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什么意思呢?眼识也在看,耳识也在听,那么意识跟着跑,都是一个,坐地将军,管你哪几个识,我意识都能指挥你。你想吧,要是这几个都在外面跑,他跑你跟着他,哪个跑你也跟着他,跑得动吗?第六意识很聪明,坐在那里,你们信息都给我,不然每个动都跟着动,那是忙不过来的。所谓五俱意识,就是说,这一刹那,我眼睛也在看,耳朵也在听,鼻识也在嗅;其实五识都在活动。是不是有五个五俱意识在动呢?回答:(不是)。就只有一个五俱意识,他之所以叫五俱意识,就是因为它有这个本事。五个都在动,我都能掌控你。就好比中间画一个圈,外面画着五条线,五条线在外面活动,但都在这圈圈上栓着的,都拉着的。这讲的共五识,也就是独头意识。这就是共五识。那么不共呢?

  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

  若不共者至一切种子者:此说不共五识所缘,略有五别。一、受想行蕴,二、无为,三、无见无对色,四、六内处,五、一切种子。由彼意识遍能了别自相、共相,及变相缘有无、假实等法,是故略说五不共法。此中唯说受想行蕴,不说识蕴,于六内处意处摄故。无为有八,谓虚空,非择灭,择灭,善、不善、无记法真如,不动,想受灭,如下自列。(陵本三卷十四页252)唯有为灭之所显故,名为无为。无见无对色有五别相。一、因缘故;二、据处所故;三、显现故;四、无变异故;五、所缘故。下决择分广释其相。(陵本六十五卷十页5182)此色蕴中一分所摄,自心分别之所起故。十二处中,眼处乃至意处,名六内处。诸法种子,名一切种。如是等类,皆为意识之所缘境。或现量缘,或变相起,不与五识俱转,故名不共。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独头意识,它单独产生活动认识。它缘的包括哪些呢?“略有五别,一、受想行蕴,二、无为,三、无见无对色,四、六内处,五、一切种子”。他指的什么呢?下面讲:“由彼意识遍能了别自相、共相,及变相缘有无,假实等法”,什么叫自相、共相?比如这个杯子,我们眼识在缘它,这个时候,五俱意识跟它一起缘,眼识对这个杯子的认识,只能是轮角性的,那么意识参与进来,也是自相同缘。这个杯子是不锈钢的,这就是杯子的自相。因为杯子的材料很多,有陶瓷的,陶瓷与不锈钢各有各的自相,各有各明显的特征,这个不锈钢杯子与陶瓷的杯子不一样,各有各的自相。什么叫共相呢?这里摆一排排杯子,有不锈钢的、陶瓷的、玻璃的、铁的一排,第六意识认识,这些都叫杯子,这就叫共相。这都是第六意识作用。比如人也有自相、共相,这一屋里的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征,这叫自相,有眼睛大,有眼睛小,有个子高,有个子矮,有男有女,有胖有瘦,这就是自相。共相呢?有人问:这一屋的人都是作什么的?答:都是人。这都是第六意识的功能。这叫共相、自相。

  “变相缘有无、假实等法”:什么叫变相缘?这就是讲所缘缘的问题:第六识缘,按整个佛法讲,我们对事物讲客观、主观。按佛法讲:在凡夫阶段,你永远不可能认识这真正的客观,因为是染污的。为什么?譬如:今天生物学家讲:你这眼识缘这个杯子,实际上让你眼识产生直接认识活动的,这个视网膜上的影子。所以佛法讲你很难认识客观。按佛法讲有几个所缘缘的问题,这个是间接所缘提供条件的叫疏所缘缘;真正直接产生认识活动的视网膜产生的影子,是亲所缘缘。这是眼识,意识也是,意识是依我们眼识上的影子,为疏所缘缘,他还要再在上面临模一次,成为它的亲所缘缘,所以叫变相缘。明白吗?真正意识缘杯子的时候,它已经通过眼识给他又变过一次了。等你眼识在杯子上,以杯子为根据起了影子;意识又依眼识的影子上再次起了一个影子,所以叫变相所缘有无。就分析这杯子是真的呢?是假的呢?也就是第六意识在哪个影子综合、判断、分析、思维是有呢?是无呢?是真的呢?是假的呢等等?这都是第六意识作用。我刚才说了:亲与疏的问题,你们一定要思考。往后讲的还有,第七识又在第六识影子上再描绘一次,描得最后已经不象样了,一层关系套一层,为什么说很难认识真正的客观,原因就在这里。

  “是故略说五不共法”:也就是对这五种情况都缘自相、共相,有、无、假、实等,至于下面五个是哪些呢?

