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4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你要知道每一識都是按照這五個方面在談。那麼這兒講的:“雲何耳識自性,自性就是它的特點是什麼?主要說這個。它的特點是什麼?謂依耳了別聲。謂依耳這個耳是指的什麼呢?耳根。了別聲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聲音。了別呢?也可當辨別講,也可當分別講,也可當認識講,都可以。當然,關于唯識佛法對了別的問題呢?我鼓勵你們有條件的學學藏文,學學梵文,學學巴黎文;因爲這個《瑜伽師地論》有梵文本。爲什麼呢?這個了別的問題,這個認識的問題,我們講這個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後面都有這個識,還有我們講唯識後面也是這個識字。對不對?但是漢文這個識字都用一個詞,都是識字。對不對?可是到了梵文本、到了藏文本,這兩個詞是不一樣的。它在藏文的時候,認識的識和唯識的識,一個是( )(?)、一個是( )(?),它是絕對不同的。但是在漢文裏,這兩個字都是一樣,都分不開;你懂藏文,一看區別一定是很大的;爲什麼呢?包括梵文,這兩個的詞根是不同的。一個( )(?)、一個( )(?);一個了別,一個認識,一個在藏文裏是:表示的“表”。什麼是表示呢?就是擺在這個地方,今天的話說就是顯現給你看的。那個表的意思,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顯現的意思。所以,用唯識的識就是表的這個識,就是顯現。用八識的識一定是哪個了別。所以在漢文佛經裏頭很多字搞明白就太難了。我再你們舉個例子,就剛才講的:謂眼識自性、謂耳識自性,這個自性的問題,用在不同的地方,這個詞都不同的。所以,這個漢文的字,麻煩得很。我那天跟佛學院的學生們講:快樂的樂到處都在用,可口可樂,還是那個樂;百世可樂,還是那個樂;助人爲樂,還是那個樂;知足長樂,還是那個樂;可是在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幾個樂好像都有快樂的意思。對吧?但是你可以琢磨,喝口水爲什麼都可以可樂?所以,這些東西都值得去琢磨。所以,我們學漢文佛經的問題有很大程度的,漢文的字意義伸縮性很大;不像梵文和藏文,它那個字很確定,因爲我原來學過,那是韓老我們在北京的時候專門請藏文老師教我們幾個學藏文。他們幾個好一點,我回來什麼都忘了,學了兩年,很多東西都忘了,基本上的有些東西還是;那是韓老從藏文翻譯到漢文來的。凡是唯識的經論都是翻譯過來的,漢文裏沒有藏文裏有的,韓老都重翻的,包括《彌勒五頌》都是全部重翻的,包括《叁十論》的注解藏文都有,原本都有,所以韓老都翻過以後,韓老年齡大了怎麼翻,我們就幫他校。所以,一只手拿的是漢文,一只手拿的是藏文,看他翻譯的對不對;就這樣子就可以把藏文學會的。所以,我建議你們有精力的、有機會的還是可以學一學,這個將來對你學習很有幫助的。但是我也沒有真正的學,學完了告訴我就行了。這個營養不良,像吃飯一樣,我已吃過一段了,已經消化了,營養我都吸收跑了,吃過了吐給你的。

  這個了別,那個藏文裏邊了別、辨別、認識。這個耳識,什麼叫耳識呢?你看我原來講《百法》的時候,我是怎麼給你們講的?我講《百法》的時候,一句話:“依耳根分辨聲境的認識功能,叫什麼?叫耳識”。我不是隨便概括一句話的,有根據的,從哪裏來?就從這兒來的“謂依耳,了別聲”。六個字,一般沒學習過的搞不懂。所以,我就給你再翻譯,依耳根辨別聲境的作用的認識功能,就命名爲耳識。包括這個詞,爲什麼叫命名?我都是真灼過的,諸位。你都不會注意,爲什麼?因爲你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這個東西也是假的。這個東西是假的,學甚麼?哪沒得搞呢?我老打比方:你看腦袋盧內裝的甚麼東西?腦花。我們今天的書面語言:叫大腦。我們今天生物學的觀點,說我們所有的認識活動從哪個地方出來的,大腦是指揮中心;早期學生物學的時候,老師給你講腦子有左腦,還有右腦。是嗎?說大腦下面,還有腦魁體,還有偏直體,一大堆;腦還可以一分爲二,分得了嗎?分不了。哪都是搞研究的人搞出來的,還有研究呢,說前面這裏叫什麼聽覺神經中樞,視覺神經中樞,還有運動神經中樞,還有感覺神經中樞。這麼多神經中樞,是不是你生下來腦袋都刻得有啊?你在腦刻了字,這是運動神經中樞,這是感覺神經中樞,這是視覺神經中樞,有沒有?就是搞研究的人取的個名字,給安上去的,花了一畝叁分地上搞研究出來的,這塊叫什麼?那塊叫什麼?實際上這個大腦是幹什麼?是一個統一體。所以,這個名字是命上去的,安上去,在這裏我一再告誡你們,這個名相,在《唯識叁十頌》怎樣講的:“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都是假說的,都是安的,都是貼上去的標簽。所以,這個八識也是,叫:“命名爲耳識”。

