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個學佛啊,好啊,心裏開心,多舒服啊,你看這個東西讓我今天改變很多,這個時候好像進步很快;可是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哎喲,不行了,我是不是出問題了,怎麼老是心境也不如從前啊、力量、自律、喜悅感啊也不如從前啊,這個時候就是要用力的時候。你這個時候不警惕,你著急也不行,違反規律你著急,你說算了吧,這個懶惰也不行,越這個時候越要把念頭提起來。你保持堅持現在的念頭,過段時間,慢慢又要上個臺階。所以它永遠好像是處在一個山頂頂上的,不停的往一個山峰一個山峰的爬。這樣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修行的路上,它也是這個樣子。所以祖師才告訴你“頂墮”。你越用功,越達到一定的高度,幹擾越大,所以爲什麼過去祖師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沒修行的人那個魔鬼不找他,爲什麼,因爲他和魔鬼一樣,是朋友。你越有修行的人魔鬼就要找你啦,因爲魔鬼說哎呀這個家夥背叛了我們,你看電視裏面演的,背叛了就要幹嗎呀?就要追殺你,你就要亡命天涯。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佛教裏講和尚要出家的時候,魔鬼就要找你。他說不能讓他去,他要出家修行啊,要出離叁界啊,將來我們這個集團就少了一個成員啊,那怎麼行啊

  不得行,要把他拉住。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有些人很羨慕不修行的人,你羨慕吧,你和他差不多了。所以有些時候,你有點修行的時候、上路的時候,幹擾更大,那麼這個時候就要把念頭提起來,這個時候也最危險、容易墮,甚至比開頭不起步的人還容易墮、還危險得多,所以這些都是修行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心境。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個經驗,反正我都是經曆過,我都毫不保留的告訴你。但是很多人都在這個地方過不了關,很多都容易出問題,就這樣子出的。我記得有段時間一點勁兒都沒有了,蓬頭垢面的,這個學佛有什麼鬼意思,搞了半天也沒得什麼神通、也沒看看到飛得起來,也沒有覺得好像……,跟別人也差不多,都還要吃飯,沒信心了。哎,忽然我看見禅宗的東西,覺得不行,這個念頭啊它讓你中了圈套了。哎,把它一過啊,它馬上又好了。它這個過程是個螺旋形的一樣,不斷在推著自己前進。所以我希望你們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記住這些,路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陷阱,一定要在這個時候要把住,不然的話容易出問題。所以我講,越高越危險,越是你擁有的東西多越危險,所以講富貴學道難嘛,同樣是這個道理。就包括世間上做生意都是這樣,兩個人做生意,開始窮的時候兩個人抱成一團,我們要拼命地掙錢,等到有錢的時候完了,一般都拜拜了。一般95%好像都沒有脫離這個規律,“崇高必墮落”,謹防頂墮,就這個道理。所以你不要覺得越有你就越……爲什麼啊,人因爲啊,你看嘛,幹事情都是這樣的。你比如說最近事情很多,你很緊張,當你把事情處理完的時候,哎呀我終于可以松口氣了,而這個時候恰恰就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哪有松氣的時候。所以有人老跟我講:“師父,我要退休了。”我老跟他說:“退而不休,退了不要休息。”所以今天我給他們講都是退職不退休。那個職位那個工作可以讓別人去幹,但是我不休著、不閑著,意思就是要有事情幹,沒事情幹要出問題的。就是這個道理。爲什麼說這個,我們剛才講那個第六意識它管得寬、東西多,但是它出問題的可能也大、它造業也就最多。

  所以你看這個佛法的東西啊,拿來用、橫七豎八都可以用,天天在生活中,哪一樣你都可以用,拿來琢磨。所以我剛才講在修行的路上,爲什麼會出這些東西?這是必然的,你看我們講唯識裏面講修行有五位,應該大家都有這個印象啰: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它幾個我們不談,我們專門說加行位。就跟我們剛才講那個在修行路上遇到那些怎麼辦?加行位分四個階段:暖、頂、忍、世第一法。暖位好辦,冷得不得了,突然面前有堆火有點溫暖的,你追都追不贏,你一定往那個地方跑,要解決凍的問題。關鍵問題是在你烤火烤的你身心都溫暖的時候,這個時候挺舒服了,你就容易懈怠了、容易放逸呢,一放逸說不定大火把你燒死了你都不知道,對吧?所以到了世第一法的地方,最要緊的功夫,世第一法,因爲到了這個階段,就超出了世間了,再下一步見道位就是出世間了,就成聖人了。所以你現在在凡夫這個凡位期間啊,碰到些障礙,你都處理不好,到了加行位就更難處理了。這個是要貫穿始終的一個觀念。

