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阿賴耶識恒隨轉,跟著它在變化的。“待衆緣”,光有種子行不行啊?這是主要條件,還不可以,需要其它的條件作支撐才可以辦得到,所以還有一個叫待衆緣。“性決定”,什麼叫性決定,比如說善的種子一定生什麼果?嚴格意義上講我們說善因生善果是不對的。爲什麼呢?業力是善惡無記的,果是沒有善惡的。嚴格意義上講、按唯識講應該善因生可愛果、惡因生不可愛果。你說我們這個身體是不是業力感的,對不對?你說它有什麼善惡呢
這個就是一堆肉,沒有善惡物質。善惡在哪裏?是你興起來的。但是呢?它一定是決定的,善因一定是感可愛果,善的因造的、感的果環境會好一點。知道嗎?比如說像人一樣,相貌會好一點、福報會好一點,叫可愛果。惡因一定會感非可愛果,這就叫性決定。一定不會是善因感非可愛果、惡因感可愛果,一定不會的,這個是決定的,不然就亂套了。還有個“引自果”,什麼叫引自果?比如眼識的種子只能生眼識,眼識的種子不能生其它的,不然也要亂套。那就等于耍魔術一樣,種進去一塊收十塊,沒有的,那只能耍魔術,實際上它不可能,所以說這是種子六義。這是已經熏進去的種子、要成熟的種子,嚴格意義上講,要發生作用的那一刹那,要具備這六個條件,才能叫種子。當然,怎麼熏成種子,就是能熏、所熏的問題。查過了嗎?能熏四義是什麼
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與所熏共和合性。光是說能熏,但是你沒找到地方裝、等于有錢沒有銀行存,那也不行啊。所以就把它分析得很細,你們下來要去消化消化。這是我上次給你們提的一些問題,你們有些也去查了,一會兒我們講到一定的時候,你們先提點問題來討論討論,不要總是我在貫通它。有什麼問題嗎?針對我們剛才說的這些,有問題就說,沒問題我們就過了。
問:“剛才您說眼識的種子生眼識,意思是不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都是眼識的種子生出來的?”
答:“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阿賴耶識的種子。”
問:“也就是說,是之前所種下的種子生出來的?是已經種在阿賴耶識裏面還沒看到……?”
答:“可以暫時這麼說,這一切境界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
問:“那就是說以前曾經看到過這些東西?”
答:“不。不是這樣子。阿賴耶識裏的種子不是說這朵花是因爲阿賴耶識裏有這朵花,阿賴耶識造這些東西、變這些東西,四大,懂了沒有?我們那天不是說四大和四大種的關系麼?這些東西哪些是地大?哪些是水大?哪些是火大?哪些是風大?這些種子是從阿賴耶識裏面變現出來的。顔色是什麼?光和作用。明白了嗎?不是說是阿賴耶識變的。啊,那朵花就是因爲阿賴耶識裏面有朵花,那阿賴耶識的容量有多大啊
要多少個G啊?不是那個概念。還有什麼?”
問:“聽說過一句話,就是六根互用。”
答:“那要有神通、要開悟,要登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楞嚴經裏面講二十五位圓通,觀音菩薩就是耳根圓通。觀世音菩薩,聲音按我們講是聽的,他是觀的、是看的,所以爲什麼講六根互用。這個起碼要見道位以上的大菩薩才能辦得到。往往凡夫是辦不到的。”
問:“您剛才講在因生成果的時候,生惡果的時候要把它切斷,但是有的時候,要把它切斷,凡俗的人來說,還不太具有這種力量……”
答:“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就是凡夫。如果在當下這一念你能夠覺照,你就是聖人。所以禅宗也好、其它的宗派也好,就是看你信不信得過你自己。哎呀,我恐怕不行啊。那你就絕對不行。一定要想辦法,在這一下,有這個力量,覺照起來,那就能夠行。所以要看你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呢。你要自己覺得你就成了這個樣子,那真這個樣子了。所以爲什麼禅宗講覺照力,就是在這一刹那,我覺得智慧力能夠起來。所以在那一刹那,“哎呀,我不知道我行不行哦,我切得斷不?恐怕他還沒事哦,我還慢慢來吧。”那你就還早的很。所以什麼是根基?當下這一念就是看見根基的時候。如果你在當下這一念你覺照的智慧力不夠,我告訴你:你跟我差不多,還得一步一步的來。所以你絕對不能狂妄,不要覺得理論上你通了;但是實際上因地裏面,阿賴耶識那些種子你碰都沒有碰動的。這就是看見自己的時候。我是大根大基的,不學你們那些。這一下你們自己都會看見的,不用等到別人來看見你。”
問:“有沒有一些修行的方法可以增強這種意識的力量?”
答:“不斷的提醒自己麼。”
問:有見有對?
答:這個不都是上次講過了嗎。凡是色法,都是有質礙的。不管是有見還是無見。哪怕是第六意識緣的色法,都是有質礙的。比如你現在腦子裏是天安門,就不可能同時出現長城的影子。它都是有質礙的。”
問:“什麼叫叁界余體種子?”
