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球、太陽。因緣吧。什麼叫因緣呢?它各自産生的背景,就叫因緣。據處所:意識想也是有方向的。顯現故:指意識上的影子。無變異故:我說我把我腦子裏的樓臺燒了,能燒掉了,無變異,辦不到。所緣故:同時它又爲意識所緣的,這就是無見無對色。
下面還有一個叫六內處:處:指十二處,即六根、六塵。
一切種子:一切法都是爲意識所緣,如是等類,皆爲意識的所緣境。“或現量緣,或變相起,不與五識俱轉,故名不共”。“不與五識俱轉”:因爲它單獨活動,叫不共;“或現量緣,或變相起”;變相起:眼識的影子爲標本,再現一個影子爲第六意識所緣爲變相所緣;“現前所緣”:譬如:意識只緣意識本身的境界,也就是現量緣。以上關于意識所緣的問題,現在大家有二個印象就好了:
第一、第六意識緣境一個與五識同時,一個單獨行動。
第二、意識緣境,可以緣一切事物自相,可以緣一切事物共相。
彼助伴者,謂作意、觸、受、想、思、欲、勝解、念、叁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恚、無明、慢、見、疑、忿、恨、覆、惱、嫉、悭、诳、谄、驕、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如是等輩俱有相應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彼助伴者等者:此中作意、觸、受、想、思,是名遍行心所,遍一切處、一切地、一切時、一切生故。欲、勝解、念、叁摩地、慧,是名別境心所,于各別境隨順生故。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是名善心所,由對治染差別轉故。貪、恚、無明、慢、見、疑,是名根本煩惱心所,所余煩惱從此生故。忿、恨、覆、惱,乃至睡眠、尋、伺,名隨煩惱心所,此隨根本煩惱生故,隨應當知是彼分故、彼品類故、彼等流故。如是等類一一差別,決擇分中廣釋其相。(陵本五十五卷二頁4395)此諸心所,如其所應,與彼意識俱有相應,故名助伴。
這一段主要說明意識相應的心所。我們學過《百法》的人就知道一點。所謂心所是協助識産生活動。我原來給他一個名字,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這八識是認識活動的主體。所謂心所就是協助認識活動主體的輔助功能。
諸位注意,我們原來學過《百法明門論》,請問心所有法是多少個?答:(五十一個)。你數一下這裏有多少個?答:(五十叁個)。大隨煩惱多出二個來,這是與《百法》不同的,爲什麼呢?因爲《百法》是世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濃縮。爲什麼沒有把邪欲、邪勝解放進去,邪欲和邪勝解已歸結或溶入到不正知和貪裏去了。所以《百法》是五十一個,這裏是五十叁個。
五十一種心所有法,第六意識,因爲我們講這八個識只有第六意識是最活躍的。它幹的事是最多的,按今天的話講,這個公司要大一點,需要的職工要多一點。所以,第六意識相應心所五十一個,或五十叁個同時具備。所以,《八識規矩頌》講“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五十一個心所都給它相應。這裏《瑜伽師地論》講五十叁個都給它相應。爲什麼呢?下面講了。
彼助伴者等者:此中作意、觸、受、想、思,是名遍行心所。我們原來已學過《百法》了,今天不會再一個一個的解釋了,遍行心所是什麼呢?這裏講了“遍一切處、遍一切地、一切時、一切生故”。用今天話講“一切處、一切地”:叁界九地都有活動,都可以去,“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都可以。所以叫遍行心所。
作意:認識活動從非工作狀態進入工作狀態。實際上這很短暫。譬如:你今天走在路上,有個熟人,很長時間沒看見了,突然他從你對面走過來,嗯!突然的一種感覺,會有的。嗯!這個人從哪兒出來的,那一刹那是作意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比它更短。觸:也就是眼根與這個接觸;受:有感受,這個人久了沒見。有人見了開心,有人見了不開心。有人見了,啊約,好久不見,好開心喲。有人見了,啊怎麼還沒死呢?各人感受不一樣。好緣見了開心,有緣見了不高興;想:見了以後,就想了,我是招呼呢?還是怎麼辦;思:謂行動,有語言的,還有行動的,或激動了,拍一下,走請你吃飯招待你。所以,思是行動。也就是告訴我們心裏活動的認識過程。我強調,在受、觸的時候。受的時候就應掌控好,所有煩惱都是從這裏來的。如果你的感受有苦受,當受起來的時候掌控不好,隨著苦受就會動嗔恨,隨著樂受就會動貪念,煩惱就會起來,造業、感輪回的因。如果這個時候,你能如是觀察苦也好、樂也好,都是緣起的,都是不真實的,自然不受牽製。往後這些染汙就會自斷,這些處處都是修行的法門。
