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回向四個階段。經曆了這階段以後,進入加行位。
加行位經曆:暖、頂、忍、世第一法。這個時候你離開悟的境界就快了,就象上山爬坡一樣,你開始爬山要到山頂的時候都是資糧位,快要翻過山了,叫加行位,你看見山頂快要到了,但是還沒到,這個時候你心裏是什麼狀態啊,激動萬分,小學生寫文章都是,通過艱辛努力,終于看到我的目的地了,此時此刻,心潮澎湃萬千,這叫加行位,又叫暖,也就是看見一大堆火,要去烤火,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快走到火前線,有暖味了。你是不是快爬到山頂,是不是無比興奮呢?要靠近它,但還沒有接近它,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注意。爲什麼呢?越是要成功的時候越容易前功盡棄的時候,這個時候比以前還要提高警惕。老百姓有句話:……打爛蛋?這個時候越是歡喜心生起的時候,越容易墮落啊!是不是到了終點,你就最容易停止不前。加行是用功加行,咬緊牙關,還有叁步就到了,這叁步挺不住,前面已走的叁千步、叁萬步都是百費。明白嗎?加行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爲什麼?按佛法講,你經過加行位以後,馬上進入見道位,只要進入見道位,已經出離輪回了。所以,見道就擺脫六道輪回了,大乘佛法就是登初地,也就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象什麼樣子,沒法描述,我也沒去過。小乘登初地,也就是初地羅漢。所以,見道位是一個分水嶺,凡聖的分水嶺,但進入這個以後,就該休息了,睡大覺了,象濟公一樣,不對,到成佛還有一段要走,進入修道位。
修道位要經曆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熖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修道位的十個階段。十地以後還要經過金剛喻地,到究竟位成佛。這就是叁大阿僧祗劫。
叁大阿僧祗劫:第一大阿僧祗劫:從發心學佛到開悟至見道位前;第二大阿僧祗劫:從見道位至第八地之前;第叁大阿僧祗劫:從八地至成佛。
五位與阿賴耶識的關系:阿賴耶識在五位中有叁個階段:
1、我愛執藏位:從凡夫到八地都是我愛執藏位,都叫阿賴耶識。八地以後都不叫阿賴耶識了。因爲第八地不動地,第七識再也不執第八識爲我了。因爲阿賴耶識有叁藏義: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我愛執藏就是指第七識執第八識爲我。到八地,第七不執第八了,它已經放棄了,我沒有力量了,我管不了,你自己去吧,你自由了。所以,阿賴耶識我愛執藏的含義已經不存在了。藏識的名字也不成立了,所以,阿賴耶識的名稱就不管用了。所以,在此之間都叫我愛執藏義。凡是在八地以前,阿賴耶識就是執我的。這有區別:見道位之前,執我非常強烈,見道位以後執我就沒有那麼強烈了。但是要到八地不動地,第七識放棄執第八識。所以在我愛執藏前,都叫阿賴耶識。到了八地以後,不叫阿賴耶識了。《八識規矩頌》雲:“不動地前才舍藏。”不動地八地舍棄藏識阿賴耶識的名稱
2、業果生死相續位:這主要指異熟識名稱。異熟識者,異時而熟、異性而熟、異類而熟。之所以有這叁個不同,就是講因與果一定有差別的。異時而熟:今天種的因,不可能這一秒種下去,馬上就有果嘛?不可能,它一定要有一個儲存期,因與果之間,一定要經曆一個過程。依我說就是蘊藏期。異性而熟:有善、惡、無記,因有善惡色彩,果沒有善惡色彩的,善因感可愛果,惡因感非可愛果。用今天話講:可愛果是快樂的,非可愛果是苦的。但果的本身沒有善惡,是無記的,它只有好壞之分,快樂與不快樂之分。這就是異性而熟,因與果有這二個差異。異類而熟:因和果之間本身在體性上就存在差別。譬如:播下去的稻子,這是因吧,到了下半年收成的稻子,它兩是不是一個?肯定不是了。所以,因與果之間異類,自身特點不同,那個是去年留的種,這個是今年收的稻子,這中間有什麼不同呢?反正是不同,憑感覺,發生變化。你想要是因不發生變化,因還是因,不能産生果。對不對?因必須要發生變化,才叫果,所以叫異類而熟。所以,異熟識體現異時、異性、異類而熟。也就是說,因與果之間前後在生死當中業果相續,故名業果相續位。異熟識一直要管到金剛道後異熟空。也就是修道位中第十地法雲地以後,證金剛喻定。不管是粗的煩惱,細的煩惱,粗的染汙,細的染汙的,到了金剛喻定時統統都是由可止步。到這個時候不能再往下延續下去了,這時候煩惱斷盡,粗、細、染汙種子全部斷盡。業果就不能再相續了,金剛道後異熟空,入證金剛道時候,異熟種子全部斷完,也不是異熟識了。在證金剛喻定之前,都可叫異熟識。所以,學佛要了生死。我給你講:你要了生死,菩薩也要了生死。爲什麼?
