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5)
第 5 讲
时 间:公历2009年7月4日,农历五月十二日,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已经把五识身相应地读完了,按照这个内容,整个五识身相应地还不到一卷的内容。接下来本地分中意地第二,意地从目录上可以看出来,它分了好几节,目录: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实际上意地占了二卷多,这个地方的一二三,比如,意地第二之一,意地第二之二,意地第二之三;这个一二三并不代表什么,意地第二之一,五识身相应地第一只能说顺序,哪么意地里头又分一二三,这个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也是分这个卷的内容,比较均衡一点,就把它分成了这些;实际上最早有的经、有的论在印度就有这样的分法,有的可能来东土才形成的。但这个《瑜伽师地论》我估计,还是在印度时期就有这样的分法,因为,当然佛经在印度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贝叶经的形式,贝叶经是一页一页的串的,翻的时候,数量差不多,有些时候印佛经的分卷,根据数量来分的,比如内容差不多,都比较整齐,分成一段;有些时候根据哪个造论的人,或者翻译的人,翻到这里差不多他就分一段,打个总结,完了下一次又开始。
说这个之一、之二、之三没有实际的意义,哪么原论上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这里有承前启后的意思,已经把五识身相应地说完了,接下来就要说意地。所以,这个论,我们这个学佛法,经律论这里头,你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实际上这个经,严格意义上讲,是比较好懂的;后来这个造论,越造越复杂,因为,造论的时候,他会有时代性,他会把其它相关的东西拉到一起来说,所以,实际上把它搞得很复杂,还有读经的时候,读论的时候有个差别,你们看,这个经它不一定前后有逻辑的,但是这个论往往逻辑性很强,他会讲究一些方法;这个经,就是佛在世的时候,讲经的时候,我们讲:佛说法都是随缘开示,大部分内容并没有我今天该讲个什么的?我提出来,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都是有人要问;你看所有的经,大部分的经都是有人问的,解答你的问题,哪么才开示,阐述道理,这样子出来的。所以,今天人家上午问的这样的问题,下午问的另外一个问题,后来结经在一起的时候,不一定有关联,所以,我最近看他们搞哪个《金刚经》,有个人搞《金刚经》研究,《金刚经》我们都知道分两部分,对吧?前面一半,后面一半,但是,现在人讨论得很利害的问题是,《金刚经》因为前头嘛,就是围绕两个问题在讨论:“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对吧?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真正释迦牟尼佛在解答的时候,他是先解答后一个问题,开始问的时候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但是他先回答的“云何降伏其心” ,最后才是“云何应住”。在下半部的时候,他又倒过来了,这两个问题又倒过来了,这两个问题又开始琢磨,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意义不是太大;也有可能,当然你说没有意义,也可能有意义;所以,问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他为什么不先说第一个呢?先说第二个呢?但是不要认为这里边有好些文章要作,没有必要。所以,经里面,没有很多逻辑性。因为他是随问随答,这样子出来的。而论就不一样,论的后期专门有著作了,有人写了,他就有逻辑了;比如这一句,已说五识身相应地,就有承前启后之意;交代一下,前面的五识身相应地已经说过了;云何意地呢?下面转入说意地。
单说意地的时候,我们先给大家提示一下,这个意地的意,不等于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的意,眼耳鼻舌身意哪个是意识,跟这个意是有区别的,到底有什么区别?我现在只能给你说这么一个概念,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识哪个意是一个狭义的;这个地方讲意地的意是广义的,那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意,一提到它只是专指第六识,但是这个意地的意是广义的,包括一切识都可以叫意,它为什么都可以叫意?一切识都可以叫作意,下面要谈到,我先给你提出个概念,这在唯识佛法里面,关于意识的意有狭义的用法,有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就特定所指的第六意识;广义的不可能代表一切识。为什么不可能代表一切识,我们下面谈到具体内容的时候再给大家讲,先要有个印相。原先就有人问过我,他看了《瑜伽师地论》目录,很多人学过《百法明门论》的,学过《八识规矩颂》的,都知道唯识佛法讲八识的嘛,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对吧?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他看这个《瑜伽师地论》目录,五识身相应地,前五识;意地,他说怎么找不到末那识,第七识、第八识的呢?你看这里没有吧?目录里没有的,在这里面看出问题来,按道理来讲,说《瑜伽师地论》是整个唯识佛法的百科全书嘛,都在里头。既然我们都有印相唯识佛法是讲八识的,咦,他怎么讲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就没有下头了?实际意地包括了末那也好,阿赖耶也好全都在里头了。从目录里面也许看不出来,哪么云何意地呢?什么叫意地呢?
