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回向四个阶段。经历了这阶段以后,进入加行位。
加行位经历:暖、顶、忍、世第一法。这个时候你离开悟的境界就快了,就象上山爬坡一样,你开始爬山要到山顶的时候都是资粮位,快要翻过山了,叫加行位,你看见山顶快要到了,但是还没到,这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状态啊,激动万分,小学生写文章都是,通过艰辛努力,终于看到我的目的地了,此时此刻,心潮澎湃万千,这叫加行位,又叫暖,也就是看见一大堆火,要去烤火,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快走到火前线,有暖味了。你是不是快爬到山顶,是不是无比兴奋呢?要靠近它,但还没有接近它,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注意。为什么呢?越是要成功的时候越容易前功尽弃的时候,这个时候比以前还要提高警惕。老百姓有句话:……打烂蛋?这个时候越是欢喜心生起的时候,越容易堕落啊!是不是到了终点,你就最容易停止不前。加行是用功加行,咬紧牙关,还有三步就到了,这三步挺不住,前面已走的三千步、三万步都是百费。明白吗?加行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为什么?按佛法讲,你经过加行位以后,马上进入见道位,只要进入见道位,已经出离轮回了。所以,见道就摆脱六道轮回了,大乘佛法就是登初地,也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象什么样子,没法描述,我也没去过。小乘登初地,也就是初地罗汉。所以,见道位是一个分水岭,凡圣的分水岭,但进入这个以后,就该休息了,睡大觉了,象济公一样,不对,到成佛还有一段要走,进入修道位。
修道位要经历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熖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修道位的十个阶段。十地以后还要经过金刚喻地,到究竟位成佛。这就是三大阿僧祗劫。
三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从发心学佛到开悟至见道位前;第二大阿僧祗劫:从见道位至第八地之前;第三大阿僧祗劫:从八地至成佛。
五位与阿赖耶识的关系:阿赖耶识在五位中有三个阶段:
1、我爱执藏位:从凡夫到八地都是我爱执藏位,都叫阿赖耶识。八地以后都不叫阿赖耶识了。因为第八地不动地,第七识再也不执第八识为我了。因为阿赖耶识有三藏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我爱执藏就是指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到八地,第七不执第八了,它已经放弃了,我没有力量了,我管不了,你自己去吧,你自由了。所以,阿赖耶识我爱执藏的含义已经不存在了。藏识的名字也不成立了,所以,阿赖耶识的名称就不管用了。所以,在此之间都叫我爱执藏义。凡是在八地以前,阿赖耶识就是执我的。这有区别:见道位之前,执我非常强烈,见道位以后执我就没有那么强烈了。但是要到八地不动地,第七识放弃执第八识。所以在我爱执藏前,都叫阿赖耶识。到了八地以后,不叫阿赖耶识了。《八识规矩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不动地八地舍弃藏识阿赖耶识的名称
2、业果生死相续位:这主要指异熟识名称。异熟识者,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类而熟。之所以有这三个不同,就是讲因与果一定有差别的。异时而熟:今天种的因,不可能这一秒种下去,马上就有果嘛?不可能,它一定要有一个储存期,因与果之间,一定要经历一个过程。依我说就是蕴藏期。异性而熟:有善、恶、无记,因有善恶色彩,果没有善恶色彩的,善因感可爱果,恶因感非可爱果。用今天话讲:可爱果是快乐的,非可爱果是苦的。但果的本身没有善恶,是无记的,它只有好坏之分,快乐与不快乐之分。这就是异性而熟,因与果有这二个差异。异类而熟:因和果之间本身在体性上就存在差别。譬如:播下去的稻子,这是因吧,到了下半年收成的稻子,它两是不是一个?肯定不是了。所以,因与果之间异类,自身特点不同,那个是去年留的种,这个是今年收的稻子,这中间有什么不同呢?反正是不同,凭感觉,发生变化。你想要是因不发生变化,因还是因,不能产生果。对不对?因必须要发生变化,才叫果,所以叫异类而熟。所以,异熟识体现异时、异性、异类而熟。也就是说,因与果之间前后在生死当中业果相续,故名业果相续位。异熟识一直要管到金刚道后异熟空。也就是修道位中第十地法云地以后,证金刚喻定。不管是粗的烦恼,细的烦恼,粗的染污,细的染污的,到了金刚喻定时统统都是由可止步。到这个时候不能再往下延续下去了,这时候烦恼断尽,粗、细、染污种子全部断尽。业果就不能再相续了,金刚道后异熟空,入证金刚道时候,异熟种子全部断完,也不是异熟识了。在证金刚喻定之前,都可叫异熟识。所以,学佛要了生死。我给你讲:你要了生死,菩萨也要了生死。为什么?
