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叁界九地都是漏,只有出離了叁界九地才叫無漏。爲什麼呢?因爲你這個叁界九地六道輪回,他的生命都很危險。爲什麼呢?哪怕你修定,修得再高,修到無色界裏頭,當定力不存在,他馬上一出定以後,就會往下墮落,或是到色界,或是到欲界,就叫漏。那麼只有出離了叁界,就叫無漏。爲什麼呢?他的生命是自由的,是自在的,所以,他叫無漏。一切一切指的不管有漏的種子,無漏的種子,它都可以保存。
少分一切謂唯有漏諸法種子,爲什麼他這裏分成兩遍呢?因爲保存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形式上是不同的;爲什麼不同呢?你看好,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這個主要指的有漏種子,所隨依附依止性,這個種子主要是指的什麼?無漏種子。主要是指的無漏種子,下面會談到的。
如下釋言: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什麼叫涅槃呢?就是了生死的境界,就是無漏的境界,叫涅槃。若般涅槃,就是要證涅槃,就是要出離生死,了脫生死的人,一切種子悉皆具足,我們現在你要想成佛,要想了生死,那麼你現在凡夫地界,肯定有有漏種子,這些有漏種子是無量劫造的,是不是現在造的,對吧?你現在學佛法,按照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智慧和慈悲,開始修行,就會積累一點無漏種子對不對?那麼它同時都可以保存。所以,有漏無漏同時具備,這還是在凡夫的狀態,是發心的凡夫,沒發心的凡夫全是有漏種子,到了聖者地位全是無漏的。所以,從發心一直到成佛這個階段都是有漏無漏間雜的。這又要分兩段,見道以前,就是未入聖位以前,有漏大于無漏;見道以後,無漏大于有漏。它是一個分水嶺,那麼什麼叫見道?舉個例子:你小時候到公園去玩過沒有,坐過跷翹板沒有?坐過。你看這個翹翹板中間一個支點,一個木板子是平恒的,對吧?當你凡夫階段,沒發心的時候,等于這個翹翹板全部翹在這頭的,當你凡夫位發心的時候,你就開始發心學佛的時候,你每天都在積集,原先你全是有漏的嘛,就壓在這邊的,對吧,這個時候翹翹板就落在這頭的,但是你不停的修行,你在具備無漏資糧,當你無漏種子積集保存,它就往這頭壓,壓壓的時候是不是這邊就往這頭擡,這邊就慢慢的往這頭起來,對不對?那麼,到了平衡狀態的時候,是保和狀態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是一人一半,有漏的一半,無漏的一半,這個是最艱難的,最艱難的時候,過了這個時候,無漏的就多一點點,在這平衡狀態,這個時候就是世第一法。就很快馬上脫離這個世界了,脫離輪回了,這裏再加一點點勁,它就往這邊翹過來了,這時你就進入幹嘛?聖流了。那麼就是往這邊墜的哪一刹那,那個時候就叫見道;就從凡夫染汙的這一邊,就幹嘛呀?升格了,你就到聖流這邊來了,但是這個這程,還有一個過程,因爲你不是馬上一下就落地了嘛。對不對?這樣往這邊翹起來的時候,這個有漏的種子在不斷地減少,無漏的種子在不斷地增加,增加到最後全是無漏的功能了。這個翹翹板就徹底傾向無漏了。所以我剛才說了,成佛以後是徹底的無漏。你沒有發心學佛的凡夫,是徹底的有漏。那麼有漏無漏同時間雜的是哪個階段?就是從你發心學佛那一刹那,到你成佛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這一整個過程,都是有漏無漏間雜的。只是這分成兩個段。前半段是有漏大于無漏。後半段是無漏大于有漏。就像剛才翹翹板的原理一樣。無漏大于有漏就開始見道了,就開始入聖流了。但這只是個比方啊。那還不是絕對的。就像外面電視節目演的體驗運動。只能體驗一下。實際還不是這樣的。實際到時候就不用我給你講了,到時候你比我還清楚,還用我說。那就是另外一種境界。
所以這個地方說,“一切一切者”,這裏其實指的是有漏無漏都存在的狀態。就是從你發心學佛到成佛的整個過程,都是有漏無漏都有的。“少分一切者,唯有漏諸法種子”。“唯有漏諸法”就是指的沒有發心學佛之前的。
所以“如下釋言: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就是說從你發心學佛,到成佛這中間。幹嘛呀,你要想成佛嘛,求般若涅槃嘛,要了生死嘛,“一切種子皆悉具足”,有漏無漏都存在的。“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我考你們一下,這叁種菩提種子指的哪叁種?看來你們沒有看這個書。這個書裏頭就有答案了。再翻幾頁,後面解答得有,聲聞、獨覺、菩薩,這叁種。後面有回答的。那個阙字啊。“不般涅槃法者。”就是你不想了生死的人,便阙這叁種種子。 就不存在聲聞種子、獨覺種子、菩薩種子。到了羅漢階段他已經了生死了,他只是離成佛還有距離。但是諸位我告訴你們,沒有永遠的羅漢,你們要記住,沒有永遠的羅漢。這話不是我講的,你們念過《法華經》《涅槃經》沒有?你看我們都講《法華經》大乘佛法嗎,你看《授記品》裏面,授記的是哪個?羅漢。這個羅漢要成佛,那個羅漢要成佛。全都要成佛。只是到了羅漢階段呢,暫時處于這個階段。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鼓勵他們呢,還要往前走,這個地方才走了一半。但是他們沒走的時候還要鼓勵他。所以那個《法華經》裏面不是有《化城品》嗎?就是你走路,比如到北京,走到路上,哎呀,累死了,不好玩,不想走了。說,我告訴你,沒多久就走攏了,前頭有個好地方,差不多快到了。你就來勁了,使勁走。走到這兒了,吃的喝的夠了。等你休息夠了,再告訴你,這還不夠,還要往前走。
