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连在一起的。注意,我现在问你们一个概念,水乳相容。听过这概念吧,水乳能不能相容?相容以后既不叫水也不叫乳了。你们喝的什么牛奶,也不是牛奶也不是水,蒙人的。佛法讲的犹如水乳。不是今天水乳相溶的概念。是水是水,乳是乳。就是纯牛奶滴在水上是不兼容的。一定要有另外的东西,这两个才是兼容的。不相信回去做实验。你就把现挤的鲜奶倒进水里,牛奶一定是浮在水面上的。水是水,乳是乳。能够相容要有条件。不管加工也好。做什么处理也好。它才合在一起。像喝的牛奶,哄人的。它里头有水,。溶入进去的。这里讲的犹如水乳,就是说,就像那个水和纯牛奶装在一个瓶子里头。但各是各的。
这个地方比喻无漏的种子和阿赖耶识的关系,它是寄存到那个地方。无漏的种子一熏进去,阿赖耶识就折合进去了,万一跟那个有漏的种子扯不掉这么办?所以要保存那个独立性。至少有漏是有漏这块,无漏是无漏这块。互相不能混淆。所以“此与阿赖耶识相违,非阿赖耶识所摄”。什么是相违?就是他们两个有不同的特点。“非阿赖耶识所摄”这个摄,就不是同一个。就像刚才说的杯子里,一半是水,一半是牛奶。尽管在同一个杯子里头,但两个一定是有差别的。不是一个,但装在同一个容器里头。就是这个意思。(牛奶是亲水性的,他肯定是相容的)你回去做实验,把牛奶挤一杯,倒在水里面,看它容不容。弄完了以后,我们下次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是故阿赖耶识虽是彼依止性,然但依附”,虽然也依附它,保存它,但是它完全属于依附,附在它上头的。“如是二种所依止性,当知其体即是阿赖耶识”。这两种依止,第一种是有漏的种子所随依止性,第二种是无漏的种子所随依附依止性。这两种依止当知其体都是阿赖耶识,都是保存到哪的?阿赖耶识里头的。“由彼执受所依,说彼为能执受”。取能执受。什么意思?就是你放进来,它能给你保存在那儿,不坏。种子发生作用的时候,比如你身体现形的时候,这个身体还靠谁来保持?阿赖耶识。佛法里讲,阿赖耶识没有离体,所以哪个地方割个口子,哪个地方头发剪了还能长起来。死人就不行。死人割个口子还能长吗?剪了头发还能长吗?不行,阿赖耶识已经离体了,不提供支持了。所以叫“取能执受”就指的这个意思。就是它能够执持他,保存他。“由彼唯先业引,说名异熟所摄”,什么叫异熟所摄呢,就是保存在阿赖耶识种子它有三个特点。异时而熟,什么叫异时而熟呢?就是有可能我们这一生造的恶业,要到下一生才管用。决定没有马上造业马上受报的,没有。它可能隔两刹那,哪怕隔一刹那,它都是一时,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不可能在同一刹那造业,同一刹那受报,没有。他一定是有个时间性的差异。哪怕是前一念,后一念。前一刹那和后一刹那,是一定有的。叫“异时而熟”。还有异性而熟,什么叫异性而熟呢?就是你造的业力是有善、恶、无记的。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性的。但是果一定是无记的。诶,你这个说不通了嘛,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果嘛,是不是?不是的。果是无记的。果只有可爱和不可爱。就是痛苦的,和高兴的快乐的。善业感的是可爱果,恶业感的是不可爱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个人生了个疮,这个疮是过去造的业力所感的,疮是善的,是恶的?没有善恶。就是一堆肉,是腐烂的肉。这就是异性而熟。还有变异而熟。什么叫变异而熟呢?种子保存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是运动的,种子也跟着阿赖耶识在运动。如果阿赖耶识在运动,种子不运动,它不跟着跑就被阿赖耶识抛出去了。也不行。所以叫变易而熟,就是这些种子虽然保存在阿赖耶识里头。他们都是异时而熟、异性而熟 、变异而熟,这些全部都是阿赖耶识。“具有此义,方成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是故作如是说”,这就帮你解释,这个心,实际上,我给你讲,你只要记住这么几个,积集名心,积起名心,就可以了,下面讲的什么种子也好、异熟也好、阿赖耶识也好,都是它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体现它叫心的,还是就是积起名心、积集名心这两个含义。是等于他的心的。
壬二、意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者:思量名意,前已略说。恒审思量,名恒行意,体即末那。思量义胜,偏得意名。又为依止,亦名为意,体即无间过去识,是名无间灭意。以理而言,心、意具有,如成唯识广辩其相。今约麤显,唯号六识,所谓眼识乃至意识,名六识身无间灭意。