下面是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叁摩地、慧,別境心所:各別境隨順生故,我的說法就是:于特殊的境界才能生起來,各別境也就是特別境界。譬如說:欲:于可樂境;勝解:決定境;念:曾習境;叁摩地:所觀境,專注一境,不散亂;慧:依所觀境,思維性相。欲對可樂境,産生希望的,有追求;如果你平平淡淡,有追求嗎?譬如你今天走到府南河散步,你看見河裏的水,要去追求一下水,不會的,因爲那個水不樂,也有樂的,小孩看見要遊泳,這叫可樂境。勝解是決定境,不動搖了,決定解了。各別境吧,各種特殊的境界。
善心所十一:善心所對治染汙,對治煩惱,是好的。要注意:舍是電腦製作版本,原則上的舍是有提手旁的。
這個舍不是放棄的意思,不是把東西丟了的意思,不是不要的意思,當然也會有這個含義。這個地方的舍是指平等,對一切有情,一切衆生起平等心。我們講行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是平等心,這裏的舍是指平等心,也有舍棄的意思,舍棄不平等,達到平等。要專門提出來說一下的。
根本煩惱六:貪、恚:也就嗔;無明:也就是愚癡;慢:也就是貢高我慢,總的來講,慢就是自卑的人,總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但是內心又覺得別人比我好,所以他很自卑,內心生起一種畸形的心理,你比我好,我比你還行;見:指邪見;邪勝解也溶入在這裏面,包括不正見。邪見很多,佛法講因果,邪見講因果賣不脫,沒有價錢,也就是邪見;疑:與勝解相反,對任何東西搖擺不定。
隨煩惱心所:隨根本煩惱而生起。忿、恨從嗔心起,如等類一一差別,都與第六意識相應,都要協助它,都要跟它一起活動。惡作:是追悔的意思。實際上這種心裏伴隨著一生的追悔。幹了壞事,心生追悔,該幹點好事多好,對原來曾經作過的事,産生逆反心理,不應該做,這是煩惱心所。佛法講要悟在當下,要當下對治,不要過後方知,這叫惡作。
總的來講,以上有五十叁種心所,跟他一起産生認識活動。你們要將五十一心所背熟,每天背誦對照自己,睡覺前想一想,我有沒有這些煩惱心所。譬如:懈怠有沒有;放逸:隨時隨地都有,你躺在床上,床好軟的,多睡會兒,隨時隨地都有的。包括懈怠、惛沈、掉舉,實際上對我們障礙最大,所以要檢討。也最容易解決的小隨煩惱,忿、恨、惱表現于外的,最明顯,我咬緊牙關都要忍住,我要控製一下,都辦得到。比較難對治的就是八個大隨煩惱。實際上我們理解,這八大隨煩惱,控製下來了,對根本煩惱就好辦。爲什麼?你想,你把八個大隨煩惱對付完,不信對付完了就成了善法,懈怠、放逸對治完了就是精進。善法一起作用,自然對根本煩惱就構成威脅。所以,我們今天的人呢。對治煩惱,都在小隨煩惱中打圈,是對治的小隨煩惱,沒解決根本問題。因爲小隨煩惱是從根本煩惱生起來的。要先把根本煩惱解決了,小隨煩惱就好辦了。我個人認爲,先對大隨煩惱,特別最重的要除掉懈怠、放逸、掉舉、散亂、失念。這裏講忘念、不正知。你想想,這些大隨煩惱對我們已構成威脅,對不對。我們時常檢查心念,伴隨時間最長的。特別是修行狀態,貪嗔癡可能不修行它都有,對吧,只有你稍微用力,嗔心起來時,你想火燒功德林,我做了那麼多善事,一嗔就煩完了,馬上就能解決。大隨煩惱就比較麻煩了。我個人認爲:大隨煩惱是我們修行的一道坎。你能跨過這道坎,前面的路就比較平坦了。這是我的體會,你們可以捉摸一下。譬如:今天有點小感冒,頭有點暈,算了我睡一覺在說吧,明天好點再說吧。修行哪有生病不生病,病都是假的。譬如,感冒了,啊喲,又是哪個病毒感染了,你想的是病毒,這時候佛法的影子已經淡然無存了。啊喲,媽呀頭痛死了,你怎麼沒說,我的觀音菩薩怎麼辦呢?你沒有想到佛法的影子。我覺得:生病的時候最好修行。不過也不指望天天生病啊,生病的時候把念頭提起來,體會一下頭痛,痛得什麼樣子,轉起轉起痛,從左邊轉,還是從右邊轉,你會發現這東西很好玩的。爲什麼?你有這樣的念頭提起來,慢慢就會減少壓力。你的痛都會感覺減輕的多。還有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念頭不忘,這時候生點病,這點障礙正念都忘掉了,臨死的時候,正念還有嗎?臨死的時候,四大分裂,比頭痛大了多少倍,所以,知道苦難面前,先把正念提起來。我常常告訴念佛的老婆婆,你別以爲我少念一點,反正我臨命終的時候,有他們給我助念。他們助念是他們助念,到時候你正念提不起來,人家在念阿彌陀佛,你心裏煩,你說別人在鬧什麼?吵死了。正念提不起來。所以,助念的作用是什麼?當你力量不夠了,別人在旁邊幫助你的正念一下又生起來,這樣才叫助念。修行是這樣,要平時訓練,隨時訓練,睡覺前訓練,生病時訓練,吃飯的時候訓練,也就覺察。吃飯的時候也是修行,也就是讓內心不隨色聲香味觸轉,如果你不念你的心經常被色聲香味觸轉。所以吃飯叫五觀堂,飯前五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爲宗,正事良藥,爲療形枯,爲成道業,因受彼食。
