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了。所以,他講到識量的問題。
還有講到境,有些境界是現前的,杯子是現前的,對吧?但是有些境界,背到眼睛一想:北京、天安門、上海、廣州、宇宙、飛船都不在你眼前,那只是個影子,那麼認識的對像又分很多類。所以,到《成唯識論》時期,他就分得更詳細;那麼最簡單,就是《八識規矩頌》裏談到的,性類:他的性質;界地:他活動的範圍;識量:認識的結果;還有這個境界是真實的不真實的等等。他分得更細,但這個地方,只談到了所依的問題,所緣的問題,助伴的問題,作業的問題,《八識規矩頌》還談到轉依的問題。進化,因爲你學佛不是搞理論研究,是要怎麼轉變,怎樣進化,這裏頭今後也要談到。所以,前面只交代了這些,因爲我們前五識都是從這幾個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這五方面在談。
此亦五相應知,意思說前五識都是從這五個方面在談。所以,這一地,談意地也是從這五個方面談,哪五個方面呢?自性,彼,哪個彼是指什麼?就是指意地;他的所依、他的所緣、他的助伴、他的作業,那個自性,用我們今天話講就是他自身的特點。所依:他依靠的條件,但這個所依包括很多,有種子依,還有等無間依,還有俱有依,前面我們談五識的時候談到了,這個依就是依靠、條件,他要活動需要條件的。所緣:他認識的對像;助伴:就是幫助或協助他完成認識的心所;作業:哪個業就是作用的意思;照這五個方面來談。所以,你看小字裏面:雲何意地等者:此雲意地,攝一切識。我講的廣義的,一切識都叫意地。依思量義,轉得意名。如說意處具攝諸識,此亦如是,總名意地。然此不說意相應者,隨應當知此相應偏說意識,不說一切。這就是狹義的第六意識。下所依中,當廣其義。爲什麼是這個樣子?下面就會談到。
雲何意自性?
謂心、意、識
雲何意自性謂心意識者:此叁差別如下自釋。然非一一不通一切;約勝功能,故差別說。問:五識相應前文已顯,何故此中複更宣說?答:五識粗顯,前已別說,然意未盡,今意地攝。如下廣釋色聚心心所品,非不兼說五識相應。由是當知,此雲意地,攝一切識。
我先給你簡單的說,這個心意識,雲何意自性,這個意是指意地。知道不?他說一切識,是哪些呢?就謂心意識。那麼,這個地方的心,就是我們現在,前面學《八識規矩頌》,學《百法明門論》裏頭講的:阿賴耶。就是這個地方的心;這個意就是指的末那,就第七識;這個地方的識,就是指的前六識;你先要有這個印相。
你看他這個地方說的:雲何意自性謂心意識者,爲什麼這個意地自性指的心意識是一切識呢?此叁差別如下自釋,這下面要講的,然非一一不通一切;約勝功能,故差別說。什麼意思?就是這個心,也可以叫意,也可以叫識;明白嗎?這個意也可以叫心,也可以叫識;這個識也可以叫心,也可以叫意;他們都是通的,但是,約勝功能,故所差別,他們的功能,有主要功能,就表現得比較強烈,所以從強烈功能來講,只有阿賴耶,可以叫心。末那可以叫意;前六識可以叫識;他們每一個在這方面菜單現得最強。所以,約勝功能,故所差別說因爲,他在某些方面比較強,比如:我們原來有個影相,阿賴耶叫什麼?叫藏識。對吧?是收藏種子的。爲什麼叫阿賴耶?阿賴耶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叫藏識。由于第八識它具有攝藏、收藏一切種子的功能,所以叫藏識。對不對?那麼,應該說前五識也好,前六識也好,末那也好都有這個功能。但是他不強,很微弱,很微弱不計,用今天的話講,但唯獨只有這第八識在這方面的功能是最強的。所以,給它個中字叫什麼?叫阿賴耶識,也叫心。那麼,這個意指末那識呢?因爲這個意它有個特別的概念,叫恒審思量。就它那個思量沒停止過,它的活動沒停止過,只有它有這個功能,其它前六識都沒有,爲什麼呢?前六識會不會停止喲?你眼睛背上了,你眼識活不活動?不活動。你睡覺耳識活不活動?都不活動。還有你在悶絕的時候,你是昏昏沈沈的,那怕眼前有個東西在恍,你也感覺不明顯;因爲你的眼識也好,意識也好,幹嘛?意識也沒活動了,但是,唯獨第七識,它是長期幹什麼?我執嘛。執第八識爲我嘛。所以《八識規矩頌》上:“恒審思量我相隨”。它從來一刻都沒有停止過活動,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意,就是特別指“恒審思量”這樣一個含義,這樣一個功能;只有誰最明顯啊?第七識,末那識;所以,給它安個名字叫什麼?叫意。這個識呢?我們一般說這個識叫什麼?叫了別,叫認識,前六識在這方面最強烈,對不對?對。你比如,眼識的功能是幹什麼?了別色的;耳識的功能呢?了別聲;鼻識的功能呢?了別香的;舌識的功能呢?了別味道的;身識的功能呢?觸覺;是不?冷的、熱的、硬的這都是觸覺;意識的功能呢?了別一切境界,包括前五識的境界它都要參與進去,不是有個五俱意識嘛,除了這個以外,我們剛才講的,腦子裏面北京、天安門、上海、廣州、天上到處都有,這個是誰在了別它?意識。對不對?它都可以了別。