生死有二大类:一部分是分段生死;一部分是变异生死。什么是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一阶段,一阶段的,指六道轮回,如果不在人道,那就在其它五道,也就是死此生彼。有阶段性的,叫分段生死。还有什么叫变异生死?这是菩萨生死,但是随愿力,众生属业力。为什么?登初地以后,还没断完微细烦恼种子,还有烦恼,他现的是变异生死,在世间往返受生,但没有痛苦感;我们世间众生你我在世间轮回就觉得,啊哟,痛苦啊!娑婆世界真是苦啊。但是菩萨也在世间往返,他为什么要往返呢?因为他要把最后阿赖耶识染污的,通过不停往返,把它换出来,把它全部掏出来,就在世间来把染污种子掏出来,所以有变异生死。他在世间和我们一样往返,他没有痛苦;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是苦不堪言了。这件事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同一样事情,感受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小孩与七十年代的小孩就不一样,现在的小孩,你打他一下,啊哎痛死了;七十年代小孩,这算什么东西。使同样的劲,感觉都不一样。所以,凡夫菩萨都在这世间,各自境界不同,感受也不同。凡夫有业力和自身执着,感觉这世间苦死了,苦得不得了;菩萨感受不一样,当游戏在玩,这东西好玩的,菩萨对生死当游戏在玩,他是快乐的,所以,境界不同。
十地在金刚喻定之前,异熟都还没断尽,都还有染污种,一直要到金刚喻定染污种子才能断完。金刚喻定之前都叫异熟识。异熟识比我爱执藏管得远一点。阿赖耶识到八地就止步了,异熟识可以到第九地、十地、金刚喻定止步了。
3、无上转依究竟清净位:是成佛阶段。这时候既不叫阿赖耶识,也不叫异熟识。叫什么识呢?《八识规矩颂》言:“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叫无垢识,纯净无染。比纯净水还纯净,一点染污都没有,叫无垢识。全部净化,全部转依。
严格的讲:第八识经过这三个大阶段;
1、 我爱执藏位:舍弃阿赖耶识名称。
2、业果生死相续位:舍去异熟识名称。
3、究竟清净位:成佛
这是三次质的大飞跃,第一次解决第七识不执第八识了,不执为我了,这个问题解决,按我讲的,成功一大半了。如果第七识一直抱着第八识不放,那就没希望,那是有漏的。所以,阿赖耶识舍掉,成功一大半。譬如煮饭一样,现在煮饭体会不强了,不像我小时候,在家烧柴,刚放水的时候,火很大,突然一下温度高了。饭煮开了,是不是减柴呢?煮开了,好比见道了,就要慢慢对付它了,用文火来煨,到了修到位,就用文火慢慢对付,总要把你对付下去。最后饭熟了,到了究竟清净位了,也是三个阶段。你看煮饭也可以煮出佛法来,今天晚上回去煮饭好好观察。饭煮开了,就是见道的时候了,然后火小一点,如果火还是那么大,饭吃不成的。
我们原来讲把阿赖耶识不同名称比较一下,我为什么把五位画个图,就是让你捉摸一下,哪个名称在哪个地方止步,你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对你修行有关系的,你不懂这些名称的背后还有这么微妙的东西。八地以前,第六、七、八识就象连体婴儿一样,八地以后才脱开。所以六、七、八识关系很紧密。这里虽然没讲第六意识的俱有依,但我们要知道,第六识的俱有依就是第七识。虽然没讲第八识的俱有依,但第八识俱有依是第七识。好了彼所依就讲完了,内容很多,下来慢慢消化。
现在我觉得,有点远离原来的想法,原来我们大家来读的,现在要讲了,有人打电话问:你今天讲不讲?我说是读哪,没说要讲啊。
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
彼所缘者谓一切法等者:此中所缘,唯约意识,已如前说。今于此中略别为二。一、共五识,二、不共五识。总此二种名一切法。在五识中,随自所缘,或名为色,或名声香味触。今此意识,于彼一切皆能遍缘,转得法名。如说法处、法界,此亦如是。然复当知,于共所缘非定俱起。随眼识俱,则缘色境;乃至随身识俱,则缘触境;或复五识同时俱起,则一切境皆为所缘。决择分说: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识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由是此说如其所应。
这里讲彼所缘。这里的彼指什么呢?回答:(指第六意识)。“此中所缘,唯约意识”:谓一切法唯其所应,一切现象,第六意识都可以缘它。缘当认识讲,都可以认识它。都可以超越它,这是意识活动的范围。
意识缘一切法,有二方面:1、共五识;2、不共五识。
共五识:就是前面讲的五俱意识;不共五识:就是独头意识,在五识中单独活动。刚才念的这一段主要指共五识,五俱意识,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活动。“随自所缘,或名为色,或名为声香味触”:在五识中,随着眼识缘色,随着耳识缘声,随着鼻识缘香,随着舌识缘味,随着身识缘触。“今此意识,于彼一切皆能遍缘,转得法名。如说法处、法界,此亦如是。然复当知,于共所缘非实俱起”。什么意思?他虽然是随前五识转,但它不是同时的。“随眼识俱,则缘色境”:而不是说,随眼识起它就缘声境,在凡夫位是办不到的。只有成佛、菩萨位,六根互用可以办到。“如决择分说…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