吃飯是吃藥,哪會生煩惱呢,這裏沒味道,還沒生姜等。所以,一般是六根隨六塵境界轉。一般人不能理解,肚子都餓了,飯也冷了,和尚們還念半天,不能理解爲什麼,吃飯是修行。五觀堂不寫食堂,夥食團。五觀堂就念這五條,回家也念:“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做了多少事,吃這碗飯,不容易,農民辛苦種來的,你還挑叁選四,你做得好,你不去做;“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也就是我的德行有沒有進步,能不能吃這碗飯呢?“防心離過,貪等爲宗”:我的貪戀是不是隨心轉;“正事良藥,爲療形枯”:我們吃飯正是良藥,爲了治療我們飯勞病的,不能讓他太瘦,瘦也是病;“爲成道業,因受彼食”:爲了修道而吃飯,這點最重要,吃飯是爲了保住這個色身。不是象今天的人,吃少了要瘦,吃多了又怕長胖,你是想的,正是美食,爲減肥瘦。
修行處處觀察,這都是微細的,恰恰是最好的對治懈怠、放逸。過去祖師講:“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生病都可以修行”。而最能體現的懈怠、放逸的,好的境界來,有沒有放逸;惡的環境也可以懈怠。好的境界如坐椅子覺得好舒服啊,床很舒服,這個菜炖得很軟的,這個時候放逸就來了。過去的修行,是融爲日常的見聞覺知當中。所以我們懈怠、放逸怎麼對治呢?答:懈怠生起的時候就要對治它,放逸生起來就要對治它;要找到懈怠、放逸從哪裏出來的,境界現前時,當下覺照。所以,我就說:你在大隨煩惱這一關突不破,你的修行永遠是原地踏步。
只能在小隨煩惱中打轉,而大隨煩惱,不用用功。從今天講也算不錯了,也算修行了。要真正的進步還差得遠。這裏把五十一個心所擺到一起,我們要真正領會。我個人覺得大隨煩惱難對治,這是根本轉則點,爲什麼我們平時講八個大隨煩惱,這裏有十個。
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
同一所緣等者:如前眼識助伴中解。
這裏強調一個,就說心所法與心識同時生起,同一所緣。譬如:意識在緣意識的境界,那麼心所法也是跟它同時緣一個境界,同時認識一個對象,不是說意識認識一個對象,心所另外認識一個對象,他倆不合作,不是,是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各是各。“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也就是說意識有意識的種子,心所有心所的種子。我舉個例:我這個屋子,上面有燈,中間燈要大一點,兩邊的小一點,這叁個燈,燈光都照在杯子上。對不對?這叁個光同時都照在杯子上。也就等于心識和心所都同時認識一個對象。你要說,哪個燈是哪個光,分得出來嗎?答:分不出來。但是這個燈有各自特點、形象;那兩個燈有各自特點、形象。等于說:意識與心所同時同緣一境,同樣緣這個境,好象分不開;但是,眼識有眼識的種子,心所有心所的種子,競管同一所緣,不同形相,各自特點。爲什麼?“一時俱有,一一而轉,各自種子所生”:各有各的種子。意識有意識種子,心所有心所種子。
更互相應,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
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者:此顯心心所法諸差別名。由心心所于一所緣作無量種差別行相轉故,名有行相。由有所取,此方得生,若無所取,則不生故,名有所緣。由一種類,托衆所依差別轉故,名有所依。雖有爲法無無依者,然非此中所說依義,唯恒所依爲此量故,如下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五卷四頁4402)
“更互相應”:這五十一心所法中,它會不會同時跟它起?答:不會的。“更互”:有善的就不會有煩惱心所,有煩惱心所,就不會有善心所。有懈怠心所,就沒有精進心所,這兩個都是敵人,兩個是相反的形相。所以,叫更互相應。(?)輪流上班。“有行相,有所緣,有所依”:譬如:有時候輪到意識是善心所與它相應,善心所有善心所有行相,有它的所緣,有它的所依;不過不會,善心所滅了,煩惱心所跟它相應,煩惱心所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行相,有它所緣,有它所依,指的就是這個。這後面兩段小文字,主要告訴心所雖然與意識同時活動,但是它絕對跟它不是一個東西,它各自有各自的品格,各有特點。不是你們認爲你的心所跟著它活動,你意識幹什麼它就幹什麼。心所還不是那麼簡單,它有它獨立的東西,這就是關于助伴的問題。
今天說的阿賴耶識。第八識的位,好好捉摸捉摸,我愛執藏位,業果生死相續位,無上轉依究竟清淨位。這就是修行的路,知道什麼階段該怎麼辦,特別是五位的問題,他給五位是連接在一起的。好今天就到這裏。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6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