所以,前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它表現出來最強的特點是什麼?了別。對吧?所以,就把它們叫著什麼?識。所以總的來講,我先給你提示一下,心,就是指的誰?阿賴耶識;意呢?末那識;識呢?前六識。那麼爲什麼它們有特定所指?因爲,這八個識它們某些方面的菜單現最強烈,所以給它命這個名字。就跟我們現在命名字一樣,很多根據功能來的嘛。比如:這個燈,它爲什麼叫電燈?因爲它是通過電來發光的。是吧?過去點的油燈,它爲什麼叫油燈呢?因爲它是靠油來發光的;是不?它是從這個功能上來說的。所以,關于八識的命名也是這樣的,說這個意地,不是末那哪個意,也不是六識的意,它是統治一切識,意地。所以,它叫“意地”。注意了。不叫意識,就是統治一切,就是廣義的意,不是狹義的意。
但他這裏提了個問題,他說:五識相應前文已顯,何故此中複更宣說?前五識不是都講過了嗎?你這裏識還包括它呢?他說:五識粗顯,前已別說,前面只是簡單的講。然意未盡,今意地攝。但是還有更詳細的意義在哪裏?就在這裏面交待,如下廣釋色聚心心所品,非不兼說五識相應,由是當知,此雲意地,攝一切識。所以,這裏知道意地,包括一切識。包括哪個?心、意、識,總的來叫什麼?意地。哪麼這個心到底指什麼呢?指第八識;爲什麼指第八識呢?你看他這裏有解釋的,下面一段:
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異熟所攝這裏把它剪斷,打個逗號。
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等者:積集名心,體即阿賴耶識。由阿賴耶識集諸法一切種子,依止義故,偏得心名。一切種子略有二別。一、一切一切,二、少分一切。一切一切者,謂漏無漏諸法種子皆悉具足;少分一切者,謂唯有漏諸法種子。如下釋言: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此中一切,應如是知。隨阿賴耶之所生處,自體之中,皆爲余體有漏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如下自說。(陵本二卷8一頁101)由是此言所隨依止性。亦爲般涅槃法無漏種子之所依附,由是此言依附依止性。攝大乘說:此是出世心種子性,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此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故阿賴耶識雖是彼依止性,然但依附,隨彼俱轉,是名所隨依附依止性。如是二種所依止性,當知其體即是阿賴耶識。由彼唯先業引,說名異熟所攝。具有此義,方成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是故作如是說。
我們剛才有個總體的介紹,就是這個心,指的是阿賴耶識。我們剛才談了,只有心才能符合阿賴耶識的標准;那什麼叫心呢?下面請看: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那麼這句話有點高度濃縮,他到底什麼含意呢?下面有解釋,你看這個心,在唯識佛法裏面,他講有兩個定義,你們要記住,積集名心,集起名心;這個是你們學《百法》的時候我告訴過你們的,不知還記得不記得;積集名心,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這個你們在學《百法》的時候交待過的,爲什麼叫積集?這個上面有的,不知你們看見沒有,窺基大師還有集起名心,哪個集就是集合的集,起就是站起來的哪個起;嚴格意義上講,要具備這兩個含意,心是具備這兩個方面的功能的。注意了,這個講的心,你們可能才接觸唯識學的,一定不要認爲良心的哪個心,講的,不是講的哪個心,也不是講的腦袋的大腦,更不是你哪個心髒。按佛法講:這個心就是整個宇宙,整個法界。都包括這個,唯識佛法特指的就是心,指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什麼?那沒法給你看,這個也不是物質性的東西,當然嚴格意義上講,按《成唯識論》裏頭:“五教十證”,證明必須有阿賴耶識。《成唯識論》開頭就有:“五教十證”。包括《攝大乘論》裏頭,他證明;五教:從釋迦牟尼佛講的經裏面,找的五條,釋迦牟尼佛講的有這個;十證:就是十條理由。這個你們將來都會學到,這個我只能總的交待一下,這個心:指阿賴耶;什麼叫心呢?兩個功能,積集、集起。什麼意思?積集很簡單,我們原來學過的有這個基礎,我們說阿賴耶識就好比一個什麼東西?倉庫。就像你家裏面的倉庫,你看你的米壇子,你所有的東西,就等于你廚櫃裏面,你所有買回去的,糧食也好,什麼調料也好,是不是都往那個廚櫃裏頭放,全都往裏頭放。所以你外面買的哪些東西,今天這個超市裏買,明天哪個超市裏買,不管你在哪裏買的,最後幹嘛呀?都集合在哪個廚櫃裏頭,說…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