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連在一起的。注意,我現在問你們一個概念,水乳相容。聽過這概念吧,水乳能不能相容?相容以後既不叫水也不叫乳了。你們喝的什麼牛奶,也不是牛奶也不是水,蒙人的。佛法講的猶如水乳。不是今天水乳相溶的概念。是水是水,乳是乳。就是純牛奶滴在水上是不兼容的。一定要有另外的東西,這兩個才是兼容的。不相信回去做實驗。你就把現擠的鮮奶倒進水裏,牛奶一定是浮在水面上的。水是水,乳是乳。能夠相容要有條件。不管加工也好。做什麼處理也好。它才合在一起。像喝的牛奶,哄人的。它裏頭有水,。溶入進去的。這裏講的猶如水乳,就是說,就像那個水和純牛奶裝在一個瓶子裏頭。但各是各的。
這個地方比喻無漏的種子和阿賴耶識的關系,它是寄存到那個地方。無漏的種子一熏進去,阿賴耶識就折合進去了,萬一跟那個有漏的種子扯不掉這麼辦?所以要保存那個獨立性。至少有漏是有漏這塊,無漏是無漏這塊。互相不能混淆。所以“此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什麼是相違?就是他們兩個有不同的特點。“非阿賴耶識所攝”這個攝,就不是同一個。就像剛才說的杯子裏,一半是水,一半是牛奶。盡管在同一個杯子裏頭,但兩個一定是有差別的。不是一個,但裝在同一個容器裏頭。就是這個意思。(牛奶是親水性的,他肯定是相容的)你回去做實驗,把牛奶擠一杯,倒在水裏面,看它容不容。弄完了以後,我們下次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是故阿賴耶識雖是彼依止性,然但依附”,雖然也依附它,保存它,但是它完全屬于依附,附在它上頭的。“如是二種所依止性,當知其體即是阿賴耶識”。這兩種依止,第一種是有漏的種子所隨依止性,第二種是無漏的種子所隨依附依止性。這兩種依止當知其體都是阿賴耶識,都是保存到哪的?阿賴耶識裏頭的。“由彼執受所依,說彼爲能執受”。取能執受。什麼意思?就是你放進來,它能給你保存在那兒,不壞。種子發生作用的時候,比如你身體現形的時候,這個身體還靠誰來保持?阿賴耶識。佛法裏講,阿賴耶識沒有離體,所以哪個地方割個口子,哪個地方頭發剪了還能長起來。死人就不行。死人割個口子還能長嗎?剪了頭發還能長嗎?不行,阿賴耶識已經離體了,不提供支持了。所以叫“取能執受”就指的這個意思。就是它能夠執持他,保存他。“由彼唯先業引,說名異熟所攝”,什麼叫異熟所攝呢,就是保存在阿賴耶識種子它有叁個特點。異時而熟,什麼叫異時而熟呢?就是有可能我們這一生造的惡業,要到下一生才管用。決定沒有馬上造業馬上受報的,沒有。它可能隔兩刹那,哪怕隔一刹那,它都是一時,前一刹那和後一刹那。不可能在同一刹那造業,同一刹那受報,沒有。他一定是有個時間性的差異。哪怕是前一念,後一念。前一刹那和後一刹那,是一定有的。叫“異時而熟”。還有異性而熟,什麼叫異性而熟呢?就是你造的業力是有善、惡、無記的。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性的。但是果一定是無記的。诶,你這個說不通了嘛,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善業感善果,惡業感惡果嘛,是不是?不是的。果是無記的。果只有可愛和不可愛。就是痛苦的,和高興的快樂的。善業感的是可愛果,惡業感的是不可愛果。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有個人生了個瘡,這個瘡是過去造的業力所感的,瘡是善的,是惡的?沒有善惡。就是一堆肉,是腐爛的肉。這就是異性而熟。還有變異而熟。什麼叫變異而熟呢?種子保存在阿賴耶識裏頭。阿賴耶識是運動的,種子也跟著阿賴耶識在運動。如果阿賴耶識在運動,種子不運動,它不跟著跑就被阿賴耶識抛出去了。也不行。所以叫變易而熟,就是這些種子雖然保存在阿賴耶識裏頭。他們都是異時而熟、異性而熟 、變異而熟,這些全部都是阿賴耶識。“具有此義,方成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是故作如是說”,這就幫你解釋,這個心,實際上,我給你講,你只要記住這麼幾個,積集名心,積起名心,就可以了,下面講的什麼種子也好、異熟也好、阿賴耶識也好,都是它的功能和作用,真正體現它叫心的,還是就是積起名心、積集名心這兩個含義。是等于他的心的。
壬二、意
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
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者:思量名意,前已略說。恒審思量,名恒行意,體即末那。思量義勝,偏得意名。又爲依止,亦名爲意,體即無間過去識,是名無間滅意。以理而言,心、意具有,如成唯識廣辯其相。今約麤顯,唯號六識,所謂眼識乃至意識,名六識身無間滅意。
