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7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个学佛啊,好啊,心里开心,多舒服啊,你看这个东西让我今天改变很多,这个时候好像进步很快;可是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哎哟,不行了,我是不是出问题了,怎么老是心境也不如从前啊、力量、自律、喜悦感啊也不如从前啊,这个时候就是要用力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警惕,你着急也不行,违反规律你着急,你说算了吧,这个懒惰也不行,越这个时候越要把念头提起来。你保持坚持现在的念头,过段时间,慢慢又要上个台阶。所以它永远好像是处在一个山顶顶上的,不停的往一个山峰一个山峰的爬。这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修行的路上,它也是这个样子。所以祖师才告诉你“顶堕”。你越用功,越达到一定的高度,干扰越大,所以为什么过去祖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没修行的人那个魔鬼不找他,为什么,因为他和魔鬼一样,是朋友。你越有修行的人魔鬼就要找你啦,因为魔鬼说哎呀这个家伙背叛了我们,你看电视里面演的,背叛了就要干吗呀?就要追杀你,你就要亡命天涯。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佛教里讲和尚要出家的时候,魔鬼就要找你。他说不能让他去,他要出家修行啊,要出离三界啊,将来我们这个集团就少了一个成员啊,那怎么行啊

  不得行,要把他拉住。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有些人很羡慕不修行的人,你羡慕吧,你和他差不多了。所以有些时候,你有点修行的时候、上路的时候,干扰更大,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把念头提起来,这个时候也最危险、容易堕,甚至比开头不起步的人还容易堕、还危险得多,所以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心境。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个经验,反正我都是经历过,我都毫不保留的告诉你。但是很多人都在这个地方过不了关,很多都容易出问题,就这样子出的。我记得有段时间一点劲儿都没有了,蓬头垢面的,这个学佛有什么鬼意思,搞了半天也没得什么神通、也没看看到飞得起来,也没有觉得好像……,跟别人也差不多,都还要吃饭,没信心了。哎,忽然我看见禅宗的东西,觉得不行,这个念头啊它让你中了圈套了。哎,把它一过啊,它马上又好了。它这个过程是个螺旋形的一样,不断在推着自己前进。所以我希望你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记住这些,路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陷阱,一定要在这个时候要把住,不然的话容易出问题。所以我讲,越高越危险,越是你拥有的东西多越危险,所以讲富贵学道难嘛,同样是这个道理。就包括世间上做生意都是这样,两个人做生意,开始穷的时候两个人抱成一团,我们要拼命地挣钱,等到有钱的时候完了,一般都拜拜了。一般95%好像都没有脱离这个规律,“崇高必堕落”,谨防顶堕,就这个道理。所以你不要觉得越有你就越……为什么啊,人因为啊,你看嘛,干事情都是这样的。你比如说最近事情很多,你很紧张,当你把事情处理完的时候,哎呀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而这个时候恰恰就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哪有松气的时候。所以有人老跟我讲:“师父,我要退休了。”我老跟他说:“退而不休,退了不要休息。”所以今天我给他们讲都是退职不退休。那个职位那个工作可以让别人去干,但是我不休着、不闲着,意思就是要有事情干,没事情干要出问题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说这个,我们刚才讲那个第六意识它管得宽、东西多,但是它出问题的可能也大、它造业也就最多。

  所以你看这个佛法的东西啊,拿来用、横七竖八都可以用,天天在生活中,哪一样你都可以用,拿来琢磨。所以我刚才讲在修行的路上,为什么会出这些东西?这是必然的,你看我们讲唯识里面讲修行有五位,应该大家都有这个印象啰: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它几个我们不谈,我们专门说加行位。就跟我们刚才讲那个在修行路上遇到那些怎么办?加行位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法。暖位好办,冷得不得了,突然面前有堆火有点温暖的,你追都追不赢,你一定往那个地方跑,要解决冻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在你烤火烤的你身心都温暖的时候,这个时候挺舒服了,你就容易懈怠了、容易放逸呢,一放逸说不定大火把你烧死了你都不知道,对吧?所以到了世第一法的地方,最要紧的功夫,世第一法,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就超出了世间了,再下一步见道位就是出世间了,就成圣人了。所以你现在在凡夫这个凡位期间啊,碰到些障碍,你都处理不好,到了加行位就更难处理了。这个是要贯穿始终的一个观念。

