是不?但是爲什麼怕死,就是認識不到嘛。死很正常嘛,就等于去赴宴一樣,有什麼不得了的,就等于有人給你發了個請柬,請你去吃滿漢全席呢,一樣的,有什麼不得了,但是我們人就認識不到這個呢,都怕死呢,佛教講,死是什麼?死就是無常嘛,無常來了,但是我們恰恰這個世間就是常倒,要把它當成常,還有于苦樂倒,今天還有一句流行的:痛苦地快樂著。哪兒出來的?我還沒查到哪兒來的,我不知道從哪裏聽來的,報紙上呢,電視上呢,我容易聽到這些。痛苦地快樂著,有這種境界哦,今天恰恰就是這樣子哦,他把這個以犧牲這個爲代價,以痛苦爲代價去獲得快樂嘛,這種快樂長久啊?不長久,但是世間上人還要苦中作樂,這就是顛倒,不如實。還有“于不淨淨倒”,當然這裏講了六種不淨,這個容易理解,就是我們這個人的身體,你幹淨嗎?你幹淨得不得了嗎?所以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愛幹淨死了。哎喲,我說哪有那麼多幹淨哦。我們那老和尚一年四季不洗澡,他也不是照樣過日子,浪費那麼多水幹什麼。我就不是天天洗澡,我起碼要叁五天、七天。不管夏天,冬天我半個月洗一次。我在法源寺上學,那有個老和尚。他後來肝癌呢,他死得還快,我去傳戒呢,很快他就死了。一般人跟他靠不住的,他脾氣很怪,我和他能夠聊。我說:“洗澡,老和尚。”“不洗。”我說:“洗嘛,洗了幹淨。”他說:“什麼幹淨,黑的煤炭洗不成白的。你心不幹淨怎麼洗也不幹淨。”有道理的。你看今天那些人一天到晚洗,你說愛幹淨,實際上不幹淨。心裏面髒嘛。啊,是不是?哪個地方幹淨?你洗,天天洗,頭發洗幹淨了嘛,還弄那麼多摩絲,洗了你的頭發還是臭的,能當面條吃?不能嘛。你再那麼洗,一天不漱口還是臭,叁天不掏耳朵,還是髒。鼻子裏面還要流鼻涕,髒死了。但是今天我們還要:哎喲,那個人愛幹淨哪。什麼幹淨啊,假象。哎呀,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就容易被這些假象迷惑呢,就叫沒智慧,就是顛倒,于不淨淨倒,最幹淨的地方在哪兒?(極樂世界)你心不幹淨,極樂世界也不幹淨,我告訴你。所以唯識告訴你要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要一念心。《維摩诘經》上講: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衆生染。心要淨。你心不清淨哪兒都不清淨。淨也好、染汙也好,都是一念心起來的,你看嘛很簡單的。我老講:你心裏不高興的時候走出去,你看到這些樹啊,花啊,恨不得兩刀把它砍了,你心裏開心的時候,今天賺到錢,股票漲了,挺開心的,你走出去,看到這些花都在唱歌一樣,它完全就是自己的心嘛。心生的種種,但是我們世間上的人呢?那是不淨做淨倒,還有,當然了,無我起我倒。當然這個無我的我啊,我們上次講百法的時候講過的,我這兒就再不去講了。本來是無我的,是吧,人無我,法無我,都沒有,但我們就是我的、他的、你的,都是顛倒的。他說這是四種顛倒。那麼什麼是如理所引呢?就是還它的本來面目,不顛倒,就是不增益非真實有,“謂于無常常倒,于苦樂倒,于不淨淨倒,于無我我倒”,這都是四種顛倒,知道不,都是增益,知道不,所以這裏如理所引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常是不是真實的?樂是不是真實的?淨是不是真實的?我是不是真實的?都不是真實的,非真實有。所以謂不增益非真實有。在這個事物上,它是無常的,我就認識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我就認識它是無我的。是苦的,我就認識它是苦的。是不淨的,我就認識它是不淨的。對吧,我不增加它不存在的東西。這叫如理所引,這只是一面,但是我們世間人常常是倒的哦。第二一個,“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謂無施與,那個施與兩個字連著讀啊,施與是一個詞,就等于是布施一樣的。,亦不損減諸真實有,如諸邪見。就是剛才講的,你比如說,有因必有果。他說造了因沒有果,這是不是邪見,就是邪見嘛。這就叫損減。謂無施與等諸邪見行。這裏面主要講,這裏面主要是一個故事。什麼呢?就是一個外道,他有神通,因爲他這個神通很有限,他就在神通裏觀察,有一個人很窮,窮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他前世、再前世的時候,他曾經布施,但是布施了,按道理講,布施就要獲福報,對不對,但是,他這個神通有限,他就觀察到,他再前世的時候,沒有布施。因爲業報按順序來嘛,但他這一生窮呢,他說,你看這個人布施了,他也窮,布施也不會感富貴果,所以大家就不要布施了。懂不,這個就是邪見,但是後來佛就用他的神通一觀察,說:不對,雖然他前一世布施了,應該感得福報,但是他再前世的時候,曾經由于傷害過,由于悭貪,所以他這一世該貧窮。再過一生,他就該受布施的福報了,他就富了。這個是交織在一起,所以這個外道,他有神通也不管用,神通有限的。佛法是不提倡神通的。這個主要是指這個,再往下念。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
或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者:如佛施設開示,無倒而知,名法住智。如下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十卷十七頁816)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或上地靜性,或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是名所知事。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六卷十四頁2210)于如是等能正解了,是名如實了知。
辰二、出世智
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
寅二、結
如是名爲如理所引。
或善清淨出世間智如實覺知所知諸法者:出世間智住有學位,名爲清淨。住無學位,名善清淨。此于所知諸法能證真實,是名如實覺知。此中覺者,于實有義差別說故。如下攝異門分釋。(陵本八十叁卷十二頁6311)雲何名爲所知諸法?謂略有五。顯揚頌雲:心、心所有、色、不相應、無爲。(顯揚論一卷一頁31,480b)如是五法總攝一切所應可知,是故名爲所知諸法。
醜二、不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知不如理所引。
與此相違當知不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8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