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球、太阳。因缘吧。什么叫因缘呢?它各自产生的背景,就叫因缘。据处所:意识想也是有方向的。显现故:指意识上的影子。无变异故:我说我把我脑子里的楼台烧了,能烧掉了,无变异,办不到。所缘故:同时它又为意识所缘的,这就是无见无对色。
下面还有一个叫六内处:处:指十二处,即六根、六尘。
一切种子:一切法都是为意识所缘,如是等类,皆为意识的所缘境。“或现量缘,或变相起,不与五识俱转,故名不共”。“不与五识俱转”:因为它单独活动,叫不共;“或现量缘,或变相起”;变相起:眼识的影子为标本,再现一个影子为第六意识所缘为变相所缘;“现前所缘”:譬如:意识只缘意识本身的境界,也就是现量缘。以上关于意识所缘的问题,现在大家有二个印象就好了:
第一、第六意识缘境一个与五识同时,一个单独行动。
第二、意识缘境,可以缘一切事物自相,可以缘一切事物共相。
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
彼助伴者等者:此中作意、触、受、想、思,是名遍行心所,遍一切处、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生故。欲、胜解、念、三摩地、慧,是名别境心所,于各别境随顺生故。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是名善心所,由对治染差别转故。贪、恚、无明、慢、见、疑,是名根本烦恼心所,所余烦恼从此生故。忿、恨、覆、恼,乃至睡眠、寻、伺,名随烦恼心所,此随根本烦恼生故,随应当知是彼分故、彼品类故、彼等流故。如是等类一一差别,决择分中广释其相。(陵本五十五卷二页4395)此诸心所,如其所应,与彼意识俱有相应,故名助伴。
这一段主要说明意识相应的心所。我们学过《百法》的人就知道一点。所谓心所是协助识产生活动。我原来给他一个名字,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这八识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所谓心所就是协助认识活动主体的辅助功能。
诸位注意,我们原来学过《百法明门论》,请问心所有法是多少个?答:(五十一个)。你数一下这里有多少个?答:(五十三个)。大随烦恼多出二个来,这是与《百法》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百法》是世亲菩萨根据《瑜伽师地论》浓缩。为什么没有把邪欲、邪胜解放进去,邪欲和邪胜解已归结或溶入到不正知和贪里去了。所以《百法》是五十一个,这里是五十三个。
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第六意识,因为我们讲这八个识只有第六意识是最活跃的。它干的事是最多的,按今天的话讲,这个公司要大一点,需要的职工要多一点。所以,第六意识相应心所五十一个,或五十三个同时具备。所以,《八识规矩颂》讲“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五十一个心所都给它相应。这里《瑜伽师地论》讲五十三个都给它相应。为什么呢?下面讲了。
彼助伴者等者:此中作意、触、受、想、思,是名遍行心所。我们原来已学过《百法》了,今天不会再一个一个的解释了,遍行心所是什么呢?这里讲了“遍一切处、遍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生故”。用今天话讲“一切处、一切地”:三界九地都有活动,都可以去,“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都可以。所以叫遍行心所。
作意:认识活动从非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实际上这很短暂。譬如:你今天走在路上,有个熟人,很长时间没看见了,突然他从你对面走过来,嗯!突然的一种感觉,会有的。嗯!这个人从哪儿出来的,那一刹那是作意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比它更短。触:也就是眼根与这个接触;受:有感受,这个人久了没见。有人见了开心,有人见了不开心。有人见了,啊约,好久不见,好开心哟。有人见了,啊怎么还没死呢?各人感受不一样。好缘见了开心,有缘见了不高兴;想:见了以后,就想了,我是招呼呢?还是怎么办;思:谓行动,有语言的,还有行动的,或激动了,拍一下,走请你吃饭招待你。所以,思是行动。也就是告诉我们心里活动的认识过程。我强调,在受、触的时候。受的时候就应掌控好,所有烦恼都是从这里来的。如果你的感受有苦受,当受起来的时候掌控不好,随着苦受就会动嗔恨,随着乐受就会动贪念,烦恼就会起来,造业、感轮回的因。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如是观察苦也好、乐也好,都是缘起的,都是不真实的,自然不受牵制。往后这些染污就会自断,这些处处都是修行的法门。