这个意啊,就是下一个说的,末那了。为什么是末那呢?“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者:思量名意,前已略说”这个意,什么叫意?思量名意。我刚才讲的嘛,积集名心、积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这个固定的概念。这个思量什么呢?恒审思量,就是这个思量啊,如果不加恒审啊,如果不加恒字,都有思量意,前六识也有,阿赖耶识也会有,但是一旦加了恒审思量名恒行意,必然是谁啊,末那识。所以“恒审思量,名恒行意,体即末那”,那么这个专门指末那识,为什么呢?因为末那识。就是我执的代名词。所以佛法里面讲,要断除我执,谈何容易啊。有些人老跟我讲:师父啊,我听了道理都讲得通,但就是我执老是对付不了,你看它是在恒啊,它天天都在活动,每一刹那都在活动,你怎么对付它,做梦都在活动的。我就给他讲,你哪天说梦话都不说我了,那就差不多了。你看做梦的时候哪个是清醒的嘛?只是过了又说我又说了梦话了。不应该说的。是不是?在梦里面你觉察不到的。这梦里面都有末那识在活动,都有那个我执在活动。为什么?因为它长期恒审思量,思量什么?第八嘛。就把阿赖耶识当成什么?我嘛。所以它一刻也没停止过。过去讲那个修行人呢,有个人问他,说你怎么参禅。那个祖师就跟他说了,他说这个禅的功夫,我好像讲过很多次。你在静中和动中功夫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你静中有功夫,动起来不一定有功夫的。因为你关在屋子里,没跟人接触。说这个人挺好。一天到晚很清净,不发火不生气。因为没人惹他了。要有人惹他了,火气比谁都大。因为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过去讲,“在静中有十分功夫,动中只有一分功夫。在动中有十分功夫,在梦中只有一分功夫。在梦中有十分功夫,临命终时一分功夫。”不简单哦。有的人狂着呢,没问题,到临终,念头不乱就行了。你倒是想不乱。可它由不得你呢。四大分离的痛苦,身体要坏的痛苦,要驾驭它是很难的。所以上次有人问我说:师父啊,我为什么老对付不了呢,我说你在梦中自我意识没有,你可能就有点把握了。为什么呢,这个祖师讲的,不是我讲的,我只是变了一下。所以梦中有十分功夫,临命终时才有一分功夫,只有一点点把握。不要把死想得那么简单。其实也很简单。有功夫了,来去自由,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可是没有功夫的人呢,你对死是恐惧的。所以学佛法第一个呢,你尽管不知道死是什么样子,不一定把握得住方向,但是你起码不要畏惧。今天人对死是有畏惧感的。你看嘛生病的人最大的畏惧感,不说死,对病都有畏惧感。为什么对病有畏惧感呢?因为病可以导致死嘛。所以对病有畏惧感,对死就更有畏惧感嘛。所以你看有些人,可能有的人身体很好的,去检查啊,得癌症了,哎呀不得了了。一下就垮了。病把他吓住了。实际上很多病好好吃药好好调理,好好修理,它有时候。有什么癌症嘛,有什么不得了嘛?那不就是身体出了大故障嘛。高速路车子撞得凶一点,修理得久一点。你天天想着,压块石头在心里,早晚压垮了。还有对死的恐惧。怕死的。原来那个坐三轮车的人给我摆的。有个人去火葬场。没有车嘛。火葬场很偏的。找个三轮车去参加追悼会了,遗体告别呢。五块钱,那个人就把他拉去,那时候五块钱管用哦。拉到火葬场。三轮车夫拉到了,他跑回来是空的,他就想要是拉了我还可以拉一趟钱嘛,那个人下来把钱给了。他问你还回去不?你才不回去了呢!不回去在火葬场干什么?实际上拉车的人的意思是:你要回去我等你,拉你回去,再收你五块钱。拉车的人想得很单纯。当然那个人就不依了,你说不回去在火葬场呆着干什么?你咒我要死啊?这就说明这些人在潜意识里头,对死是有畏惧感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啊,我们学佛法啊,最起码的,不要说了生死了得了不?你先要看对死有没有畏惧感。你如果还有畏惧感的,诸位,小心,如果你现在对死还有畏惧感,你临命终时更没把握。所以我觉得要让你临命终时有把握,你起码要检查你对死亡有没有恐惧感。你怕不怕死?怕死是凡夫心理很正常的。但是学佛法的,要消除这个,死是什么?不是结束不是完蛋。它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搬家嘛,等于从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有什么不得了,真是的。所以你搬家高不高兴?搬新家还不高兴啊?你还要摆宴席,请人来祝贺我搬新家了。所以你先要有这种心态,不要怕死。你怕死也要死,不如坦然的接受。坦然的面对。要死得有点艺术嘛。是不是?不要跟平常人死得一样。平常人要么病死要么吊死要么跳河死。你要高兴的死。也不行啊。高兴地死也不行,就是要很坦然的去面对。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死亡的恐惧感?就是潜意识,潜意识就是第七意识,所以它是恒审思量,没有停止过。所以讲“在梦中时十分功夫,临命终时一分功夫”。最近有人给我打电话,他说:师父啊,我吓死了。在梦里头,有人说,我做了一个梦,把我吓死了。我梦到到哪个地方做生意,半路上强盗又抢我,把我钞票全部抢光了,还要把我推到悬崖底下。前面有个悬崖,有个大河,我吓坏了,快要推下去了,我就快念观世音菩萨,我就醒了。我说你好在念了一声,不然你就下去了。说明那个人…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