這個意啊,就是下一個說的,末那了。爲什麼是末那呢?“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意謂恒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者:思量名意,前已略說”這個意,什麼叫意?思量名意。我剛才講的嘛,積集名心、積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這個固定的概念。這個思量什麼呢?恒審思量,就是這個思量啊,如果不加恒審啊,如果不加恒字,都有思量意,前六識也有,阿賴耶識也會有,但是一旦加了恒審思量名恒行意,必然是誰啊,末那識。所以“恒審思量,名恒行意,體即末那”,那麼這個專門指末那識,爲什麼呢?因爲末那識。就是我執的代名詞。所以佛法裏面講,要斷除我執,談何容易啊。有些人老跟我講:師父啊,我聽了道理都講得通,但就是我執老是對付不了,你看它是在恒啊,它天天都在活動,每一刹那都在活動,你怎麼對付它,做夢都在活動的。我就給他講,你哪天說夢話都不說我了,那就差不多了。你看做夢的時候哪個是清醒的嘛?只是過了又說我又說了夢話了。不應該說的。是不是?在夢裏面你覺察不到的。這夢裏面都有末那識在活動,都有那個我執在活動。爲什麼?因爲它長期恒審思量,思量什麼?第八嘛。就把阿賴耶識當成什麼?我嘛。所以它一刻也沒停止過。過去講那個修行人呢,有個人問他,說你怎麼參禅。那個祖師就跟他說了,他說這個禅的功夫,我好像講過很多次。你在靜中和動中功夫是不一樣的。有些人你靜中有功夫,動起來不一定有功夫的。因爲你關在屋子裏,沒跟人接觸。說這個人挺好。一天到晚很清淨,不發火不生氣。因爲沒人惹他了。要有人惹他了,火氣比誰都大。因爲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過去講,“在靜中有十分功夫,動中只有一分功夫。在動中有十分功夫,在夢中只有一分功夫。在夢中有十分功夫,臨命終時一分功夫。”不簡單哦。有的人狂著呢,沒問題,到臨終,念頭不亂就行了。你倒是想不亂。可它由不得你呢。四大分離的痛苦,身體要壞的痛苦,要駕馭它是很難的。所以上次有人問我說:師父啊,我爲什麼老對付不了呢,我說你在夢中自我意識沒有,你可能就有點把握了。爲什麼呢,這個祖師講的,不是我講的,我只是變了一下。所以夢中有十分功夫,臨命終時才有一分功夫,只有一點點把握。不要把死想得那麼簡單。其實也很簡單。有功夫了,來去自由,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可是沒有功夫的人呢,你對死是恐懼的。所以學佛法第一個呢,你盡管不知道死是什麼樣子,不一定把握得住方向,但是你起碼不要畏懼。今天人對死是有畏懼感的。你看嘛生病的人最大的畏懼感,不說死,對病都有畏懼感。爲什麼對病有畏懼感呢?因爲病可以導致死嘛。所以對病有畏懼感,對死就更有畏懼感嘛。所以你看有些人,可能有的人身體很好的,去檢查啊,得癌症了,哎呀不得了了。一下就垮了。病把他嚇住了。實際上很多病好好吃藥好好調理,好好修理,它有時候。有什麼癌症嘛,有什麼不得了嘛?那不就是身體出了大故障嘛。高速路車子撞得凶一點,修理得久一點。你天天想著,壓塊石頭在心裏,早晚壓垮了。還有對死的恐懼。怕死的。原來那個坐叁輪車的人給我擺的。有個人去火葬場。沒有車嘛。火葬場很偏的。找個叁輪車去參加追悼會了,遺體告別呢。五塊錢,那個人就把他拉去,那時候五塊錢管用哦。拉到火葬場。叁輪車夫拉到了,他跑回來是空的,他就想要是拉了我還可以拉一趟錢嘛,那個人下來把錢給了。他問你還回去不?你才不回去了呢!不回去在火葬場幹什麼?實際上拉車的人的意思是:你要回去我等你,拉你回去,再收你五塊錢。拉車的人想得很單純。當然那個人就不依了,你說不回去在火葬場呆著幹什麼?你咒我要死啊?這就說明這些人在潛意識裏頭,對死是有畏懼感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啊,我們學佛法啊,最起碼的,不要說了生死了得了不?你先要看對死有沒有畏懼感。你如果還有畏懼感的,諸位,小心,如果你現在對死還有畏懼感,你臨命終時更沒把握。所以我覺得要讓你臨命終時有把握,你起碼要檢查你對死亡有沒有恐懼感。你怕不怕死?怕死是凡夫心理很正常的。但是學佛法的,要消除這個,死是什麼?不是結束不是完蛋。它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搬家嘛,等于從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有什麼不得了,真是的。所以你搬家高不高興?搬新家還不高興啊?你還要擺宴席,請人來祝賀我搬新家了。所以你先要有這種心態,不要怕死。你怕死也要死,不如坦然的接受。坦然的面對。要死得有點藝術嘛。是不是?不要跟平常人死得一樣。平常人要麼病死要麼吊死要麼跳河死。你要高興的死。也不行啊。高興地死也不行,就是要很坦然的去面對。但是我們爲什麼會有這種死亡的恐懼感?就是潛意識,潛意識就是第七意識,所以它是恒審思量,沒有停止過。所以講“在夢中時十分功夫,臨命終時一分功夫”。最近有人給我打電話,他說:師父啊,我嚇死了。在夢裏頭,有人說,我做了一個夢,把我嚇死了。我夢到到哪個地方做生意,半路上強盜又搶我,把我鈔票全部搶光了,還要把我推到懸崖底下。前面有個懸崖,有個大河,我嚇壞了,快要推下去了,我就快念觀世音菩薩,我就醒了。我說你好在念了一聲,不然你就下去了。說明那個人…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