如果先不騙你一下,你就不走了。所以你連羅漢都成不了,所以《化成品》,過去寫的一句“末將化成爲寶所”,就是你不要把半路當目的地了。所以《法華經》裏很多這樣的譬喻,空拳诳小兒。黃葉止啼都是這樣子的。小孩子哭啊,哭了半天。你要诳小孩,“不要哭!”偏要哭。你越喊他不哭,他使勁哭。你說:“別哭,我這個裏面有好吃的啊,你不哭我就給你吃。”他看著你這個手好像很好玩的呢,他就不哭了。不哭了,你就逗他玩,玩這樣,玩那樣,玩得高興了,最後告訴他這個手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他也不哭了。如果你一開始說,再哭就給你兩巴掌。他使勁地哭。
所以佛法就是這個樣子的。“空拳诳小兒”就等于說羅漢,開始發心學佛的時候,你就跟他說要修四谛、修十二因緣,成羅漢成聲聞有多好。了脫生死、生命自由。到了那個階段的時候,說不行,前頭還有更好的。這時候他自然都願意去。所以聲聞緣覺沒有永遠的聲聞、緣覺。後面還要談到。《解深密經》講五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還有不定種性,但是一定沒有定性。定性一定是方便說,不是究竟說。你想如果有定性的,永遠都是聲聞,佛法就不圓滿了嘛。
佛明明講的,一切有情衆生都可以成佛嘛。爲什麼有的只能成羅漢,有的只能成聲聞。那麼你就自相矛盾了嘛。實際上都可以成佛的。前面聲聞羅漢菩薩,這些都是方便的。給你搭的梯子,走一步算一步。所以《法華經》最後,會叁歸一。《法華經》火宅禦品裏頭,有一個大戶人家的長者富得不得了,但是屋子太久了,年久失修。有一天失火了,小孩在裏面玩得很高興的,父親說,快出來,起火了。誰理你啊,玩得挺高興的,沒覺得哪有危險。房子是從那頭燒起來的,他看不見。父親急壞了,說怎麼辦呢,說你們別玩了,門口更有好玩的。給你們買了車,買了飛機和坦克。《法華經》講的有羊車有牛車、羊車、鹿車。小孩說,外面有比我們這更好玩的,統統跑出去了。火宅房子比如什麼?我們這個欲界嘛,娑婆世界猶如火宅;門外叁個車子比喻什麼
聲聞、緣覺、菩薩,大白牛車就是大乘嘛。最後這叁乘,要會叁歸一,這叁個都是方便,最後那個才是真實的。菩薩還挺有智慧的呢,我們都想不出辦法來。那些小孩玩不出去你怎麼辦。你說我一個個去拉,你拉出幾個來房子都燃完了。他騙他們一下全部統統一下就跑出來了。所以聲聞乘也好,緣覺乘也好,菩薩乘也好。都是方便,沒有定性的。這裏順帶說一下。
“此中一切,應如是知”。這個地方的“一切”,指的什麼?就是指的一切一切。“隨阿賴耶之所生處,自體之中,皆爲余體有漏種子之所隨逐”,這個“一切種子”就是指的“少分一切”,“皆爲余體有漏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那個自體中指的有漏種子阿賴耶識。
就是指沒有發心學佛的時候,全部都是阿賴耶識,都是有漏種子隨逐。什麼叫隨逐啊?就是跟隨他。保存在裏頭,僅此而已,
“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因爲都是有漏的嘛,這叁界都是有漏的。
所以,“欲界自體中”,就是在欲界的阿賴耶識裏頭,也可能會將來上升到色界,也有可能到哪呢?無色界。色界裏頭的阿賴耶識裏面可能保存著欲界的種子,也可能有無色界的種子;無色界的阿賴耶識呢也可能有欲界的種子,也有可能有色界的種子。這個就叫所隨依止性。這個所隨依止性就是指的前面這些有漏種子。明白吧?
好,下面一句。“由是此言所隨依止性。亦爲般涅槃法無漏種子之所依附,由是此言依附依止性”這就指的無漏種子啊,爲什麼是依附呢?這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講。比如說,剛才打的比方,你沒有發心學佛以前,阿賴耶識裏面全是有漏種子。有漏種子占滿了阿賴耶識的空間。空間全部占滿了。你一旦發心學佛,熏習了無漏種子,無漏種子放到哪裏去呢?因爲這裏面全是有漏種子占光了,阿賴耶識熏的種子只能幹什麼呢?依附在上頭。慢慢的,依附的多了,力量大了,影響它了,就可以改變它的方向。因爲有漏種子是先有的。所以無漏種子去的時候開始只能依附在上頭。所以叫依附依止性,主要指的無漏種子。
“攝大乘說:此是出世心種子性”,出世心種子性是什麼?就是無漏嘛,“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寄,就是保存嘛。就像火車站有個寄包處。寄放到那的一樣。就是我把無漏的種子寄放到你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