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P4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三界九地都是漏,只有出离了三界九地才叫无漏。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三界九地六道轮回,他的生命都很危险。为什么呢?哪怕你修定,修得再高,修到无色界里头,当定力不存在,他马上一出定以后,就会往下堕落,或是到色界,或是到欲界,就叫漏。那么只有出离了三界,就叫无漏。为什么呢?他的生命是自由的,是自在的,所以,他叫无漏。一切一切指的不管有漏的种子,无漏的种子,它都可以保存。

  少分一切谓唯有漏诸法种子,为什么他这里分成两遍呢?因为保存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形式上是不同的;为什么不同呢?你看好,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这个主要指的有漏种子,所随依附依止性,这个种子主要是指的什么?无漏种子。主要是指的无漏种子,下面会谈到的。

  如下释言: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什么叫涅槃呢?就是了生死的境界,就是无漏的境界,叫涅槃。若般涅槃,就是要证涅槃,就是要出离生死,了脱生死的人,一切种子悉皆具足,我们现在你要想成佛,要想了生死,那么你现在凡夫地界,肯定有有漏种子,这些有漏种子是无量劫造的,是不是现在造的,对吧?你现在学佛法,按照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智慧和慈悲,开始修行,就会积累一点无漏种子对不对?那么它同时都可以保存。所以,有漏无漏同时具备,这还是在凡夫的状态,是发心的凡夫,没发心的凡夫全是有漏种子,到了圣者地位全是无漏的。所以,从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个阶段都是有漏无漏间杂的。这又要分两段,见道以前,就是未入圣位以前,有漏大于无漏;见道以后,无漏大于有漏。它是一个分水岭,那么什么叫见道?举个例子:你小时候到公园去玩过没有,坐过跷翘板没有?坐过。你看这个翘翘板中间一个支点,一个木板子是平恒的,对吧?当你凡夫阶段,没发心的时候,等于这个翘翘板全部翘在这头的,当你凡夫位发心的时候,你就开始发心学佛的时候,你每天都在积集,原先你全是有漏的嘛,就压在这边的,对吧,这个时候翘翘板就落在这头的,但是你不停的修行,你在具备无漏资粮,当你无漏种子积集保存,它就往这头压,压压的时候是不是这边就往这头抬,这边就慢慢的往这头起来,对不对?那么,到了平衡状态的时候,是保和状态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是一人一半,有漏的一半,无漏的一半,这个是最艰难的,最艰难的时候,过了这个时候,无漏的就多一点点,在这平衡状态,这个时候就是世第一法。就很快马上脱离这个世界了,脱离轮回了,这里再加一点点劲,它就往这边翘过来了,这时你就进入干嘛?圣流了。那么就是往这边坠的哪一刹那,那个时候就叫见道;就从凡夫染污的这一边,就干嘛呀?升格了,你就到圣流这边来了,但是这个这程,还有一个过程,因为你不是马上一下就落地了嘛。对不对?这样往这边翘起来的时候,这个有漏的种子在不断地减少,无漏的种子在不断地增加,增加到最后全是无漏的功能了。这个翘翘板就彻底倾向无漏了。所以我刚才说了,成佛以后是彻底的无漏。你没有发心学佛的凡夫,是彻底的有漏。那么有漏无漏同时间杂的是哪个阶段?就是从你发心学佛那一刹那,到你成佛的那一刹那一刹那,这一整个过程,都是有漏无漏间杂的。只是这分成两个段。前半段是有漏大于无漏。后半段是无漏大于有漏。就像刚才翘翘板的原理一样。无漏大于有漏就开始见道了,就开始入圣流了。但这只是个比方啊。那还不是绝对的。就像外面电视节目演的体验运动。只能体验一下。实际还不是这样的。实际到时候就不用我给你讲了,到时候你比我还清楚,还用我说。那就是另外一种境界。

  所以这个地方说,“一切一切者”,这里其实指的是有漏无漏都存在的状态。就是从你发心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都是有漏无漏都有的。“少分一切者,唯有漏诸法种子”。“唯有漏诸法”就是指的没有发心学佛之前的。

  所以“如下释言: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就是说从你发心学佛,到成佛这中间。干嘛呀,你要想成佛嘛,求般若涅槃嘛,要了生死嘛,“一切种子皆悉具足”,有漏无漏都存在的。“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我考你们一下,这三种菩提种子指的哪三种?看来你们没有看这个书。这个书里头就有答案了。再翻几页,后面解答得有,声闻、独觉、菩萨,这三种。后面有回答的。那个阙字啊。“不般涅槃法者。”就是你不想了生死的人,便阙这三种种子。 就不存在声闻种子、独觉种子、菩萨种子。到了罗汉阶段他已经了生死了,他只是离成佛还有距离。但是诸位我告诉你们,没有永远的罗汉,你们要记住,没有永远的罗汉。这话不是我讲的,你们念过《法华经》《涅槃经》没有?你看我们都讲《法华经》大乘佛法吗,你看《授记品》里面,授记的是哪个?罗汉。这个罗汉要成佛,那个罗汉要成佛。全都要成佛。只是到了罗汉阶段呢,暂时处于这个阶段。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鼓励他们呢,还要往前走,这个地方才走了一半。但是他们没走的时候还要鼓励他。所以那个《法华经》里面不是有《化城品》吗?就是你走路,比如到北京,走到路上,哎呀,累死了,不好玩,不想走了。说,我告诉你,没多久就走拢了,前头有个好地方,差不多快到了。你就来劲了,使劲走。走到这儿了,吃的喝的够了。等你休息够了,再告诉你,这还不够,还要往前走。