生死有二大類:一部分是分段生死;一部分是變異生死。什麼是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一階段,一階段的,指六道輪回,如果不在人道,那就在其它五道,也就是死此生彼。有階段性的,叫分段生死。還有什麼叫變異生死?這是菩薩生死,但是隨願力,衆生屬業力。爲什麼?登初地以後,還沒斷完微細煩惱種子,還有煩惱,他現的是變異生死,在世間往返受生,但沒有痛苦感;我們世間衆生你我在世間輪回就覺得,啊喲,痛苦啊!娑婆世界真是苦啊。但是菩薩也在世間往返,他爲什麼要往返呢?因爲他要把最後阿賴耶識染汙的,通過不停往返,把它換出來,把它全部掏出來,就在世間來把染汙種子掏出來,所以有變異生死。他在世間和我們一樣往返,他沒有痛苦;我們凡夫在這世間是苦不堪言了。這件事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同一樣事情,感受是不一樣的。今天的小孩與七十年代的小孩就不一樣,現在的小孩,你打他一下,啊哎痛死了;七十年代小孩,這算什麼東西。使同樣的勁,感覺都不一樣。所以,凡夫菩薩都在這世間,各自境界不同,感受也不同。凡夫有業力和自身執著,感覺這世間苦死了,苦得不得了;菩薩感受不一樣,當遊戲在玩,這東西好玩的,菩薩對生死當遊戲在玩,他是快樂的,所以,境界不同。
十地在金剛喻定之前,異熟都還沒斷盡,都還有染汙種,一直要到金剛喻定染汙種子才能斷完。金剛喻定之前都叫異熟識。異熟識比我愛執藏管得遠一點。阿賴耶識到八地就止步了,異熟識可以到第九地、十地、金剛喻定止步了。
3、無上轉依究竟清淨位:是成佛階段。這時候既不叫阿賴耶識,也不叫異熟識。叫什麼識呢?《八識規矩頌》言:“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叫無垢識,純淨無染。比純淨水還純淨,一點染汙都沒有,叫無垢識。全部淨化,全部轉依。
嚴格的講:第八識經過這叁個大階段;
1、 我愛執藏位:舍棄阿賴耶識名稱。
2、業果生死相續位:舍去異熟識名稱。
3、究竟清淨位:成佛
這是叁次質的大飛躍,第一次解決第七識不執第八識了,不執爲我了,這個問題解決,按我講的,成功一大半了。如果第七識一直抱著第八識不放,那就沒希望,那是有漏的。所以,阿賴耶識舍掉,成功一大半。譬如煮飯一樣,現在煮飯體會不強了,不像我小時候,在家燒柴,剛放水的時候,火很大,突然一下溫度高了。飯煮開了,是不是減柴呢?煮開了,好比見道了,就要慢慢對付它了,用文火來煨,到了修到位,就用文火慢慢對付,總要把你對付下去。最後飯熟了,到了究竟清淨位了,也是叁個階段。你看煮飯也可以煮出佛法來,今天晚上回去煮飯好好觀察。飯煮開了,就是見道的時候了,然後火小一點,如果火還是那麼大,飯吃不成的。
我們原來講把阿賴耶識不同名稱比較一下,我爲什麼把五位畫個圖,就是讓你捉摸一下,哪個名稱在哪個地方止步,你把這些地方搞清楚了,對你修行有關系的,你不懂這些名稱的背後還有這麼微妙的東西。八地以前,第六、七、八識就象連體嬰兒一樣,八地以後才脫開。所以六、七、八識關系很緊密。這裏雖然沒講第六意識的俱有依,但我們要知道,第六識的俱有依就是第七識。雖然沒講第八識的俱有依,但第八識俱有依是第七識。好了彼所依就講完了,內容很多,下來慢慢消化。
現在我覺得,有點遠離原來的想法,原來我們大家來讀的,現在要講了,有人打電話問:你今天講不講?我說是讀哪,沒說要講啊。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
彼所緣者謂一切法等者:此中所緣,唯約意識,已如前說。今于此中略別爲二。一、共五識,二、不共五識。總此二種名一切法。在五識中,隨自所緣,或名爲色,或名聲香味觸。今此意識,于彼一切皆能遍緣,轉得法名。如說法處、法界,此亦如是。然複當知,于共所緣非定俱起。隨眼識俱,則緣色境;乃至隨身識俱,則緣觸境;或複五識同時俱起,則一切境皆爲所緣。決擇分說:若于爾時一眼識轉,即于此識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于爾時二、叁、四、五諸識身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由是此說如其所應。
這裏講彼所緣。這裏的彼指什麼呢?回答:(指第六意識)。“此中所緣,唯約意識”:謂一切法唯其所應,一切現象,第六意識都可以緣它。緣當認識講,都可以認識它。都可以超越它,這是意識活動的範圍。
意識緣一切法,有二方面:1、共五識;2、不共五識。
共五識:就是前面講的五俱意識;不共五識:就是獨頭意識,在五識中單獨活動。剛才念的這一段主要指共五識,五俱意識,于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活動。“隨自所緣,或名爲色,或名爲聲香味觸”:在五識中,隨著眼識緣色,隨著耳識緣聲,隨著鼻識緣香,隨著舌識緣味,隨著身識緣觸。“今此意識,于彼一切皆能遍緣,轉得法名。如說法處、法界,此亦如是。然複當知,于共所緣非實俱起”。什麼意思?他雖然是隨前五識轉,但它不是同時的。“隨眼識俱,則緣色境”:而不是說,隨眼識起它就緣聲境,在凡夫位是辦不到的。只有成佛、菩薩位,六根互用可以辦到。“如決擇分說…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