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7講▪P6

  ..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樣,怎麼樣,你就開始琢磨了,阿賴耶識怎麼樣,到最後轉識成智以後,現量證的,才是徹底的緣,是不一樣的。所以這裏緣啊,是要緣啊,情況不同的。轉識成智之前,和轉識成智之後不一樣。轉識成智以前呢,可能也是自己臆想、推理,是在道理上的緣。找過那個《成唯識論》的五教十證去看過沒?沒看。這怎麼證明阿賴耶識存在,我上次不是說過嗎,五教十證,在《成唯識論》裏頭啊,引用了五個經典裏的話和十個道理,在《成唯識論》卷十裏。

  問:再問個問題,好像到了這個羅漢啊,他就沒有這種再投胎的種子了?

  答:也不是沒有這個種子。實際上,我要告訴你,沒有永遠的羅漢。你看那個《法華經》《涅槃經》上,後來佛陀授記的好多都是羅漢,舍小轉大,明白不,實際那個羅漢,也是階段性的。他不是永久的羅漢,唯識現在講五性,五種性,但是都是相對說的,不是絕對化的。你永遠記住,佛法沒有絕對化的東西,一絕對化就不是佛法。你不要覺得,哎呀,他成了羅漢,他是不是永遠都是羅漢?不可能。爲什麼,很簡單,哪怕他是入定成的羅漢,他還有佛菩薩去給他說法,他還是會舍小轉大的。你比如那個第七識平等性智:如來現起他受用。他還要現身去給菩薩說法,給羅漢說法呢。這羅漢在聽法的時候,他還可以舍小發起心來,所以他沒有永遠的羅漢,你那就是說,他永遠成了羅漢,沒法投胎了怎麼辦?不是,他一發心,他就有變異生死,就還要到這個世間,他還要來把這些剩余的習氣業力消完。所以,他還有個舍小轉大的。所以,你看法華會上,那些羅漢最後的表示,開始嘛,都聽不進去。哎呀,說這東西,我從來沒聽過哦,算了哦。但是最後,你看他都改變了,所以,讀經要會讀呢。要把前後連貫起來,你包括《涅槃》,我們最近大家一起來讀這個《涅槃經》,開始他講一闡提嗎,最後他告訴你這一闡提都是方便說,沒有永遠的一闡提。因爲他站的立場不一樣,有些東西,是有針對性的,有特定的時空,他就必須那樣說,但是離開那個時空以外,你那就不能那樣說。還有不?

  問:師父我想問個問題。您幾乎每次課的時候都強調這個問題,修行要注重當下一念。平時在生活當中,當下一念結合叁世因果,您能給我們講一講嘛?

  答:嘿嘿,我都講了好多了,每次講課都在講。它實際上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個人在這一點上的體會啊,在這一個我個人提法,不是我的發明創造,是過去祖師們都是這樣提倡的。但是我個人的體會在哪個地方呢,過去可能更多從禅宗裏面講覺照提得多。對現前這一念能夠有覺照,修行的功夫就到了,而我個人在這個上面進一步有個體會,就是唯識,就是我原來講過的,遍行心所,作意、觸,因爲我原來准備研究那個,遍行心所的順序,你注意,唯識的有些論裏頭,遍行心所的排法是不一樣的。有些是:作意、觸、受、想、識。有些是:觸、作意、受、想、識。我資料已經收集了很多了,准備寫這篇文章,一直沒時間。但是從這裏面,我就發現,我個人認爲作意應該在前頭。那麼觸啊,根境識這叁者要和合才是觸,而那個作意啊,只是令心心所生起現行,它只是識生起現行。就是識由非工作狀態到工作狀態,而那個觸是叁個連在一起,問題就出在根境識叁個連在一起觸的時候啊,接下來是什麼,受,受肯定有好的、不好的,馬上想、思就造業了。所以根境識叁個一合的時候,那就是當下一念。根,緣起的;識,緣起的;境,緣起的。所以,你看我原來講《百法》的時候,講到這裏,有一個討論叫:知道煩惱的起處嗎,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所以在百法裏頭,我自己提出來的那幾個問題,是我覺得最閃光的地方,你們不要僅僅是停留在那一百個法相的解釋上頭,覺得那個解釋解釋得很好,而我提的那幾個問題是最關鍵的。其中我有個問題是:你知道煩惱的起處嗎?煩惱的起處從哪來的,就是根境識這叁個本身,根不是煩惱,境不是煩惱,識也不是煩惱。而恰恰叁個碰到一起的時候,煩惱從哪裏産生,從受想思裏産生出來了。有受的地方,好的、不好的,他們這個識,一牽動到這個識裏頭,這個染汙的就起來了。所以根境識叁個一碰到一起,你如果在這個受上面的,把握不好,一牽動到那個染汙一起來,這個因就是有漏的了,那也就是生死。哎,根境識叁個碰到一起的時候,識一起來,你能夠掌控受,苦受、樂受能夠很了解他,苦樂怎麼來的,你比如修六波羅蜜裏頭,修忍辱,忍辱不是有叁個嗎,谛察法忍、安受衆苦忍、耐他怨害忍,對那些不好的,什麼逼迫的,你要有智慧洞察,這是業力感的,這是自然界的規律,等等的,那你就很能夠正確地面對這些感受,那下面的受想思,那自然就是正確的了,那它造的因啊,業,那自然就是解脫道、出離道。所以這裏面,一念裏面就含有因果呢。這一念,它既可以成爲因,就是你將來的因,但是,它也是果。爲什麼,你這根境識叁個分別之前。根有根的種子,境有境的種子,識有識的種子。所以,最下面這個,他本身就是果了,所以即是因又是果,這是關鍵環節,所以我曆來強調,根境識叁個碰在一起,內含的覺照很重要,所以我常說啊,禅宗講覺照,就是說現前一念,我通過學唯識,我更大的體會是,這一念在哪個地方,根境識碰在一起的那一刹那,你能夠覺照透根境識的真相,能夠覺照到根境識碰到一起産生的受的真相,安受衆苦忍、耐他怨害忍、谛察法忍,那麼下面一系列的東西都是正確的。《百法》裏面,我不僅僅提了這一個問題,後面還有好幾個問題,世間的虛幻性,那個是學了色法後提的,還有那個不相應行法的人生智慧,我記得好幾個地方都提了,好幾個都提了,還包括那個異生性,流轉性,我還提了世間公平的問題、時空的問題,那些東西,雖然不是百法裏頭的,是我自己的發揮,那是我的心得。實際上,我談的那些都是我時常在上課的時候都貫穿進去講的,所以我希望你們將來在溫習百法的過程中,把那一部分的東西要好好溫習。當然,體會不是說,我的體會是我的,我提供給你參考。你要注意,怎麼來的,爲什麼要這樣提,要這樣去琢磨。好吧。好,那就這樣子。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