  如果先不骗你一下,你就不走了。所以你连罗汉都成不了,所以《化成品》,过去写的一句“末将化成为宝所”,就是你不要把半路当目的地了。所以《法华经》里很多这样的譬喻,空拳诳小儿。黄叶止啼都是这样子的。小孩子哭啊,哭了半天。你要诳小孩,“不要哭!”偏要哭。你越喊他不哭,他使劲哭。你说:“别哭,我这个里面有好吃的啊,你不哭我就给你吃。”他看着你这个手好像很好玩的呢,他就不哭了。不哭了,你就逗他玩,玩这样,玩那样,玩得高兴了,最后告诉他这个手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也不哭了。如果你一开始说,再哭就给你两巴掌。他使劲地哭。

  所以佛法就是这个样子的。“空拳诳小儿”就等于说罗汉,开始发心学佛的时候,你就跟他说要修四谛、修十二因缘,成罗汉成声闻有多好。了脱生死、生命自由。到了那个阶段的时候,说不行,前头还有更好的。这时候他自然都愿意去。所以声闻缘觉没有永远的声闻、缘觉。后面还要谈到。《解深密经》讲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还有不定种性,但是一定没有定性。定性一定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你想如果有定性的,永远都是声闻,佛法就不圆满了嘛。

  佛明明讲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可以成佛嘛。为什么有的只能成罗汉,有的只能成声闻。那么你就自相矛盾了嘛。实际上都可以成佛的。前面声闻罗汉菩萨,这些都是方便的。给你搭的梯子,走一步算一步。所以《法华经》最后,会三归一。《法华经》火宅御品里头,有一个大户人家的长者富得不得了,但是屋子太久了,年久失修。有一天失火了,小孩在里面玩得很高兴的,父亲说,快出来,起火了。谁理你啊,玩得挺高兴的,没觉得哪有危险。房子是从那头烧起来的,他看不见。父亲急坏了,说怎么办呢,说你们别玩了,门口更有好玩的。给你们买了车,买了飞机和坦克。《法华经》讲的有羊车有牛车、羊车、鹿车。小孩说,外面有比我们这更好玩的,统统跑出去了。火宅房子比如什么?我们这个欲界嘛,娑婆世界犹如火宅;门外三个车子比喻什么

  声闻、缘觉、菩萨,大白牛车就是大乘嘛。最后这三乘,要会三归一,这三个都是方便,最后那个才是真实的。菩萨还挺有智慧的呢,我们都想不出办法来。那些小孩玩不出去你怎么办。你说我一个个去拉,你拉出几个来房子都燃完了。他骗他们一下全部统统一下就跑出来了。所以声闻乘也好,缘觉乘也好,菩萨乘也好。都是方便,没有定性的。这里顺带说一下。

  “此中一切,应如是知”。这个地方的“一切”,指的什么?就是指的一切一切。“随阿赖耶之所生处,自体之中,皆为余体有漏种子之所随逐”,这个“一切种子”就是指的“少分一切”,“皆为余体有漏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那个自体中指的有漏种子阿赖耶识。

  就是指没有发心学佛的时候,全部都是阿赖耶识,都是有漏种子随逐。什么叫随逐啊?就是跟随他。保存在里头,仅此而已,

  “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无色界一切种子”。因为都是有漏的嘛,这三界都是有漏的。

  所以,“欲界自体中”,就是在欲界的阿赖耶识里头,也可能会将来上升到色界,也有可能到哪呢?无色界。色界里头的阿赖耶识里面可能保存着欲界的种子,也可能有无色界的种子;无色界的阿赖耶识呢也可能有欲界的种子,也有可能有色界的种子。这个就叫所随依止性。这个所随依止性就是指的前面这些有漏种子。明白吧?

  好,下面一句。“由是此言所随依止性。亦为般涅槃法无漏种子之所依附,由是此言依附依止性”这就指的无漏种子啊,为什么是依附呢?这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比如说,刚才打的比方,你没有发心学佛以前,阿赖耶识里面全是有漏种子。有漏种子占满了阿赖耶识的空间。空间全部占满了。你一旦发心学佛,熏习了无漏种子,无漏种子放到哪里去呢?因为这里面全是有漏种子占光了,阿赖耶识熏的种子只能干什么呢?依附在上头。慢慢的,依附的多了,力量大了,影响它了,就可以改变它的方向。因为有漏种子是先有的。所以无漏种子去的时候开始只能依附在上头。所以叫依附依止性,主要指的无漏种子。

  “摄大乘说:此是出世心种子性”,出世心种子性是什么?就是无漏嘛,“随在一种所依转处,寄在异熟识中”,寄,就是保存嘛。就像火车站有个寄包处。寄放到那的一样。就是我把无漏的种子寄放到你这。“…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