  所以這八個心識裏,各個的作用、側重點都不同。我們剛才說第六識的側重點是什麼?它樣樣都重要!它的分別最盛、最強。第七識雖然遲遲沒離開過,但它守的地盤很小,它就天天守著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見分。這個第六意識它就參加的多、到處跑,都被它認識。第七識,它的地盤有限。第七識緣誰啊?緣阿賴耶識啊,所以它就守著那個地盤。可是這個第六意識,一切法都是它緣,所以它的地盤就大,所以造業就很多。側重點不一樣,但是這叁個功能是必須都有的。所以我們今天在原來基礎上推進一步,不要僅僅只是停留在什麼是識啊,識就是認識、是辨別,除了這個以外,它實際上還會造業。其實我最提倡對後面這個功能的重視。爲什麼,我們不是在學佛教心理學,不是在學佛教哲學;你是要修行的,你是要發心成佛的,那這第叁步就最關鍵、最重要啰,那就區別于其它搞唯識研究的人。可能很多人還是停留在把那個識認爲是認識的層面,還認爲:哎,佛法了不得啊,把認識活動分的那麼細,還是不簡單,但不能只停留在這個層面。關于這個心識的作用,今天在往下面讀之前,我先給大家做這麼一個提要,大家現在要反複的去思維。

  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

  那麼下面,首先第一個講的就是“彼作業者, 謂能了別……”這個前半句我就不讓你來讀了,我來說。“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最初的作用,是幹什麼?了別自境所緣。實際上這個裏面,已經包括了剛才講的心識的兩個作用:認識和所緣,都包括在裏頭了。但是關于這個認識和了別的功能呢,所以唯識一展開來,它又很複雜。光是了別、這個認識,要分的話又可以分:自性了別、隨念了別、計度了別,

  自性了別。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認識我不?你認不認識你自己

  你肯定知道你自己是誰嘛。所以,你認識我是對我有認識,同時你認識你自己就是你那個自性分別,明白嗎?還有隨念分別,還有計度分別。隨念分別是什麼呢?比如說我這個時候在分別這個麥克風之前,你的意識就知道它在分別。意識一轉過來,它也就轉來分別這個,這就是隨念分別。還有呢計度分別,什麼叫計度分別呢?就是推理。就在這兒眼睛一閉:哎,這個東西怎麼沒對呢?上次是這個樣子的,怎麼這次又不這個樣子呢

   你就開始在那兒琢磨了,爲什麼會不這個樣子呢?你就會找出個一二叁來,對吧?因爲今天天氣熱了,所以開了空調了。爲什麼開空調呢?因爲熱了。你就開始琢磨開始推理。這種就叫計度,推理認證。過去做數學題,因爲什麼什麼,所以等于什麼什麼,搞的多了,還一步二步叁步。這個就屬于計度,推理,一步一步的推,推到最後得出個結論來。所以你看分別搞這麼複雜,我都怕把你們搞複雜了,都不想說那麼多。但因爲今天涉及到它們的作用了,我就順便說一下。再看所緣,所緣的境,名堂多了,一會又是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啰,一會兒最後的造業又是自性善、相應善,那個名堂多了。現在不說那麼寬,反正總的來說,記住叁個:分別、所緣、造業;就是任何一類識都有的作用,就差不多了。頂多呢你把那個分別呀、了別認識啊把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再琢磨琢磨。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是不同的,所以你看這個佛法這個唯識佛法老細老細的,還有更細的,但是都沒超過這本《瑜伽師地論》。這本都會談到,只是我提前了給你們勾畫勾畫。 “彼作業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開始的作用是幹嗎啊,了別所緣的境,這就包括了認識和所緣在裏面。“謂能了別自境所緣者:此中自境,謂一切法。若共五識、不共五識,一切皆爲意識之所緣故,得此境名。”並且這個地方更側重于講第六意識,主要是側重講第六意識的功能。你看嘛,“此中自境,謂一切法。”我剛才不說它的地盤大麼、它的所緣寬麼,是哪呢?一切法!一切法的名堂多呢。如果要講第七識呢,此中自境,謂阿賴耶識,爲什麼?它只守這個地盤,其它的都不管。“若共五識”,就是講的五俱意識;“不共五識” 就是講的獨頭意識;“一切皆爲意識之所緣故,得此境名。”它們被第六意識所認識,所以那個所緣,就當所認識說。 複能了別自相、共相。

  複能了別自相共相者:謂于有法了知有相,于有相中複有自相、共相差別。自相有法略有叁種。一、勝義相有,二、相狀相有,叁、現在相有。共相有法亦有五種。一、種類共相,二、成所作共相,叁、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思所成地廣釋其相。(陵本十六卷二頁1365)由彼意識于此一切能善思擇,名能了別自相、共相。

  這個自相和共相啊,先有個印象。這個自相和共相,跟今天我們哲學上講的比,自相,相當于我們今天講的個性;共相,相當于我們今天講的共性。比如說,我們現在坐的這幾十個人,共相是什麼?都是人。自相呢,老百姓講的呢:人與人不同,花兒有幾樣紅。很簡單的講,這兒有男同胞、有女同胞,這就分開了。那每一個人之間,又有明顯的區別于其它人不同的特點。我有我的特點,你一眼就看出:哦,那是誰。你有你的特點,別人一看,哦,知道那是誰。對不對 ?那個就叫做自相,每個人自身的特點,就是個性啊。今天這個世界好像很強調個性。這個很麻煩,個性太突出了也不好。今天人的個性啊,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個性。你的個性…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