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3)
第 3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6月7日,農曆五月四日,星期六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時間段應該是兩個階段,簡單的分可以分成凡夫位和見道以上,就是凡和聖吧。阿賴耶識是通于凡聖的,但是因爲我們講阿賴耶識能藏、所藏、執藏,這個真正的斷掉執藏、阿賴耶識最後斷掉,那是要到七地八地以上的,所以到那個之前都可以叫阿賴耶,但是到了那個之上就不能叫阿賴耶了。還有叫“異熟識”,什麼叫異熟啊?《八識規矩頌》上講“金剛道後異熟空”,金剛道以後,就是到九地、十地以後,這個名字要管到這個時候,就不管用了。還有叫“第八識”,它管到任何時候都管用都叫第八。還有叫“無垢識”,無垢識只能是轉因以後,是清淨位的時候才能叫無垢識。這兒實際是只是給你們提了一個命題,你們要去查一查,不然的話你不好區分,這樣,我建議你們下去畫個圖,自己要去消化,不要光是我跟你說。比如,我們唯識宗裏講五位、叁十頌裏講的五位,就是修行的五個階段: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這五個階段。資糧位全是凡夫,就是現在這個狀態,就是你具備資糧;加行位就有點聞思的狀態了,就不僅僅是凡夫位了;見道位,見道以上就是聖人了;比如菩薩登初地,就是見道,在這之前,都還不能叫聖人,只能叫賢,那個加行位只能叫賢;加行位很明顯的就是通過聞思修已經有一定的悟境了;見道位就是了生死了,就不到輪回裏面了;最後有個修道位,哪怕見道以後到成佛,唯識宗裏講還要登十地,還有十個過程,菩薩是十地菩薩: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這十個過程中都是不一樣的,還要一步一步的攀登;最後一個究竟位,究竟位就是成佛了。所以究竟位是指的佛;修道位指的是菩薩;見道位是凡夫和聖者的分水嶺,從這個時候開始,你步入另外一個境界了,就不在輪回裏面生死了,但是它不是像我們有情的分段生死;菩薩它還要來,還有變異生死,他就是乘願力來的,所以他在這個世界上來,雖然跟我們也是一樣的,但是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了。他雖然,比如,也在這個地球上生活,也要吃飯,也要穿衣服,也會跟這些人相處,但是由于他有這個智慧力,他就和我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你比如說,我們看眼前的花,凡夫位你看這個花:哎呀,你看這個花真實啊,塑料的呀,這個花值多少錢啊;但是菩薩,如果真有一個菩薩在這兒是轉世來的,跟我們坐在一起的——你也看不出來的,他也沒有刻字在腦袋上——但是他在這兒看這個花的時候,他絕對是看到他的當下,就跟我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他也知道這是花,但是他絕對沒有執著,他絕對不把它當真實的,他絕對覺得:哎呀,這眼前的一切,都是像電影的屏幕一樣是如幻的、不真實的。所以盡管是在同緣一個境,見道以後和見道以前,就是不一樣的。但是那個菩薩他還必須要來,必須要到這個世間來繼續修行,經過十個階段,最後才能成佛。所以總的來講:見道以上,就是聖人;究竟位是佛;修道位是十個階位的菩薩;見道位是凡聖的分水嶺;前面加行位有點像“賢”,就等于孔夫子有叁千弟子、有七十二聖賢,這是賢位;還有資糧位,基本上是在凡夫狀態,積聚資糧。所以經過這五位,所以可以畫個圖,把剛才給你講的阿賴耶識的不同名稱,它在這幾個階位裏是不同的:有的是貫穿這五個階段的,有些只能到見道位,但是有些是可以到八地的,有些要到九地的,有些是要到究竟位最後成佛才能用的。所以你可以畫個圖,根據我剛才給你的提示的那些不同名稱的含義把它分分清楚。這個有必要把它理清楚,這個很重要。因爲今天除了唯識宗講五位以外、講十地以外,還有其它的天臺、華嚴講五十二位,天臺宗講藏通別緣、五時八教,都跟這個有關,都是跟這個相通的。這是判教分的階段。
所以我們把自己走的成佛的路要搞清楚,就是從凡夫到成佛,大致要經過這五個階段。各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是有個問題,你說我要這樣子走什麼時候才走得攏啊,它這裏面就有。有些是必須按照這個次第來的;有些根基好的,也可能一下子到資糧位,資糧積聚得好,也可能一下子到見道位了,一見道可能馬上又到八地了。有資糧快的、根基好的,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可以叫“跳級”,這個學佛有的有根基好的也是可以跳級的。但是通常來講,對一般普通的人來講,都是要按照這個程序的。所以這個就等于天臺宗講的六即佛一樣,說我們人人都是佛,但是天臺宗有個判法,我覺得很有意思。你比如說相似即佛,你我現在都是佛,是吧?從理論上講,都是佛,但是都還沒有成,從道理上講,相似佛、還有分證佛、還有到最後究竟覺佛,講六種,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學了這些教以後,外面那些亂說的、胡說八道的,你一聽,有些人說自己是佛轉世的、觀音菩薩的女兒哦,聽了就知道是瞎說的。要建立正信的佛法,要有正信、正行的知見。對于這些要理理清楚,知道自己這個路怎麼走。所以有些人動不動就號稱到了幾地,你看看他那個德性你就知道到底是哪個階位。當然加行位裏面還又分暖、頂、忍、世第一法,這些名詞後面都會談到、《瑜伽師地論》都會談到的。所以你把這個一學,你就知道:哦,原來成佛的路是這麼走的;我在什麼階段、在什麼位置,心裏都很清楚。所以爲什麼上次讓你們去查一下,看來你們對這個沒記住、沒去查,我一說你都不知道。