  所以这八个心识里,各个的作用、侧重点都不同。我们刚才说第六识的侧重点是什么?它样样都重要!它的分别最盛、最强。第七识虽然迟迟没离开过,但它守的地盘很小,它就天天守着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见分。这个第六意识它就参加的多、到处跑,都被它认识。第七识,它的地盘有限。第七识缘谁啊?缘阿赖耶识啊,所以它就守着那个地盘。可是这个第六意识,一切法都是它缘,所以它的地盘就大,所以造业就很多。侧重点不一样,但是这三个功能是必须都有的。所以我们今天在原来基础上推进一步,不要仅仅只是停留在什么是识啊,识就是认识、是辨别,除了这个以外,它实际上还会造业。其实我最提倡对后面这个功能的重视。为什么,我们不是在学佛教心理学,不是在学佛教哲学;你是要修行的,你是要发心成佛的,那这第三步就最关键、最重要啰,那就区别于其它搞唯识研究的人。可能很多人还是停留在把那个识认为是认识的层面,还认为:哎,佛法了不得啊,把认识活动分的那么细,还是不简单,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关于这个心识的作用,今天在往下面读之前,我先给大家做这么一个提要,大家现在要反复的去思维。

  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那么下面,首先第一个讲的就是“彼作业者, 谓能了别……”这个前半句我就不让你来读了,我来说。“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最初的作用,是干什么?了别自境所缘。实际上这个里面,已经包括了刚才讲的心识的两个作用:认识和所缘,都包括在里头了。但是关于这个认识和了别的功能呢,所以唯识一展开来,它又很复杂。光是了别、这个认识,要分的话又可以分:自性了别、随念了别、计度了别,

  自性了别。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认识我不?你认不认识你自己

  你肯定知道你自己是谁嘛。所以,你认识我是对我有认识,同时你认识你自己就是你那个自性分别,明白吗?还有随念分别,还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是什么呢?比如说我这个时候在分别这个麦克风之前,你的意识就知道它在分别。意识一转过来,它也就转来分别这个,这就是随念分别。还有呢计度分别,什么叫计度分别呢?就是推理。就在这儿眼睛一闭:哎,这个东西怎么没对呢?上次是这个样子的,怎么这次又不这个样子呢

   你就开始在那儿琢磨了,为什么会不这个样子呢?你就会找出个一二三来,对吧?因为今天天气热了,所以开了空调了。为什么开空调呢?因为热了。你就开始琢磨开始推理。这种就叫计度,推理认证。过去做数学题,因为什么什么,所以等于什么什么,搞的多了,还一步二步三步。这个就属于计度,推理,一步一步的推,推到最后得出个结论来。所以你看分别搞这么复杂,我都怕把你们搞复杂了,都不想说那么多。但因为今天涉及到它们的作用了,我就顺便说一下。再看所缘,所缘的境,名堂多了,一会又是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啰,一会儿最后的造业又是自性善、相应善,那个名堂多了。现在不说那么宽,反正总的来说,记住三个:分别、所缘、造业;就是任何一类识都有的作用,就差不多了。顶多呢你把那个分别呀、了别认识啊把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再琢磨琢磨。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是不同的,所以你看这个佛法这个唯识佛法老细老细的,还有更细的,但是都没超过这本《瑜伽师地论》。这本都会谈到,只是我提前了给你们勾画勾画。 “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开始的作用是干吗啊,了别所缘的境,这就包括了认识和所缘在里面。“谓能了别自境所缘者:此中自境,谓一切法。若共五识、不共五识,一切皆为意识之所缘故,得此境名。”并且这个地方更侧重于讲第六意识,主要是侧重讲第六意识的功能。你看嘛,“此中自境,谓一切法。”我刚才不说它的地盘大么、它的所缘宽么,是哪呢?一切法!一切法的名堂多呢。如果要讲第七识呢,此中自境,谓阿赖耶识,为什么?它只守这个地盘,其它的都不管。“若共五识”,就是讲的五俱意识;“不共五识” 就是讲的独头意识;“一切皆为意识之所缘故,得此境名。”它们被第六意识所认识,所以那个所缘,就当所认识说。 复能了别自相、共相。

  复能了别自相共相者:谓于有法了知有相,于有相中复有自相、共相差别。自相有法略有三种。一、胜义相有,二、相状相有,三、现在相有。共相有法亦有五种。一、种类共相,二、成所作共相,三、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思所成地广释其相。(陵本十六卷二页1365)由彼意识于此一切能善思择,名能了别自相、共相。

  这个自相和共相啊,先有个印象。这个自相和共相,跟今天我们哲学上讲的比,自相,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个性;共相,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共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坐的这几十个人,共相是什么?都是人。自相呢,老百姓讲的呢:人与人不同,花儿有几样红。很简单的讲,这儿有男同胞、有女同胞,这就分开了。那每一个人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于其它人不同的特点。我有我的特点,你一眼就看出:哦,那是谁。你有你的特点,别人一看,哦,知道那是谁。对不对 ?那个就叫做自相,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就是个性啊。今天这个世界好像很强调个性。这个很麻烦,个性太突出了也不好。今天人的个性啊,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个性。你的个性…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