下面是别境心所:欲、胜解、念、三摩地、慧,别境心所:各别境随顺生故,我的说法就是:于特殊的境界才能生起来,各别境也就是特别境界。譬如说:欲:于可乐境;胜解:决定境;念:曾习境;三摩地:所观境,专注一境,不散乱;慧:依所观境,思维性相。欲对可乐境,产生希望的,有追求;如果你平平淡淡,有追求吗?譬如你今天走到府南河散步,你看见河里的水,要去追求一下水,不会的,因为那个水不乐,也有乐的,小孩看见要游泳,这叫可乐境。胜解是决定境,不动摇了,决定解了。各别境吧,各种特殊的境界。
善心所十一:善心所对治染污,对治烦恼,是好的。要注意:舍是电脑制作版本,原则上的舍是有提手旁的。
这个舍不是放弃的意思,不是把东西丢了的意思,不是不要的意思,当然也会有这个含义。这个地方的舍是指平等,对一切有情,一切众生起平等心。我们讲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是平等心,这里的舍是指平等心,也有舍弃的意思,舍弃不平等,达到平等。要专门提出来说一下的。
根本烦恼六:贪、恚:也就嗔;无明:也就是愚痴;慢:也就是贡高我慢,总的来讲,慢就是自卑的人,总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内心又觉得别人比我好,所以他很自卑,内心生起一种畸形的心理,你比我好,我比你还行;见:指邪见;邪胜解也溶入在这里面,包括不正见。邪见很多,佛法讲因果,邪见讲因果卖不脱,没有价钱,也就是邪见;疑:与胜解相反,对任何东西摇摆不定。
随烦恼心所:随根本烦恼而生起。忿、恨从嗔心起,如等类一一差别,都与第六意识相应,都要协助它,都要跟它一起活动。恶作:是追悔的意思。实际上这种心里伴随着一生的追悔。干了坏事,心生追悔,该干点好事多好,对原来曾经作过的事,产生逆反心理,不应该做,这是烦恼心所。佛法讲要悟在当下,要当下对治,不要过后方知,这叫恶作。
总的来讲,以上有五十三种心所,跟他一起产生认识活动。你们要将五十一心所背熟,每天背诵对照自己,睡觉前想一想,我有没有这些烦恼心所。譬如:懈怠有没有;放逸:随时随地都有,你躺在床上,床好软的,多睡会儿,随时随地都有的。包括懈怠、惛沉、掉举,实际上对我们障碍最大,所以要检讨。也最容易解决的小随烦恼,忿、恨、恼表现于外的,最明显,我咬紧牙关都要忍住,我要控制一下,都办得到。比较难对治的就是八个大随烦恼。实际上我们理解,这八大随烦恼,控制下来了,对根本烦恼就好办。为什么?你想,你把八个大随烦恼对付完,不信对付完了就成了善法,懈怠、放逸对治完了就是精进。善法一起作用,自然对根本烦恼就构成威胁。所以,我们今天的人呢。对治烦恼,都在小随烦恼中打圈,是对治的小随烦恼,没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小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生起来的。要先把根本烦恼解决了,小随烦恼就好办了。我个人认为,先对大随烦恼,特别最重的要除掉懈怠、放逸、掉举、散乱、失念。这里讲忘念、不正知。你想想,这些大随烦恼对我们已构成威胁,对不对。我们时常检查心念,伴随时间最长的。特别是修行状态,贪嗔痴可能不修行它都有,对吧,只有你稍微用力,嗔心起来时,你想火烧功德林,我做了那么多善事,一嗔就烦完了,马上就能解决。大随烦恼就比较麻烦了。我个人认为:大随烦恼是我们修行的一道坎。你能跨过这道坎,前面的路就比较平坦了。这是我的体会,你们可以捉摸一下。譬如:今天有点小感冒,头有点晕,算了我睡一觉在说吧,明天好点再说吧。修行哪有生病不生病,病都是假的。譬如,感冒了,啊哟,又是哪个病毒感染了,你想的是病毒,这时候佛法的影子已经淡然无存了。啊哟,妈呀头痛死了,你怎么没说,我的观音菩萨怎么办呢?你没有想到佛法的影子。我觉得:生病的时候最好修行。不过也不指望天天生病啊,生病的时候把念头提起来,体会一下头痛,痛得什么样子,转起转起痛,从左边转,还是从右边转,你会发现这东西很好玩的。为什么?你有这样的念头提起来,慢慢就会减少压力。你的痛都会感觉减轻的多。还有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念头不忘,这时候生点病,这点障碍正念都忘掉了,临死的时候,正念还有吗?临死的时候,四大分裂,比头痛大了多少倍,所以,知道苦难面前,先把正念提起来。我常常告诉念佛的老婆婆,你别以为我少念一点,反正我临命终的时候,有他们给我助念。他们助念是他们助念,到时候你正念提不起来,人家在念阿弥陀佛,你心里烦,你说别人在闹什么?吵死了。正念提不起来。所以,助念的作用是什么?当你力量不够了,别人在旁边帮助你的正念一下又生起来,这样才叫助念。修行是这样,要平时训练,随时训练,睡觉前训练,生病时训练,吃饭的时候训练,也就觉察。吃饭的时候也是修行,也就是让内心不随色声香味触转,如果你不念你的心经常被色声香味触转。所以吃饭叫五观堂,饭前五观: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因受彼食。