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此亦五相应知,什么意思呢?说前面我们谈到五识身相应地的时候,对这个五识的了解呀,都是从五个方面,哪五个呢?下面说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当然这个跟后面又有所不同,晚期的,特别是到了《成唯识论》时期,对每一个识的了解,比这里还多;那么,最能体现的就是《成唯识论》里头,我们简练的就是《八识规矩颂》里头;你看《八识规矩颂》里面除了我们这里讲的:所依、所缘、助伴、作业以外,还谈到性,性质;就是善的、恶的、还是无记性的,这是它的性质。每个识都存在的,你比如:你这个时候的眼识生起来,你跟它相应的心所,如果是善性的,如果是精进的,或者是惭、或者是愧,那么,你这个前五识就是善的;如果这个时候贪嗔痴烦恼跟这个前五识相应,那你这个前五识是什么?是恶性的。烦恼心所与它相应,他不一样的。所以,还有性类的差别,包括前六识,包括六识、七识、八识都存在。性过后,还有界地,这就是识,包括八个识三界九地,这个三界九地简单讲就是我们整个世间,当然包括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都是他的轮回里面,还没超出轮回,就凡夫有情生命活动的范围。那么,这八个识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比如:第六意识他在三界九地跑都可以,没问题,都可以活动。但是,前五识就不见得了,因为你到了色界的时候,到了离生喜乐地的时候。
因为,我们这里要有个概念,佛法把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划分了三个,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划分了三个阶段,凡夫众生三个大的生命阶段;当然,六道也在里面,三个角度,划分的角度不一样,那么,这个欲界呀,我们佛法里把他叫做“五趣杂居地”;这个指我们娑婆世界: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都在这里头活动,叫“五趣杂居地”。为什么欲界呢?很简单,这个世界的有情众生,他们的生命和生活离不开饮食,男女之欲,所以,把他叫做欲界。所以,你要记住,弥勒菩萨现在是在欲界里头,不是,弥勒菩萨不是住在欲界,应该离开欲界了,应该是在色界里头,但是他还有身体。所以,五欲界里头就有五个识,要吃饮食嘛,要生活嘛,这样子,这个欲界里头,前五识都可以活动的。但是,一旦离开饮食、男女之欲,到色界,第二地,色界初,第二地,就是九地第二地叫“离生喜乐地”。这个怎么叫:“离生喜乐地”呢?就是离开世间饮食、男女之欲,说到了这个第二地,就不用吃饭了,既然不用吃饭,你就可以想,哪些东西就不会有了,《八识规矩颂》里讲过了的,说:“眼耳身三二地居”。鼻子和舌头这两个就不管用了,只要离开欲界,它就不管用了,这两个在欲界里管用;因为,欲界里有饮食、男女之欲,首先有饮食嘛,鼻子要嗅嘛,舌头要尝嘛,到了色界就没有饮食之欲了嘛;所以,它就不存在香味的问题,不存在味道的问题,鼻舌两识不管用了。可是,到了二地以后,鼻舌身也都不管用了;因为他是“定生喜乐地”了,他完全入定了,他身上物质性的东西都不太活动了,所以,鼻舌身这三个也没有了。到了二地以上全五识都不活动了,所以在《八识规矩颂》、《成唯识论》里面都谈到活动的范围,还有他认识对像,我们讲识就是认识对像嘛,认识对像就有结果。对吧?
在佛法里叫“识量”,量就是能量的量,就是认识得正确不正确,量字给打比方:你去街上买布吧,买布、卖布人是不是要用尺子,来量这个布,对吧?那么,这个比方是什么呢?那个尺子,就等于是识,那个量的布就是认识的对像,对不?但是,尺子量布都有个结果;这个布几尺长,一尺二尺,是不是有个结果。所以,能认识的识,与所认识的对像一定要给个判断,那就有个结果。这是杯子,杯子刚开始的语言就是结果了,这叫“量”。在唯识学里面。那么,这个量有些结果是正确的,有些结果是不正确的;有些结果是真实的,有些结果是不真实的。你比如:我们就说这个杯子,你都看到这个杯子了,这个是什么?你可能都会说这个是杯子,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只有通过你的眼睛那一刹那,这个是白的、圆的、不锈钢的,那一刹那是现量,是正确的;当你说它是杯子的时候,认为它是杯子的时候,它已经不是正确的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加了名称、概念,在这名称、概念上面又再起了杯子的认识了;知道不,所以,这个时候已经不真实了。所以,唯识佛法它把这个东西讲得很微妙。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顿悟也好,正智现量也好,一听就知道已经不真…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