再一個,既然有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幹什麼的?阿賴耶識是裝種子的。什麼東西叫種子?《攝大乘論》裏提出種子六義的說法,剛才已經報告過的種子六義。不是說種子具備這六義,而是說具備這六個條件才能叫種子,應該這樣反過來說。所以種子不是可以隨隨便便都可以叫種子的。要具備這六個條件,哪六個條件啊?“刹那滅”,它一定是變化的、是運動的;“果俱有”,特別這一條是很多學佛的人、世間上的人很難理解的,就是佛教講因果是同時的。哎呀,有人說你這個東西太矛盾了,佛教不是講因果通叁世嗎?過去、現在、未來嗎?怎麼會是因果同時的?今生的果是前世的因,今生的因來世才有果,你怎麼講成因和果是同時的呢?我提個疑問給你們,你們思考思考。對吧
你不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嗎、講因果通叁世的嗎?但是你現在又來了個因果同時,怎麼回事
矛不矛盾啊?不矛盾!佛法肯定是不矛盾的,有矛盾肯定是我們自己沒弄通。但是爲什麼不矛盾,你要搞懂。爲什麼不矛盾?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收在倉庫裏的種子,把它放在倉庫裏面了,這個還叫不叫種子?也叫種子。但是嚴格意義上講,它不一定具備種子的作用。爲什麼?萬一裏面溫度高把種子烤焦了,它就發不了芽了,它理論上是種子,但還不是實際的種子,真正實際上的種子是什麼?播到地裏算不算?也還不一定算!就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種子,就是當種子播到地裏面,濕度、溫度、土壤等種種條件具備,這個種子慢慢開始發芽了,那一刹那,它才叫種子,真正意義上的種子,是能夠發芽啦。所以我剛才講,佛教裏面講因果通叁世的這個“因果”它只是講這個“因”具備了“果”的作用,但是還沒有發生作用。那麼講因果同時的是指在種子成熟的那一刹那,它跟果一定是同時的,就像我剛才說的地裏面播下去的種子,這個種子處于發芽狀態,發的小芽和那個種子兩個是同時具備的,它不可能是分開的,沒有時間上的差異。當然要具體的說,這個理論就長了,建議你讀一篇文章,這是我寫的,我們的網站上有沒有我都忘了,叫《試論唯識佛法與因果同時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圖書館的雜志《法源》也曾經發過的,好像他們放到網上去了,這個文章很長。你看談這個因果同時,就弄出六、七千字來。但是我那個裏面談的很透,爲什麼必須是同時的,必須是同時的,才具備真正意義上成熟了的種子、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種子。而我們現在幹的任何一件事,起心動念都會熏習成種子,這個種子還沒發生作用,所以它並不矛盾,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我在那篇文章裏談到:修行要改變的,就是當下這一刹那。爲什麼佛法、禅宗裏面那麼重視當下一念,這個是最重要的,因爲你原來搞進去的種子已經裝在裏面了,對不對?你說我把它摳出來,又不是搞貪汙受賄、挖一坨出來送給你,沒有的。只要你裝進去在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它一定會生果的,對不對?關鍵就是在這個種子産生果的當下你能不能把它切斷。你能夠切斷它重新再熏回去的因就轉變了;如果你的當下不能切斷,它熏回去的因還是重複的老路子,那你這個修行哪裏還有出路?沒有出路!所以禅宗爲什麼講“當下一念”,唯識整個佛法都強調要活在當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你要不明白這個因果同時啊,你就悟不出個道道來。爲什麼可以在當下解決問題,那就是因爲因果是同時的,那重新再轉換回去的種子就已經發生質的變化了。我那個文章裏也談到了,所以我曾經講要截斷生死之流啊,必須從這裏一刀切斷,就是從因在生起果的當下,你能夠用智慧去覺照,這就切斷了。但是我們往往在這個因已經起了果了以後,說“哎喲,遭了!我又沒有認真。”你總是過了以後才知道,不可以。所以禅宗講的覺照功夫啊,就是這一刹那是最管用的。質量是最高的修行就是這一刹那。那些過後方知的也可以,佛教講,你忏悔一下也好,但是呢它終歸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所以這個裏面很微妙,所以爲什麼種子六義裏面第一個就是“刹那滅”,它一定是變化的。第二個,“果俱有”,因果是同時的。因果不同時,它沒法熏啊,知道嗎?所以“刹那滅、果俱有、恒隨轉”。這個好懂,比如說我熏的種子回去,萬一這一期生命結束會不會就丟了?不會的,它一定隨…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