吃饭是吃药,哪会生烦恼呢,这里没味道,还没生姜等。所以,一般是六根随六尘境界转。一般人不能理解,肚子都饿了,饭也冷了,和尚们还念半天,不能理解为什么,吃饭是修行。五观堂不写食堂,伙食团。五观堂就念这五条,回家也念:“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我做了多少事,吃这碗饭,不容易,农民辛苦种来的,你还挑三选四,你做得好,你不去做;“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也就是我的德行有没有进步,能不能吃这碗饭呢?“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我的贪恋是不是随心转;“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我们吃饭正是良药,为了治疗我们饭劳病的,不能让他太瘦,瘦也是病;“为成道业,因受彼食”:为了修道而吃饭,这点最重要,吃饭是为了保住这个色身。不是象今天的人,吃少了要瘦,吃多了又怕长胖,你是想的,正是美食,为减肥瘦。
修行处处观察,这都是微细的,恰恰是最好的对治懈怠、放逸。过去祖师讲:“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生病都可以修行”。而最能体现的懈怠、放逸的,好的境界来,有没有放逸;恶的环境也可以懈怠。好的境界如坐椅子觉得好舒服啊,床很舒服,这个菜炖得很软的,这个时候放逸就来了。过去的修行,是融为日常的见闻觉知当中。所以我们懈怠、放逸怎么对治呢?答:懈怠生起的时候就要对治它,放逸生起来就要对治它;要找到懈怠、放逸从哪里出来的,境界现前时,当下觉照。所以,我就说:你在大随烦恼这一关突不破,你的修行永远是原地踏步。
只能在小随烦恼中打转,而大随烦恼,不用用功。从今天讲也算不错了,也算修行了。要真正的进步还差得远。这里把五十一个心所摆到一起,我们要真正领会。我个人觉得大随烦恼难对治,这是根本转则点,为什么我们平时讲八个大随烦恼,这里有十个。
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
同一所缘等者:如前眼识助伴中解。
这里强调一个,就说心所法与心识同时生起,同一所缘。譬如:意识在缘意识的境界,那么心所法也是跟它同时缘一个境界,同时认识一个对象,不是说意识认识一个对象,心所另外认识一个对象,他俩不合作,不是,是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各是各。“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也就是说意识有意识的种子,心所有心所的种子。我举个例:我这个屋子,上面有灯,中间灯要大一点,两边的小一点,这三个灯,灯光都照在杯子上。对不对?这三个光同时都照在杯子上。也就等于心识和心所都同时认识一个对象。你要说,哪个灯是哪个光,分得出来吗?答:分不出来。但是这个灯有各自特点、形象;那两个灯有各自特点、形象。等于说:意识与心所同时同缘一境,同样缘这个境,好象分不开;但是,眼识有眼识的种子,心所有心所的种子,竞管同一所缘,不同形相,各自特点。为什么?“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各有各的种子。意识有意识种子,心所有心所种子。
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
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者:此显心心所法诸差别名。由心心所于一所缘作无量种差别行相转故,名有行相。由有所取,此方得生,若无所取,则不生故,名有所缘。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名有所依。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五卷四页4402)
“更互相应”:这五十一心所法中,它会不会同时跟它起?答:不会的。“更互”:有善的就不会有烦恼心所,有烦恼心所,就不会有善心所。有懈怠心所,就没有精进心所,这两个都是敌人,两个是相反的形相。所以,叫更互相应。(?)轮流上班。“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譬如:有时候轮到意识是善心所与它相应,善心所有善心所有行相,有它的所缘,有它的所依;不过不会,善心所灭了,烦恼心所跟它相应,烦恼心所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行相,有它所缘,有它所依,指的就是这个。这后面两段小文字,主要告诉心所虽然与意识同时活动,但是它绝对跟它不是一个东西,它各自有各自的品格,各有特点。不是你们认为你的心所跟着它活动,你意识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心所还不是那么简单,它有它独立的东西,这就是关于助伴的问题。
今天说的阿赖耶识。第八识的位,好好捉摸捉摸,我爱执藏位,业果生死相续位,无上转依究竟清净位。这就是修行的路,知道什么阶段该怎么办,特别是五位的问题,他给五位是连接在一起的。好今天就到这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