答:“哎呀,這個就是下午談到的關于名言種的問題。這個下面會談到。”
問:“剛才師父提了種子六義的時候,還有一個問題,聽了有點沒明白。是不是說這個種子必須待衆緣,否則就是理論上的種子。我們感覺到很抽象,師傅能不能舉個例,什麼樣的時候,這個種子是理論上的種子,實際不是能變現的種子?”
答:“我剛才講裝在倉庫裏的種子都是理論上的,播到地裏面,土壤、陽光、雨露,這些東西組合到一起,它實際上已經開始萌芽啦,這時候就是真正理論上的種子了。”
問:“我的意思是說,比如我們現在做什麼事情,在熏自己的阿賴耶識,但實際上又沒有變成種子?”
答:“我們現在在熏的都是。你現在這一刹那熏的都是,它不可能馬上發生作用的,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種子,全部都是。”
問:“可不可以這樣理解:這些種子只有在現行的時候才是真正的?”
答:“就是在現行的那一刹那。就是我們過去講的“種現熏生”。種子生現行,現行又馬上熏種子。就是在種子生現行的那一刹那,才能叫嚴格意義上的種子。”
問:“那可不可以從比量和現量的角度來理解?”
答:“不是。比量和現量的問題,是識去緣境的問題,不是種子和生現行的問題。”
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論上的種子,按我個人的理解,它這個時候是不是屬于比量的?”
答:“不是。一定要記住,量是識緣境的過程當中叫做量,才能産生比量、非量、現量的問題,其余的都不會産生比量、非量、現量的問題。”
好了,這些問題你慢慢學懂了就會知道的,往下看了。否則今天一點都沒讀走。
我們現在講五識,五識分了幾個部分?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前面已經把五識的自性、所依說過了,現在該說所緣了。看著第4頁。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
謂色有見有對者:此中有見,由五種相建立差別。謂顯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識所緣故。有對亦由五相建立差別。一、各據別處而安住故;二、于余色聚容受、往來等業爲障礙故;叁、爲手足、塊刀杖等所觸,便變壞故;四、一切皆爲諸清淨色之所取故;五、一切皆爲依清淨色識所緣故。如下決擇分釋。(陵本六十五卷九頁5181)
這個地方講眼識的所緣,實際上以前講百法的時候,應該對所緣有個初步的印象。眼識的所緣是什麼?就是色法。“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 “謂色”,就是講的色法。“有見有對”,什麼叫“有見有對”?下面的文字已經解釋了。“謂色有見有對者:此中有見,由五種相建立差別。”爲什麼說它有見呢?是有五種情況來說的。哪五種情況呢?“謂顯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識所緣故。” “眼境界故”,那個眼指的眼根;後面那個眼識所緣,就是指的眼識了。前面叁個“顯色、形色、表色”是指的色法的本身有這叁種類型。那這叁種類型是什麼,下面會談到的,我們這兒不具體的說。你看下面第4頁的半邊“顯色,謂……;形色,謂……;表色,謂……”都是講的色法的本身。“眼境界故”,就是眼根所對的境界,它還是指的色法。“眼識所緣故”,是指認識功能所緣的對象還是色法。所以後面這兩個是站在眼根和眼識角度來進一步說明色法就是眼根和眼識所面對的具體的對象。是吧?這是對有見,是從這幾個方面來解釋的。“有對亦由五相建立差別”,也有五種情況:第一“各據別處而安住故”,這個我們講了,色法是有質礙的,顯色、形色、表色,只要你具備這樣一個情況,它就不會是其它情況。比如說我們眼前的這個地方,我放了報紙在這兒,你就不可能同時再在這個空間放另外的東西。如果要放,必須先把這個東西拿開,所以叫“各據別處而安住故”,每個都有它的處所。包括顔色都是這樣的,是青的就不可能是黃的。第二,“于余色聚容受、往來等業爲障礙故”:“余色”就是其它的色法,你還可以同時放其它的東西;“爲障礙故”,它就是障礙了,意思就是說你不可以再放其它的東西在這個空間裏面,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障礙,你把它調到前頭來,這句好話就通了,就好懂了,這是用語習慣的問題。第叁,“爲手足、塊刀杖等所觸,便變壞故”,這些東西、色法打得壞嗎?肯定會打壞的。第四,“一切皆爲諸清淨色之所取故”,這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清淨色?這個地方主要指的還是根,就叫淨色根。“所取”,所面對的,一切皆爲以清淨色識所緣故,這個地方的清淨嚴格意義上講不是我們講的轉染成淨的清淨,而是看不見的色根、還有就是清淨色識,爲什麼叫色識呢?就是依眼根而住的識,就是眼識。因爲這些東西都是有見有對的。下面繼續講所緣的境界,前面講了一個:彼所緣,彼是指的什麼
眼識。它所緣的就是色法,此複多種。前面說:略說有叁,就是簡單的講有叁種,爲顯色、形色、表色。小的文字可以不管它。
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
顯色有哪些呢?“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暗、雲、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