  你不要說這個經上叫耳識?緣起的嘛、條件組合的嘛、安上去貼個標簽。而且這八個識,誰也離不開誰的,一定是一個整體,爲什麼叫八個識?不搞出九個來,再分小一點搞出十個來,要不就叫一個,有沒有這種叫法?有的。早期時就不叫八個識,叫意思識也好,叫意義識也好,都是一個攏統的。後來就有還有人搞出九個,後來說不行。到此爲止,你不要再搞了,再搞,搞出九千個怎麼辦?就沒法搞了,說基本上這八個識,就把基本功能概括出來了,就夠了。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東西。

  這個地方講耳識的自性,它的自性是什麼?它的自性是:“辨別聲音的認識功能”。這就是它的特點,就像我們人一樣,你自身長的相貌這個特點,屬于男,就是你的特點、就是你的特征,就是你的自性。那麼這個耳識,它是辨別聲音的,這是它的特點。那個眼識呢?了別色境的,這是它的功能、它的特點。是你自己區別其它不同的事物,這個就叫:“自性”。用今天話講,就是你的特點、特征,就是指的這個東西。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彼所依有幾個?俱有依、等無間依、種子依,這幾個都是指的彼所依。所以,你看他這個都不科學,實際上把彼所依擡上去,把哪個俱有依、等無間依跌下來,他這個分段還是有問題,後來我給你講包括逗號、句號打的都不對的,就把有些意思搞變了。

  彼所依者有叁個:俱有依、等無間依、種子依。俱有依是什麼?謂耳。這個耳指什麼?就是耳根。就是你這個認識功能要産生作用,一定要借助它的太極是誰?耳根嘛。就象電能一樣,你這個電能要發光、發熱必須通過電線、燈泡、線路,你不說我直接把燈插在電能上,它能不能發光?不知道我沒搞過,你們去試一下。電是什麼?能量。電能它要發光、發熱,必須要通過什麼?線路。所以,這個耳根,外面叫什麼?耳脯;有些耳朵大一點,有些耳朵小一點;耳脯下面叫什麼?耳道;耳道下面叫什麼?耳膜;耳膜下面有叁塊骨頭:捶骨、真骨、登骨往裏面一傳,神經往裏面一傳到大腦裏頭,對不對?那麼這些都是線路,這個比喻不一定正確,總的來講這些都是爲耳識輔助作用的管道。所以,叫俱有依;它要通過它發生作用,這個俱有依,指的耳根,離了它就不行,因爲這兩個,爲什麼俱有依呢?表面上看好象是一起的,你看電能和電線,分得清楚誰是誰嗎?從功能上分得清楚,但實際上它是什麼東西?融爲一體的。俱有:用今天的話講,是同時存在。你看電能和電線是不是同時的?你說我今天把燈安上,明天才送電能過來,今天晚上燈亮不亮?肯定不亮。它必須同時的才會亮,對不對?俱有就是同時。

  等無間依,謂意。這個意指什麼?就是耳識的前一念。這個意不是指意識?叫無間滅意,叫等無間。就是眼識,認識活動一刹那一刹那生滅不停,就是說這一念眼識要生起來,要前一念眼識開導、讓路。你說我不讓你,看你往哪兒走。所以說必須要前一念眼識滅掉,下一念眼識才能生起來。如果說把它擋倒了,就生不起來了,就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叫等無間依。

  種子依,是誰呀?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實際上一切種子是對阿賴耶識的描述。知道不?就是說一切的種子都藏在哪兒的?阿賴耶識裏邊。眼識的種子,耳識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裏面。所以,一切種子生現行都少不了阿賴耶識。說今天阿賴耶識不營業,停業,盤存,你就搞不成,一切的潛能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面,這裏講的是彼所依。

  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

  意及種,如前分別。

  就是剛才那幾個補充說明,耳,這個指的什麼東西?耳根。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耳根爲什麼叫四大種所造?學過《五蘊論》的就搞得清楚。你學過《五蘊論》嗎?沒學過。《五蘊論》就講這個,今天我隨便給你講一下這個。四大和四大種,這兩個是不同的。因爲這是代表佛法基本的人生觀、世界觀。先講四大,按佛法的立場,我們整個人生宇宙,就是這四大所構成的,也就說整個人生宇宙離不開這四種基本元素。第一個、地大:就堅韌爲性。比如人,你身上哪些是堅韌的?骨頭、筋絡這些都是,光有骨頭沒有筋絡是不行的。第二個、水大:是什麼?血液、整個汗液都是。第叁個、火大:你身上有火沒有?肯定有。不是冒火的火,冒火是生嗔恨心,是一個煩惱心所。這個火你要是冒出來就麻煩了,不是哪個火。但是你們可以研究一下,人生嗔恨心是否與溫度高有關系。那依你哪個理論把人弄到冰箱去,他就不生氣了嘛,哪到哈爾濱去也就不生氣了,哪裏零下多少度了。第四個、風大:就是你的呼吸系統。佛法講:人就是這四個元素構成的。整個世界宇宙也是地大:山、土、木這些都是。水:河流、大海、江河。火:地上有火山爆發。風:七級臺風多了。都是離不開這四大原素構成的,這個是四大,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不是?但是,我們人的身體,這個四大種。佛教講:過去出家寫信,祝你四大堅固。什麼東西?四大堅固,你身體好。因爲你四個東西要配合,…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