  受想行蕴:我们学《五蕴》、《百法》就知道。《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我建议你们把五蕴论看一看,专门有两本《五蕴论》、《广五蕴论》,《五蕴》在《百法明门论》大部份都谈到过。蕴:组合、积集之意。色蕴:一切物质现象,我们统一给他安个名字叫色蕴。也就是积集同类与同类,相同的名称。什么叫组合?每个有情生命体都是色受想行识组成,成为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整个有情的生命。所以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的代名词,这里讲都没离开五蕴的内容。受想行蕴:受:感受,苦乐舍,这是第六意识感受;想蕴:思维、推理;行蕴:两部分,一是相应的行蕴;一是不相应行蕴。相应的行蕴指五十一相应心所;不相应行蕴指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总体叫行蕴;都是第六意识所缘的。为什么不说识蕴呢?谓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想行蕴都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所认识的对象。很简单,譬如,心理活动,心法、心所有法。你看见有个人发火,在小随烦恼里,忿恨,生气了,我怎么知道呢?答: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思维,综合判断,第二方面,有神通;通过眼识看表情,眼识通过意识,知道真生气了,不象是装的,神情那么紧,第六意识活动,为什么说是心所法?忿也是心所法,也是意识所缘,所认识。眼识只能认识色法,表情脸大一点,小一点,是形色、形状、屈、伸都是形色,眼识只能缘色法。怎样判断他生气呢?是第六意识的活动,有比较吧,啊真生气了。我举这个例子,告诉你心所法也是意识的助缘。

  无为法:这与《百法》不同了啊。问《百法》的无为法有几个?答:(六个)。“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百法》讲无为法六个。这里讲八个无为法。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善不善无为,无记法真如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多善不善无为,无记法。我给你讲,真正的到了无为只有一个。为什么有六个八个不同。好象是前几天看日全日,太阳有几个?答:(一个)。电视里吹牛,他们给我讲,我理都不理,开始讲百年难遇,最后又五百年难遇,千年难遇。实际是商人炒作,卖眼镜,我就没上当,我就没买眼镜,谁买了眼镜?也没关系吗,增长经济吗,不然数具怎么能上得去。太阳只有一个,全日是月亮不是一下能重上去的,是慢慢盖过去的,一分钟你照下来是这样的,二分钟、三分钟,好象有好多太阳了,实际只有一个,慢慢有一个过程。无为法只有一个,为什么六个、八个,因为智慧不停断烦恼,所显现的程度不同。再加上说六个、八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无为法。哪有六个、八个,还有千个、万个呢,我再打个比方:这个杯子,让我描述这个杯子,我肯定描述这一面的状态;你坐在对面,让你描述这个杯子,你肯定描述这个杯子的那一面;站在左边的人,你肯定描述左边形状;站在右边的人描述一定是描述右边的特征。我问你,那就有四个杯子吗?答:(没有)。就是这杯子的四个侧面,把这些东西加起来的概念,就是这个杯子的整体。所以六个无为法也是,从六个侧面,从六个特征。因为无为要用智慧才能了解,你了解不了,就从不同角度来说是这个样子,那个样子,最后是什么样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的这些都靠不住。所以,释迦牟尼佛最后全部都否定完,“吾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为什么?讲的都是工具,从六个方面讲无为法,是让你了解,具体是什么样子,就等于好象地图,你找到了那个地方,啊原来是这样。所以,六个、八个都是给你地图。佛法就是如此,佛法最高明,不象世间的争论,你的是伪科学,我的是科学,所说的都是伪科学,只有最后证道了才是真科学。佛才是最有智慧。

  这里讲八个无为法,我就不按着讲了,因为学《百法》的时候都学了。这里有善不善无为和无记法无为说一下:无为法还有善不善,还有什么无记,我想这是从哪个层面讲,善不善,哪怕你在染污位,你的佛性有没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空性有没有?都有嘛。所以不管你善、不善、无记位的时候,你的空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都有佛性。只是说你不善良位是与善法在一起;你在证无为法的时候,染污法把你演盖了,所以,把那些染污的东西去除掉,那就是无为法的本身。还是在从不同侧面来描述他,其它六个我们学《百法》的时候讲过了,就不再具体说他了。第二个它缘的无为法八个。

  第三个缘什么呢?无见无对色,有五种别相:一、因缘故;二、据处所故;三、显现故;四、无变异故;五、所缘故。无见无对色主要是针对前六识。前五识缘境一定要现前的。你说你的眼睛能看见文殊院外面的东西吗?答:(不能)。你说耳朵能听到北京的声音吗?顺风耳可以。千里眼、顺风耳,不然都不行。因为前五识缘境现前有见,而且眼根要色境相对;意识缘境呢?没有这么多条件限制,天南海北,心猿意马,也就是《西游记》的孙悟空。所以《西游记》有出处的,孙悟空翻十万八千里,还是在如来的掌心中,为什么?是阿赖耶。你意识随便怎样跑,还是要阿赖耶识给你提供的,十万八千里也就是思维的活跃状态,没有障碍。因缘故;据处所故;显现故;无变异故;所缘故。是什么呢?是针对意识的境界来说。譬如:你眼睛一闭,意识想的月…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